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物技术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时间:2024-07-28

邓 涛,赵 攀,李 靖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

生物技术主要是应用自然科学、工程学原理,以动植物和微生物为反应器,对物料进行加工,以实现产品质量提升的一种现代化技术。目前,专家与学者对生物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森林、果木等病虫害的防治领域。近年来,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逐年增加,林业建设效果立竿见影,但随之而来的林业病虫害却让人措手不及。病虫害严重威胁林木健康生长,需要进一步强化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打造成熟的林木病虫害防治体系。

1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

林木结构单一是诱发病虫害的首要因素。随着植树造林绿化战略的推进,我国森林的面积得以扩大,但人工林结构单一,缺乏完善的生态系统,这导致林木整体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较差,为病虫害发生埋下隐患[1]。另外,全球气候变化增加了病虫害暴发的概率。近年来,全球气候恶化趋势明显,这不仅会影响林木长势,同时也提高了部分病虫害(如越冬害虫)的成活率。病原菌数量增加导致林木病虫害大范围蔓延。真菌、细菌、病毒等具有较大的侵染性,对健康林木进行大范围侵染,导致健康林木在短时间内感染病虫害。若病虫害防治方法运用不当,真菌、病毒等病原菌数量持续增多,且抗药性提升,会间接导致林木病虫害的发生。

2 生物技术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优势

传统的林木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是化学法,这种方法虽然具有杀虫见效快、效率高等优点,但长期使用会促使部分病虫害对同类药剂产生抗药性,继而导致药剂对该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大大降低[2]。此外,长期使用化学药剂会对环境和生态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采用生物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则能有效规避以上缺陷,在提高防治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生物技术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价值。与化学防治法不同,生物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不仅不会对区域内其他动物、植物群落、水域等产生不利影响,更不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其生态效益价值显著。生物技术还具有病虫害防治效果好、效果持续时间长等优势。利用昆虫天敌防治、生物酶防治、生物农药防治等方式进行林木病虫害防治,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长期使用还能促进林区生物链及防治群体构建,形成病虫害长效防治机制。

3 生物技术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具体应用

3.1 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防治手段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制剂(活性益生菌)使细菌、真菌等进入害虫体内,以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3]。将微生物制剂喷施至树叶,当害虫蚕食树叶时,细菌、真菌等便会随着叶片进入害虫体内,并在害虫体内进行迅速繁殖,直至将其杀死。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病毒杀虫剂等是较为常见的活性益生菌类型,这些活性益生菌在防治松毛虫、松天牛、白蛾、柳天蛾等一些害虫时十分有效,且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目前白僵菌在防治林木病虫害时最为常见,但该菌类对林业环境的要求较高,如果林区环境未达到相应指标的要求,白僵菌的防治效果将大受影响。例如,森林湿度超过90%,且温度保持在18~25 ℃,白僵菌才能有效杀死害虫,不满足这一条件,白僵菌的效果将无法发挥。因此,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应根据林区环境特征选择合适的菌类进行微生物防治,以确保防治效果。苏云金杆菌能产生大量毒素,这些毒素可麻痹害虫肠道,使其不能有效活动或正常进食,在这一过程中,其他微生物会大量进入害虫血腔内,加速害虫的死亡。在使用苏云金杆菌时,为保证药剂的质量,国家相关质检部门要严格检查,剔除质量不合格药剂,防止其流入市场,确保药剂在病虫害防治时可发挥效用。

3.2 生物农药防治

为解决化学农药毒性大、易残留、环保指数低的问题,可在生物防治中运用生物农药[4]。生物农药的类型较多,一般包括植物性农药、微生物活性农药、动物性农药等多种类型。相较于普通的农药,生物农药的毒性极低,危害性不大,不仅不会威胁人、动物的生命健康,而且不会威胁一些天敌生物的生存,能很好地维持生态平衡。另外,从病虫害防治药效上来说,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并不逊色于一般农药,故其在病虫害防治领域备受青睐。

