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陈广汉
(中山大学 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
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格局的新发展
陈广汉
(中山大学 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
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内国家颁布的多个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可能形成多极化的区域发展动力机制。多圈层、多极化和开放性将成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发展的重要特征。加快环珠三角区域发展有利于修补珠三角与内地省份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形成的“经济断层”,建立珠三角辐射和带动泛珠三角和内地发展的战略接点和平台。
泛珠三角;环珠三角;多极化;多圈层;区域合作格局
近年来,在泛珠三角区域内国家颁布了多个区域发展规划。《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国家的层面将“环珠三角地区”纳入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视野,提出了通过充分发挥珠三角的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建设成为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龙头,成为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的区域发展理念。同时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长株潭城市圈、成渝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的实施,泛珠三角区域正在形成多极化的区域发展动力机制。多圈层、多极化和开放性将成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发展的重要特征。
环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指粤东、粤西、粤北以及江西、湖南、福建、广西等与广东相邻的地区,可以说是珠三角与泛珠三角的结合部,是珠三角带动泛珠三角和内地经济发展的战略接点和平台。它与海西经济区、泛北部湾经济区可能存在一定的重叠关系。
长期以来,广东省在经济区域的划分上一直采取“四分法”,即将全省的经济划分为四块: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从统计的角度和行政区划的管理来看,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并没有完整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行政区划的惯性思维。环珠三角地区主要是一个经济区域概念,它体现的是该区域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并揭示了这一区域加强合作和协调,实现共同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一区域发展理念的确立有利于从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中思考区域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区域产业分工与布局、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协调;有利于突破按照行政区域组织经济活动的传统方式,遵循市场的原则,以区位、资源和要素的禀赋条件为基础,构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分工机制和体系;有利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优化区域内经济和产业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的高速发展彻底改变了广东经济发展的格局。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的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大约为47%左右。现在,珠三角以全省近23%的面积、50%的人口(按常住人口计算),生产了占全省85%左右的GDP、95%左右的出口,吸收了90%以上的外来投资。无论是从GDP和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看,还是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外贸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衡量,珠三角和环珠三角区域差距悬殊,区域经济发展二元结构不仅没有改善,而且有继续扩大趋势。从区域经济的作用机理看,这表明珠三角对环珠三角区域的吸纳效应仍然大于扩散效应。要使珠三角带动环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需要培育珠三角对周边区域辐射的扩散机制和传导途径,建立起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区域之间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产业圈,充分发挥珠三角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和产业的转移、分工,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环珠三角区域的加快发展有利于修补珠三角与内地省份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形成的“经济断层”,建立珠三角辐射和带动泛珠三角和内地发展的战略接点和平台,使珠三角能够更好地发挥“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的作用。《纲要》指出,珠三角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其综合实力不仅要继续位居全国经济区前列,而且其辐射带动能力要进一步增强,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环珠三角是这个多层次产业圈的重要环节,也是珠三角辐射和带动泛珠三角和内地的战略接点。
珠三角对环珠三角地区的带动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从供给方面看,珠三角的资本、技术和产业向环珠三角地区流动和转移,带动了环珠三角产业发展;从需求方面看,珠三角强大消费品工业能力和规模,为环珠三角资本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为环珠三角区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例如珠三角消费品工业对石化、钢铁等中间产品的需求导致了广东沿海石化产业带的崛起和钢铁基地的发展。而对于后一种带动作用我们还缺乏认识。我们可以将一些支撑珠三角制造业原料、能源和中间产品的产业布局在环珠三角区域和东西两翼。这就是说,环珠三角不只是被动地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还可以主动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珠三角制造业形成对接,延伸珠三角制造业的产业链,支撑珠三角经济转型和升级。如果利用得当,会在区域之间形成新的、更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经济互动关系。
泛珠三角区域横跨我国东中西三个经济带,连接东南亚。随着沿海的北部湾、海西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长湘潭、成渝等内陆区域的发展,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可能形成多极推动的发展态势,将增强泛珠三角在国际和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008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中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人口1 255万,约占广西的1/4。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北部湾经济区将成为推进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门户和枢纽,在中国与东盟以及泛珠三角等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纽带,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但是仅靠区位优势是难以担当中国和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合作的门户和枢纽的作用的,还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东盟与中国内地特别是泛珠三角区域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重点加强海路(港口)、陆路(跨境公里、铁路、口岸)的基础设施和通道建设,成为东盟和中国特别是泛珠三角的物流、人流、交通的枢纽。其次,利用有利的区位优势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的机遇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从北部湾经济区现有的经济实力看,离国家赋予它的使命还有较大的差距。
