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誉高槐,廖宏昌
(1.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台湾国立中山大学 中文系,台湾 高雄 804)
从《文苑英华》看李白诗在宋初的接受
誉高槐1,廖宏昌2
(1.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台湾国立中山大学 中文系,台湾 高雄 804)
《文苑英华》大量选入李白诗,却遗漏了许多名篇,体现出偏重闲适题材、缘情适意思想、平淡清远诗风、五古体裁等迥异于唐五代选本的独特视角。作为大型官修总集,它集中体现了宋初“白体”诗风笼罩下、以馆阁文臣为主导的诗坛对李白诗的接受状况;也促成了批评李白诗多言“妇人与酒”的思潮及李白诗风“清逸”论在宋代的流行,并深刻影响了其体裁、篇目的经典化进程,成为李白诗在宋代接受的重要开端。
《文苑英华》;李白诗;宋初;接受
《文苑英华》成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选录萧梁讫晚唐五代的文学作品共一千卷。其中诗歌部分选作品10 550首,作家约1 069人,而以唐代为主,唐诗人、诗作入选比例分别为80%和90%。因选录作品众多,它曾被误认为类书。对此,凌朝栋《〈文苑英华〉性质辨析》[1]一文有详细辨析。同时“精加铨择”、“止取精英”的编撰原则①也证明了其选集性质。宋初诗坛,本由翰苑主持风雅,馆阁文士翕然宗尚。因此,作为官修大型文学总集的《文苑英华》,集中体现了宋初作为文坛主流的馆阁文臣之诗学观及其所主导之诗坛风尚。
《文苑英华》选李白诗(以下简称李诗)多达239首,居唐诗人入选数的第二位;同时体现出独特的选录视角:偏重隐逸、山水、闲居、饮酒等闲适题材,凸显李白思想中缘情适意、及时行乐的一面;入选诗作风格以平淡清远为主,而非李诗最具特色的雄奇纵逸风格;体裁上首重五古,兼及近体,而非李白最脍炙人口的七古;李诗中大量代表盛唐雄浑、俊逸、深婉诗风的名作遭弃选。以上视角与唐人对李诗的选择取向迥异,既是宋初“白体”诗风笼罩下、以馆阁文臣为主导的诗坛对李诗接受状况之集中体现,也成为李诗在宋代接受历程的重要开端。
《文苑英华》中入选的李诗按题材大致可分为三类:隐逸诗、闲适诗、饮酒诗。隐逸诗遍布《文苑英华》所收李诗的众多类目。如:“隐逸”类所收9首李诗都表现出寄意林下、淡泊知足的情怀。此外,寄赠类的《赠崔郎中宗之》“岁晏归去来,富贵安所求”,送行类的《送客归吴》“别后无余事,还应扫钓矶”,居处类的《游谢氏山亭》“田家有美酒……遥欣稚子迎”,地部的《冬日归旧山》、《落日忆山中》,悲悼部怀古类的《秋夜独坐怀古》等均与此相类。而天部的《淮海对雪赠傅霭》、《新林浦阻风寄友人》则以友情的恬淡美好传达自然适意之情;地部的《姑熟溪》、《入清溪行山中》、《天门山》、《庐山瀑布》等通过山水之优美恬静,表现平和的满足与隐逸的愉悦。此外,《文苑英华》还选入李白数首描写书斋生活及风月形态之作。这两类作品在李诗中所占比例极小,其入选更体现出《文苑英华》对李诗闲适题材的重视。其中如《翰林读书言怀呈诸学士》描绘了“片言苟会心,掩卷而忽笑”的怡然书斋乐趣,其雍容优雅可谓宋代文人情怀之典型体现;天部收入的《晓晴》与此相似,均体现出偏于清雅适意的阐释取向。再如,天部的《初月》、《雨后望月》、《对雨》摹物细微而风格纤巧,属于典型的描写“风花雪月”之作,一般选本不选;王琦《李太白全集》收入卷三十《诗文补遗》,《文苑英华》也用小字标注“集无此诗”。这些李白佚诗的入选进一步体现出《文苑英华》对李诗闲适题材的偏重。
饮酒诗是《文苑英华》对李诗选择的另一大重点。入选李诗中仅题目涉及“酒”、“醉”、“饮”、“酌”、“宴”等字眼的就有:天部的《把酒问月》、《月下独酌》等共5首,地部的《铜官山醉后》、《秋浦与同生宴玉镜潭》等3首,应制类的《醉中侍宴应制》1首,乐府类的《将进酒》、《前有樽酒行》等5首,人事类的《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等2首,隐逸类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置酒》1首,酬和类的《酬中都小吏携酒鱼见赠》1首,居处类的《鲁中都东楼醉后》等3首,歌行类在李诗中特设“酒”的小类目,选入《梁园醉歌》等2首;遍布8个不同的类目、达23首之多。诗题不涉及饮酒而实写饮酒之乐的也很多,其中一些直接宣扬了及时行乐的思想。