新时期,生物农药在林木病虫害防治领域得到了广泛普及。相关实践研究表明,生物农药防治技术可高效杀灭害虫,并且对环境不构成威胁与破坏,但在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时,为保证其效果,需要关注林区的温度、湿度、天气等因素,并结合这些因素进行生物农药的实施。1)喷施农药的温度需保持在20 ℃以上。在生物农药的活性成分中,蛋白质晶体、芽孢不可或缺,这些成分对温度极为敏感。如果温度达不到相应要求,不仅蛋白质晶体的活性作用受限,芽孢的繁殖速度也将受到影响,20 ℃以上是最适宜生物农药喷施的温度条件。2)生物农药药效受林区湿度、天气影响。一般来说,早上或晚上实施粉状菌类农药湿度最好,药效也能达到最佳发挥效果。生物农药实施应避开降雨天气,以免生物农药菌液受雨水冲蚀而失去药效。

3.3 生物酶防治

每一个生物体内都存在酶这一物质,能有效维持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确保生物正常生长。在林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可采用生物酶防治技术(一般是利用蛋白酶抑制剂)来破坏害虫体内的蛋白酶成分,以此来抑制林木害虫的正常新陈代谢活动,使害虫因生命体征被干扰、生长发育受损而死亡。在林业发展中,生物酶防治技术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其效果也较为显著。为了充分发挥生物酶的病虫害防治效果,相关人员要加强生物酶技术在林业发展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并将其通过多种方式应用于林业的发展。例如,多糖生物酶诱抗肽技术可加强生物酶的生产,对林木植物的内部组织进行修复,尽快杀死林木植物内的病原体,提高其对病虫害的免疫力,是利用生物酶技术进行林木病虫害防治的一种有效手段[5]。

3.4 病虫害天敌防治

病虫害天敌防治法又称以虫治虫法,能有效防治林木病虫害。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都处于一定的食物链中,通过将捕食害虫的益虫引入食物链,不仅可对害虫进行防治,还能促进整个林区生态的平衡发展,继而形成一种对害虫进行长期控制消杀的局面。为了确保以虫治虫方法的防治效果,工作人员应根据林区内林木病虫害的类型、特点及林业气候条件等,合理选择病虫害的天敌。

1)天敌昆虫繁殖能力要强、产卵量要大、交配率要高。为抑制林区内害虫的发展,必须尽快形成一种天敌昆虫种群,让天敌昆虫以绝对性的数量、规模优势来对抗害虫。在选择昆虫天敌时,较强的繁殖力、较大的产卵量等是必然要求。2)天敌昆虫的搜索力要强。搜索能力强的天敌昆虫能尽快确定害虫的位置,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展开对害虫的搜捕与消杀。例如,针对松毛虫这一顽固型的林木虫害,可引入相当数量的赤眼蜂、寄生蝇等这些天敌昆虫,这些天敌昆虫的捕食能力极强,可迅速对松毛虫等相关的害虫展开捕杀,以降低林区害虫的总基数。3)引入天敌昆虫要先调查后引入。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先对林区的病虫害类型、基数、天敌昆虫等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引入螳螂、寄生蝇、瓢虫等益虫,以增加林区益虫的数量,用于病虫害防治。值得注意的是,益虫的引入应适度适量,避免因益虫过多引入导致生态失衡。

3.5 人工诱杀技术防治

人工诱杀能有效降低林木病虫害发生概率。人工诱杀主要有以下2 种手段。1)植物诱杀。植物诱杀即在林区内种植一些能诱杀害虫的植物,以达到诱杀害虫、保护林木的目的。例如捕蝇草、诱饵树等是常见的害虫诱杀植物,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工作人员可在林区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种植这些植物,以达到对蚜虫、毛毛虫、杨干象及桑天牛等害虫的捕食。2)人工信息素诱杀。人工信息素诱杀就是人为地释放某类动物的信号,或者人为制造某类特殊物质,使害虫在收到信号后相互召集同伴,待害虫大量聚集在一起后,工作人员可将其集中杀死。由于这一技术的应用需要采集雌雄害虫的相关信息,并运用技术手段将这些信息传输给害虫群,因而难度较大,技术尚不成熟,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结语

受诸多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林木病虫害发生率逐年增加,病虫害类型也日趋多样化,这已严重威胁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技术是一种区别于化学防治的新型病虫害防治方法,其具有效果显著、效果持续时间长、环境污染小等显著优势。为充分发挥生物技术的独特优势,要对生物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并根据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用科学的生物技术防治方法,提高林木病虫害防治效果,以切实推进我国林业的生态化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