2009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 000~8 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 000亿元以上。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以及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揭阳共计20市。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海西经济区的定位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从现有的发展状况看,海西经济区对两岸经济关系的作用小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台商在大陆的经济布局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海西经济区应该利用国家赋予的“两岸经贸合作先行先试”的权利,抓住两岸签署ECFA的机遇,吸引台湾和国际的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同时,建立完善的与周边省份的交通网络,构建新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极。
2007年6月国家批准成都市和重庆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国家规划,催生了成渝经济区,成为我国西部经济发展重要一极。地处中部的湖南正在抓住实施“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机遇,构建长株潭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处于我国华中、华南纵向经济发展带与华东、西南横向经济发展带的大十字交汇处,连接、传递、辐射的作用巨大。长株潭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龙头,注重城市间的分工、合作、协调、优化资源、环境,把节约型、内涵型发展放在首位,带动城市周边及城市群之间的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要求海南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随着国家在泛珠三角区域颁布的多项发展规划的实施,泛珠三角将会形成内外开放的、多极化的区域发展动力。它将成为携手台港澳、连接东南亚、辐射亚太地区的开放性的经济区,在我国以及亚太地区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泛珠三角区域发展的开放性可从以下三个层面构建。
泛珠三角区域对国内应该是开放的,一方面,泛珠三角区域应该欢迎其他省份参加本区域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同时鼓励本区域的成员参与相邻的主要经济区域合作和发展。因此,它对国内的各个省份和地区不具有排他性。一年一度的泛珠三角合作论坛和经贸洽谈会也可以邀请国内其他省份参加。例如,2007年6月,第四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参加论坛的除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各方行政首长及政府代表团成员外还邀请了国家部委官员、长三角、环渤海区域合作组织常设机构代表,以及山东、浙江两省参加,主要围绕实质性推动“产业转移”、“市场对接”、“劳务合作”、“金融合作”四大议题广泛交流意见,对加快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程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
泛珠三角区域的广东和福建,与港澳和台湾地区具有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同的优势。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使珠三角有幸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港澳因素在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发展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珠江三角洲凭借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制度创新优势、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劳动力与土地的低成本优势,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形成了粤港澳之间在制造业领域的“前店后厂”式跨境生产与服务的产业分工体系。这种以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为特征的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而且使香港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心转变成为国际金融和商贸服务中心。港澳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其密切的经济联系、强盛的经济活力和持续的经济增长,被称为中国的“金三角经济区”。
进入21世纪以来,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推进粤港澳合作,再次成为广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实现科学发展一个重要突破口。2008年7月签署的CEPA补充协议赋予了广东在对港服务业开放中先行先试的权利,2008年底,国家颁布了《纲要》,首次“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从国家层面上推出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深化粤港澳特别是港澳与珠三角的合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对区域合作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4月签署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是第一份在中央政府主持下,由内地一个省与香港签署的区域合作框架协议,首次提出了香港与内地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目标。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香港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作用,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物流和航运中心的地位。
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的福建省,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开展经贸合作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国家赋予珠三角和海西区在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开展经济合作中“先行先试”的权利。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与发展,对于保持港澳的繁荣与稳定,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历史和现实看,东南亚在中国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中具有重要位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山水相连,相互间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和人文联系;资源禀赋各具优势,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在国际社会事务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有追求经济发展的共同愿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改善和发展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的友好关系,相互间政治、经济关系不断有新的发展,尤其是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以来,相互间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北部湾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窗口和桥梁,广西和云南毗邻东南亚,是我国与东盟合作的前沿和结合部。广东和福建在东南亚地区有着广泛的商业、人脉联系。因此,泛珠三角区域在与东盟的合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推进珠三角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环珠三角区域的发展,有利于建构珠三角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的战略接点和平台。珠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要素扩散和产业转移,环珠三角区域在要素成本、区位、技术和制度借鉴与模仿等方面形成的后发优势,以及政府不断加大力度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为珠三角地区带动环珠三角区域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和国内经济深度调整的趋势,珠三角经过近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之后,正经历着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决定要素价格的变化是影响工业发展结构和技术进步路径的基本原因。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珠三角利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制度创新优势、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和要素成本低廉的优势,通过承接港澳台的产业转移、民间资本的积累和创业精神的培育,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首先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饮料、食品加工和服装等消费品行业开始。