如:《少年行·君不见淮南少年游侠客》明言“看取富贵眼前身,何用悠悠身后名”;《友人会宿》描述了“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的酣饮之乐;《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倡言“盛时当作乐,无令后贤吁”等。此外,《文苑英华》还收入了李白不少描写饮酒狎妓生活的诗作。如李诗中题目出现“妓”字的本不到10首,《文苑英华》竟选入5首之多:《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感叹“行云且莫去,留醉楚王宫”;《邯郸南亭观妓》倡言“我辈不作乐,但为百代悲”;《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劝人“莫惜醉卧桃园东”;《出妓金陵子呈卢六》描绘“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的冶游生活,均宣扬了及时行乐的思想,而艺术水平都相当平庸。值得注意的是,这5首诗作集中于《文苑英华》中的音乐类,而李白描写音乐的名作《听蜀僧浚弹琴》、《春夜洛城闻笛》等却未入选,益见编者对李白此类诗歌的偏重。此外,入选的《夜别张五》“听歌舞银烛,把酒轻罗裳”;《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前有樽酒行·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美人欲醉朱颜酡”;《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也描写了饮酒冶游之乐,遍布《文苑英华》的不同类目。
而李诗中许多承继风雅诗教传统、抒发爱国济世激情,或忧时悲悯情怀的著名言志、讽喻、抒怀类作品却都不见于《文苑英华》。其中有:李白慨叹古道沦丧、志在恢复风雅的《古风·大雅久不作》、《古风·玄风变太古》、《古风·丑女来效颦》等著名言志诗;谴责玄宗开边战争的《古风·胡关饶风沙》、《古风·羽檄如流星》、《北风行》,讽刺天宝后期朝政黑暗的《古风·一百四十年》、《古风·大车扬飞尘》、《古风·周穆八荒意》、《古风·殷后乱天纪》、《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著名讽喻诗;反映安史之乱前后民生疾苦的《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万愤词投魏郎中》、《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南奔书怀》等著名抒怀诗均未入选。李诗继承风雅传统、言多讽兴的特点在唐代不断得到认可,成为唐人对李诗接受的重要传统。②然自北宋中期开始,王安石认为李诗“十首九首说妇人与酒”、“识见污下”③之论即得到广泛认可;南宋人更屡屡谴责李诗无关社稷苍生,无补教化④;北宋中期宋敏求等编《李太白文集》,设立“游宴”、“闲适”、“闺情”等类目,这一分类原则后来延续到题名《李翰林集》的南宋咸淳本以及元代杨贤齐注、萧士赟删补的《李太白集分类补注》,说明李白沉醉于花月之间的形象在宋代被不断塑造、强化。唐人心目中李白倡言风雅、忠爱悲悯的志士形象则逐渐淡出接受视野。《文苑英华》作为宋代四部大书之一,在宋初对李白闲适、饮酒、狎妓诸题材诗作的大量入选,促成了此后宋人对李诗上述内容的关注,自然也促成了李白形象的这一转变,影响深远。
《文苑英华》对李诗风格的选择以“清”为主。入选的239首李诗中,风格婉丽的有《白头吟》、《陌上桑》、《长干行》等10首;风格古朴的有《树中草》、《箜篌谣》、《短歌行》等12首;风格豪放的有《侠客行》、《关山月》、《行路难》、《出自蓟北门行》等 40首。其余177首入选李诗的风格都可以用“清”来概括。其中风格清幽的有《入清溪行山中》、《姑熟溪》、《山人劝酒》、《鸣皋歌送岑征君》、《鸣皋歌饯从翁请归五崖》、《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下终南山过槲斯山人置酒》、《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等三十余首,多属山水、游仙或隐逸题材,在对自然美景、神仙世界、隐逸生活之清幽明净境界的描绘中,表现出生命形态的纯真自由以及超尘脱俗的潇洒情趣,体现出李诗飘逸率真的特色。风格清刚的有《望庐山瀑布》、《把酒问月》、《月下独酌》、《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等,在清新空灵中透出刚健峻洁。风格清丽的有《清溪半夜闻笛》、《寻雍尊师隠居》等。后两类选入的多为名篇,可惜都只有寥寥数首。