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012—2021年贵州省土地经济密度时空演变分析

时间:2024-07-28

周 娜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近年来,我国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用地“非农化”问题日益严重,城镇低效用地过多,土地利用效益低下。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已出现“刘易斯拐点”,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导致大量土地撂荒,城市土地利用压力大,在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数量减少的前提下,当前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的质量和数量失衡、土地利用类型单一限制了区域的经济发展,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方式存在对立和错位趋势,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矛盾[1]。

探讨土地经济密度对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现实意义,但目前不同学者采用的土地经济密度计算方法有所不同,且主要针对国家层面、产业集聚区、省市及城市群区域的土地经济密度进行研究,关于山区城市等特殊地域的研究较少[2-6]。

随着贵州省工业化和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发生变化,以有限的土地资源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严峻。基于此,本文以贵州省9 个地州市为研究区域,探讨2012—2021 年贵州省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演变,以期在促进贵州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的东南部,省内山地和丘陵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地形崎岖,耕地细碎化程度高,东靠湖南省,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毗云南省,北连四川省和重庆市。贵州省总面积176 167 km2,截至2021 年末,常住人口3 852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9 586.42亿元。贵州省在经济建设方面稳中加固,非农人口逐渐增多,土地撂荒、土地生态环境低下、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和土地开发复垦潜力弱等现象突出,导致土地利用效益低下,制约贵州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数据来源

地区生产总值及区域土地面积数据来源于2012—2021 年的《贵州省统计年鉴》及各地州市统计年鉴,贵州省地级行政区矢量数据来源于地理遥感生态网(http://www.gisrs.cn/)。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地经济密度的动态演变

计算贵州省各地州市2012—2021年的土地经济密度,有助于探究土地经济密度的动态演变过程。土地经济密度是评价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和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标准,对协调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至关重要。土地经济密度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L为土地经济密度,亿元·km-2;G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S为区域土地面积,km2。

使用折线图表征土地经济密度的计算结果,可知2012—2021 年贵州省9 个地州市土地经济密度整体上随时间呈增长趋势(见图1),表明土地利用效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1)六盘水市煤矿资源丰富,正处于产业转型过渡时期,在探寻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其优势资源发挥力度弱,因此在2018年,六盘水市的土地经济密度相较于其他地区而言明显大幅下降,后续随着经济有所发展,其土地经济密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毕节市是贵州省人口最多、土地面积最广的地级行政区,其交通、旅游业、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及产业结构还未形成规模,产业内部规划开发需完善,毕节市土地经济密度在2018年及以后也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但下降幅度远不及六盘水市,区域的整体土地经济密度较低;3)从各地州市来看,2021 年土地经济密度大小排序为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铜仁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图1 2012—2021年贵州省各地州市土地经济密度演变

2.2 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

通过计算各地州市的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探究各地州市发展速度,以及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ΔP为土地经济密度增长率,Pt为t时期土地经济密度,Pt-1为t-1时期土地经济密度。

贵州省及其各地州市土地经济密度增长情况如表1所示,贵州省土地经济密度从2012年的0.50亿元·km-2增加到2021年的1.36亿元·km-2,增长率172.00%,说明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2012年,贵州省平均土地经济密度为0.06亿元·km-2,高于平均经济密度的城市是贵阳市和六盘水市;2021 年,贵州省平均土地经济密度是0.15亿元·km-2,高于平均土地经济密度的城市仍是贵阳市和六盘水市,说明总体上贵阳市和六盘水市10年间仍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贵州省全力主攻“四化”,紧抓土地合理分配利用,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表1 贵州省各地州市2012—2021年的土地经济密度增长情况

从各地州市来看,贵阳市的土地经济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州市,增长率为180.95%,说明贵阳市作为省会城市,利用区位优势,集中可利用资源,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土地资源足以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地经济密度分别增长 87.50%、250.00%、200.00%、166.67%、166.67%、200.00%、100.00%和250.00%,六盘水市增长率未超过100%,表明城市转型对区域经济发展是冲击,也是机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土地经济密度一直处于最低水平,10年间仅增加了0.02 亿元·km-2,增速较慢,主要原因是当地地形崎岖,基础设施不完备,经济基础薄弱,土地开发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低。

2.3 土地经济密度时空演化特征

根据公式(1)计算结果,利用ArcGIS 10.2 软件中的自然断点法,将2012—2021 年贵州省9 个地州市的土地经济密度分为4 类,得到如图2 所示的空间分布图。

图2 贵州省土地经济密度空间分布

总体来看,2012年和2021年贵州省的土地经济密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10年间贵州省土地经济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形成以贵阳市为核心的高值集聚区,东南部主要为低值集聚区,贵州省整体空间分布呈现“西北高、东南低、东部最弱”的态势,其中低值区城市从2012 年的4 个(铜仁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减少到2021 年的1 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各地区发展趋向均衡。

2012 年,贵州省土地经济密度整体水平低,突出发展区仅分布在贵阳市,同时其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中低土地经济密度水平的城市有7 个,多于地州市数量的2/3,空间上呈现出“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特征,地区整体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土地利用结构与当地实际经济运行情况未匹配得当。

经过10 年的发展,贵州省各地州市土地经济密度水平不断提高。1)2021 年,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的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商业用地占比大,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发挥明显,同时贵阳市作为贵州省土地经济密度的增长极,对周围城市起辐射带动作用,周围城市的发展有明显提高。2)遵义市着力建设生态宜居的都市圈,身为红色文化古城的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是区域品牌特色。安顺市成为建设贵州航空产业城的重点地区,同时旅游胜地黄果树瀑布闻名世界。遵义市和安顺市两地发展势头迅猛,产业结构调整后和相应的土地类型匹配利用,土地经济密度从第三等级上升至第二等级,表明在不同的土地上发展相应的经济,有助于其土地经济密度的提高。3)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铜仁市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3 个地州市发展进入新阶段,这3 个地区的土地经济密度虽有提高,但发展劲头还需加强,大量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尚未合理充分使用,潜在优势未表征为现实优势。4)毕节市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理优势不明显,大量土地利用相对粗放,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经济水平低,土地经济密度低,两地发展水平仍保持原来的等级,但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仍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7]。

3 结论与讨论

为探讨位于西南山区的贵州省的土地利用效益,基于ArcGIS 10.2 软件,通过对2012—2021 年贵州省的土地经济密度演化趋势分析,揭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分布动态演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12—2021年贵州省9个地州市土地经济密度基本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六盘水市和毕节市在2018年后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研究时间范围内,贵阳市的土地经济密度始终最高,同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土地经济密度一直处于最低水平,说明研究区单位面积上土地经济活动效率和土地利用集约度差异情况较为极端。2)整个研究期间,贵州省土地经济密度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在空间序列上形成以贵阳市为核心的高值集聚区,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总体上西北部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大于东南部城市,东部地区发展最弱。

根据上述结论,贵州省应持续提高东南区域,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关注土地利用结构,开发更多可供利用的土地,注重经济产业和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匹配情况。各地州市要因地制宜,抢抓政策机遇,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当地经济稳中提质,实现贵州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