属于“清”之风格的其余大量诗作都属于平淡清远的风格,大致有:《淮海对雪赠傅霭》、《秋浦清溪雪夜对酒》、《秋浦与同生宴玉镜潭》等游宴诗,《新林浦阻风寄友人》、《留别龚处士》、《送王孝廉觐省》、《宿白鹭洲寄杨江宁》等寄赠诗,《登锦城散花楼》、《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凌歊台》等登临诗,《咏桂》二首、《见人臂架苍鹰》、《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等咏物诗,以及《晓晴》、《冬日归旧山》、《落日忆山中》、《出金门后留别翰林诸公》等隐逸诗;描述了清游、清赏、清谈、清饮、清闲等种种生活形态,表述出或淡泊平静、或平和愉悦、或闲适优雅的情调,大体都可以归入闲适类。
北宋初年“白体”风靡诗坛。主持修纂《文苑英华》的李昉即提出“缘情遣兴”的诗学理念⑤,其诗亦多写台阁闲情、山水乐趣、诗酒歌舞、酬唱寄赠之事,风格则尤浅近易晓。他政为宰辅,文为魁首,实为宋初第一代文坛宗主,对诗坛影响颇巨。其他参编者,包括负责诗歌部分编辑的杨徽之及徐铉、宋白、李至、扈蒙、李穆、舒雅等亦热衷于唱和赓载,诗风浅近流易,为“白体”之代表诗人。《文苑英华》选入的大量李诗,题材虽可细分为隐逸、山水、饮酒、闲居、咏物等,而大致可归入闲适一类。情调缘情适意,风格则平淡清远,均与上述“白体”推崇者诗作之内容、风格相近,实为宋初馆阁文臣之诗学观及其主导之诗坛风尚的集中体现。而自北宋中期开始,苏轼称赏苏养直意境清幽的《清江曲》“若置《李太白集》中,谁疑其非者”[10]2160的言论,即为《王直方诗话》[11]前集44、《诗 话 总 龟》[11]后集68、《苕 溪 渔 隐 丛话》[6]363、《韵语阳秋》[12]37等诗话纷纷转载。某些风格清逸、意境清幽的诗作被指称为李白佚诗且得到广泛认可。如苏轼曾记载“湘中老人读黄老 ”[10]2160、 “ 人 生 烛 上 花 ”、 “ 朝 披 云 梦泽”[10]2097-2098、“我居青空里”[13]2718数首风格清逸、意境清幽、带道家出世思想的诗作为李白佚诗,其论为《王直方诗话》[7]208、《侯鲭录》[7]189-190、《冷斋夜话》[7]228、《东观余论》[7]273、《诗话总龟》[11]75、《苕溪渔隐丛话》[6]29等转载;后3首诗后来还被王琦《李太白全集》收入卷三十“补遗”,题为《三清宝鼎诗》。此后,尚有蔡绦《西清诗话》载“断崖如削瓜”为李白“仙去后诗……真云烟中语”[7]288;黄庭坚《豫章先生文集》自记“梦李白诵竹枝词三叠”[7]180-181,词意亦清冷,岳珂《桯史》加工转载[7]563-564。可见李诗清空悠远、飘逸出尘之风格与意境在许多宋人心目中已成为一种固定、深刻的印象,其影响甚至延续到清代的《李太白文集》。此即为宋人对李诗风格偏向“清逸”之独特阐述。《文苑英华》选入李白大量描写隐逸、山水、闲居生活,风格平淡清远的诗作,促使宋人开始聚焦于李诗中蕴含的潇洒之情趣、脱俗之情怀、清幽之意境,对其后独具宋调特色之李诗风格“清逸论”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同时,北宋中期之后,宋诗平澹萧散、“以清为美”特色的形成也促成了宋人对李诗这一极富创意的重新解读。
《文苑英华》中李诗不同体裁的入选数量按多寡依次为:五古142首,七古52首;五律21首,五排3首,七律1首;五绝9首,七绝10首。这大体上延续了唐五代选本对李诗重古体轻近体的选择趋向。而值得注意的是,《文苑英华》中李诗五古的数量为七古的两倍多,说明与唐代相比,李诗在宋代继续经典化的过程中五古受关注的程度得到提高。⑥《文苑英华》中入选的李白五古多属酬和、赠答、送别等类目,其入选比例分别高达87.5%、88.8%和64%;内容多表现友朋间的诗酒唱和、赠答交往,与北宋初年诗坛学步“白体”、休闲唱和之风盛行的现实密切关联。其余的入选五古则多分布于隐逸类、天部和地部,其入选比例分别为100%、75%、84.6%;隐逸诗风格雍容清雅,本适于用五古表达;天部与地部选入的李白五古内容则几乎全为山水之乐、友朋欢聚,较为日常化、生活化,近于闲适诗。可见,《文苑英华》对李诗五古这一体裁的偏重与其编纂者喜爱并倡导“白体”,追求缘情适意的诗学理念及当时诗坛“白体”流行的背景相关。而此后,李白五古受关注的程度也逐渐提高。成于真宗年间的《唐文粹》中李诗五古的入选量即为七古的1.65倍;宋人对李诗“清逸”风格的大量论述亦多就其五古而言;宋末《风雅翼》选李白五古竟为七古的18倍;明初,奠定明代诗学复古尊唐基调的《唐诗品汇》开始明确提出李白五古为继承风雅传统之“正宗”⑦,选李白五古为七古的2.6倍。可见,《文苑英华》在宋初选入李白五古中隐逸、山水、闲适、酬赠诸题材及蕴含“清”之风格要素的大量诗作,使得李诗五古这一体裁中丰富的内容、风格逐渐得到更为深入地认识与接受,对其经典化进程影响甚为深远。
与唐五代选本相比,《文苑英华》对李白近体选录的数量、范围、风格都大为拓展⑧:选入李白律诗26首,绝句18首;增加了五排、七律两种体裁,五绝从唐五代选本的1首激增至8首;且兼及多种风格。如对律诗的选录,即兼及豪迈之作《塞上曲》、《塞下曲》等3首,明丽之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寻雍尊师隠居》等3首,清空之作《夜泊牛渚》、《观胡人吹笛》等3首,纤巧之作《初月》等2首。对绝句的选择则鲜明地表现出关注豪放风格的新取向,同时也兼及不同风格。李白绝句向以语近情遥、清新自然、深具盛唐特色而著称。《文苑英华》却选入李白颇多风格豪放甚至粗犷的绝句,其中有《铜官山醉后》、《鲁中都东楼醉后作》2首五绝,《横江词》、《客中作》等7首七绝,已占此体入选之半数。此外,尚选入风格古朴的《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风格清空的《清溪半夜闻笛》、《送贺鉴归越》等。其中不少为平庸之作,如《铜管山醉后》、《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南园新丰酒》、《鲁中都东楼醉后作》等,粗豪甚至流于庸俗,均在一般选本弃选之列。而盛唐时即已进入选本、传诵不衰的名作《秋下荆门》、《山中答俗人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却并未入选。这也与宋初崇尚“白体”浅切、通俗的诗坛风尚有关。
《文苑英华》选李诗多达239首,高居唐人入选量的第二位,仅次于“白体”之鼻祖白居易。但这一大型选本也遗漏了李白的大量名篇。据初步统计即达52篇之多,涵盖了李诗的不同体裁、内容。其中包括已进入唐五代选本的8首名作⑨,耐人寻味。有学者认为《文苑英华》出现大量名篇漏选的原因在于这些诗作“在《文苑英华》中找不到的合适类目”[15]42;但李诗漏选的名篇实则已覆盖《文苑英华》半数之类目,覆盖入选李诗所占类目的73.1%⑨,可见这一解释并不确切。细绎之下发现,这些诗作或豪纵、或深婉、或俊逸、或清新,均为李白各体诗歌代表风格的集中体现,亦为盛唐诗风的典型体现。其中如《北风行》、《独不见》、《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送韦八之西京》、《南陵别儿童入京》、《行行且游猎篇》、《塞上曲·大汉无中策》、《古风·羽檄如流星》、《古风·秦王扫六合》等五七言古诗雄浑豪迈,《赠孟浩然》、《宿巫山下》、《秋登宣城謝朓北樓》、《送友人入蜀》、《送友人》、《渡荆门送别》等律诗俊逸高华,《玉阶怨》、《怨情》、《清平调词》三首、《长门怨》二首、《山中答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春夜洛城闻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静夜思》、《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绝句或含蓄深婉、或清新自然;均代表了各体诗歌的典型盛唐风格,且体现了盛唐诗歌积极入世、昂扬奋发的情调。与《文苑英华》编选者对李诗偏于缘情适意情调、平淡清远风格的选择取向相去甚远,自然在弃选之列。
同时需要指出,《文苑英华》对李诗名篇的经典促成也存在积极作用。李诗中不少风格与“清”相关的诗作,或清刚、或清幽、或清空、或清婉。如《月下独酌》、《关山月》、《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望鹦鹉洲怀弥衡》、《经下邳圮桥怀张子房》、《下终南山过槲斯山人置酒》、《鸣皋歌送岑征君》、《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庐山瀑布》、《越中览古》、《苏台览古》、《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栁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等,经《文苑英华》首次收录后方逐渐进入接受视野。而李诗中一些豪放之作,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襄阳歌》、《梁园吟》、《公无渡河》、《客中作》、《横江词》等,情况亦与此相类。
综上所述,《文苑英华》的编纂者因受宋初流行之“白体”诗风影响,对李诗做出了偏重闲适题材、缘情适意思想、平淡清远诗风、五古体裁等迥异于唐五代选本的选择。这些选择促成了批评李白诗多言“妇人与酒”的思潮及李白诗风“清逸”论在宋代的流行,同时也开启了李白的五古、近体及不少名篇在宋代及宋代以后的经典化历程;不仅成为李诗在宋代接受的重要开端,而且促使李诗的丰富内涵及特质得到更为全面的接受,在李诗的传播与接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王应麟:《玉海》卷五四引《实录》中宋太宗答诏:“近代以来,斯文浸盛……妍媸不辨,遂令编辑,止取精英。”李焘:《续通鉴长编》卷二十七:“太宗……命翰林学士宋白等精加铨择……为《文苑英华》一千卷。”见四库全书本。
②盛唐,李阳冰《〈草堂集〉序》即指出李白“凡所著述,言多讽兴”;中唐著名诗人孟郊《读张碧集》认为“天宝太白殁,六艺已消歇”,张祜《梦李白》曰“吟尔古风诗,振振二雅兴”;晚唐,李诗更成为风雅讽喻传统的典范,如李商隐《献侍郎钜鹿公启》曰“推李杜则怨刺居多”,曹松《吊李翰林》以李诗为“国风长在见遗篇”,吴融《禅月集序》称李诗“不失颂美风刺之道”。分别见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45页;《全唐诗》卷380、《补逸》卷11、卷717,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275、10496、8326页;董诰、阮元、徐松等:《全唐文》卷778、卷832,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21、8643页。
③《钟山语录》引王安石之论称“(李)白识见污下,十首九首说妇人与酒”。北宋有《冷斋夜话》、《麈史》等诗话加以转述。南宋人陈藻《读李翰林诗》甚至认为李白“莫怪篇篇吟妇女,别无人物与形容”;罗大经《鹤林玉露》则曰:“李太白……狂醉于花月之间耳。”《钟山诗话》引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页。其余分别见王得臣《麈史》、惠洪《冷斋夜话》卷五、《钟山语录》、陈藻《乐轩集》卷一、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八,四库全书本。
⑤李昉《二李唱和集序》,见曾枣庄、刘琳等:《全宋文》第3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⑥现存唐五代选入李白诗的4个唐诗选本《河岳英灵集》、《唐写本唐人选唐诗》、《又玄集》、《才调集》选李白五古和七古的数量分别为1首和11首、14首和23首、0首和4首、11首和8首。七古的入选数量明显高于五古或相差不大,表明在唐五代李诗的经典化过程中七古最受重视。
⑦《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序目》:“唐兴,文章承陈隋之弊,子昂始变雅正……(李白)《古风》两卷,皆自陈子昂《感遇》中来……今揭二公为正宗。”见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7页。
⑧现存唐五代选本中,选入李白律诗的只有《唐写本唐人选唐诗》和《才调集》两种,数量分别为1首、3首,风格仅限于典丽华美的五律《宫中行乐词》;选入李白绝句共5首,其中五绝类仅《才调集》选入《相逢行·相逢红尘内》1首,艺术水平相当平庸。
⑨分别为:《乌夜啼》、《梦游天姥吟留别》、《长相思·日色已尽花含烟》、《宫中行乐词·小小生金屋》、《山中答问》、《南陵别儿童入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下荆门》。
⑩《文苑英华》以类编次,按题材内容划分为26类,入选的李诗覆盖其中19类。漏选的李诗名篇覆盖了其中的天部、地部、乐府、音乐、人事、酬和、寄赠、留别、送行、行役、军旅、悲悼、居处,共13类,占《文苑英华》总类目的50%,占入选李诗覆盖类目的73.1%。
[1]凌朝栋.《文苑英华》性质辨析.图书与情报,2003(1):18-20.
[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4]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99.
[5]董诰,阮元,徐松,等.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
[6]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7]金涛声,朱文彩.李白资料汇编·唐宋之部.北京:中华书局,2007.
[8]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
[9]曾枣庄,刘琳,等.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0]苏轼.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阮阅.诗话总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2]葛立方.韵语阳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3]苏轼.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高棅.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5]凌朝栋.《文苑英华》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Discussion on the Acceptance of LI Bai's Poems in Song Dynasty from Wen Yuan Ying Hua
(by YU Gao-huai,LIAO Hong-chang)
Wen Yuan Ying Hua selected a large number of LI Bai's poems,but omitted many famous works.Showing a special visual angle which emphasized leisure subject,clear thought and feelings,plain and distant poem style,and poems of five character lines,the book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selected copies of Tang and Five Dynasty.As an anthology edited by the government,it showed largely the accepting condition of LI Bai's poems in the circle of poets led by civilian officials in cultural agencies of central government which was covered with the genre of Bai Juyi.It also promoted the current thought that criticized LI Bai's poems mainly describe women and wine,and promoted the idea circulating in Song Dynasty that LI Bai's poem style was clear and elegance,and exerting great influence of the style and title in the classics forming process of LI Bai's poems.These became the important beginning of the accepting of LI Bai's poems in Song Dynasty.
Wen Yuan Ying Hua;LI Bai's poems;Early Song Dynasty;Accepting
I207.22
A
1000-5455(2010)04-0079-05
2010-03-20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李白诗歌的传播与接受研究”(20100470938)
誉高槐(1981—),女,广东南海人,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廖宏昌(1960—),男,台湾云林人,文学博士,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辑:赵小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