当年以“广东粮、珠江水、岭南衣”为代表的“广货”风靡全国。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收入的增加、住房的改革和人们改善住居条件愿望的提高,家用电器,家具等耐用消费品开始进入家庭,随之房屋装饰材料需求增加。广东和珠三角企业顺应市场的需求发展家电产业和建材行业。一批在国内知名的家电产品,例如容声冰箱,科龙、格力、美的空调,万家乐热水器,格兰仕微波炉,TCL彩电等进入千家万户。珠三角的工业从早期的资源密集型非耐用消费品发展到了劳动密集型的耐用消费品。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珠三角的信息产业开始发展起来,通讯、电脑、高级视频、手机等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生了华为、中兴等著名企业。世纪之交,小车开始进入家庭,广州与日本的本田、丰田等汽车厂商合作,汽车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很快成为国内小汽车生产的重要基地。从上述简要回顾可以看到,从资源密集到劳动密集,从劳动密集发展到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珠三角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完全吻合。珠三角制造业正经历着一个新的跨越,即从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转变,从依靠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转向发挥资本、技术和知识等要素的作用,实现制造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制造业的升级过程中,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传统产业不仅不会衰落,而且应该做大做强。珠三角制造业升级的目标就是实现“珠三角制造”继续引领“中国制造”的潮流,从占领国内高端市场向占领国际高端市场转变。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和国内环境,珠三角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开始,并按照自身的发展逻辑在演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贯穿珠三角产业结构转型的三条主线。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正在推动一些在珠三角失去竞争力的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和扩散。
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或地区可以利用在区位、要素成本、发展空间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模仿、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制度、生产与管理方式、技术,利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实现自身经济快速发展而形成的有利条件。后发国家或地区可以利用这种后发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缩短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赶超。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和日本是两个成功的例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亚洲四小龙也可归入此列。改革开放以后的珠三角、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长三角,也是比较成功地利用后发优势,通过改革开放的“制度学习”、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发展。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环珠三角区域的后发优势日益明显。环珠三角地区与珠三角接壤,且有良好的跨区域的交通网络与珠三角连接,因此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环珠三角地区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由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辐射力较强,已经与环珠三角地区形成了初步的产业分工梯度。从广东省的范围看,环珠三角区域包括了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该区域内土地和劳动力充裕,基础设施有了良好的发展,区位优势开始凸显。例如,湛江的钢铁基地和港口的发展、阳江的能源基地建设、河源的电子信息产业等,都可能发展成为环珠三角地区新的增长极。与广东接壤的赣州、郴州等地区承接了珠三角地区转移出来的产业,并以此加快了本地的经济发展。现在的关键是环珠三角地区的政府、企业如何抓住机遇使后发优势转变成经济竞争优势。
资本、产业、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扩散和转移是珠三角带动环珠三角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之间基础设施、体制、市场、产业的对接和投资与生活环境的改善是促进要素流动的必要条件;在环珠三角地区培育新的增长和发展极,是实现珠三角与环珠三角之间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体制对接和经济发展联动的重要保障。
第一,加快基础设施、体制、市场、人才、投资环境对接。以珠三角为中心建立起发散性、快捷、便利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珠三角与环珠三角之间3小时的经济和生活圈,降低物流的成本,便捷人员的往来。第二,制定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升级与转移政策。在打造环珠三角优质投资环境的同时,政府采取适度的政策措施为环珠三角区域吸引珠三角和国际产业转移创造更好的条件。政府可以在税收、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在环珠三角区域形成更好的营商环境。第三,培育区域间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体制对接和经济联动的平台。在环珠三角区域内,以区域性中心城镇为依托,以主要的交通干线和沿海港口为网络,以产业园区为主体,构建承接珠三角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体制对接和经济联动的平台,实现产业和要素的集聚,形成环珠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环珠三角地区的东西两翼还可以利用拥有绵延的海岸线和优良港口的优势,承接国际和国内中化工业的转移和扩张,形成与珠三角制造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说,珠三角对环珠三角地区的带动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发挥作用。第四,鼓励和支持广东的企业特别是相邻的地区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合作。
总之,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内国家颁布的多个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可能形成多极化的区域发展动力,多圈层、多极化和开放性将成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发展的重要特征,并在中国和亚太区域发展与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加快环珠三角区域发展有利于修补珠三角与内地省份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形成的“经济断层”,建立珠三角辐射和带动泛珠三角和内地发展的战略接点和平台。
On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Cooperation Pattern in the Pan-Pearl River Delta
(by CHEN Guang-han)
With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eve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s within Pan-Pearl River Delta(Pan-PRD)area,dynamic mechanism of multi-polarized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coming into being in Pan-PRD area.Multi-circle,multi-polarization and openness becom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Pan-PRD area.Foste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PRD-Rim area will help to remedy the economic faultage,and build strategic links and platforms between PRD and hinterland area,which will enhance PRD's impact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an-PRD area and hinterland provinces.
Pan-PRD,PRD-Rim,Multi-polarization,Multi-circle,regional cooperation pattern
F061.5
A
1000-5455(2010)04-0110-05
2010-07-05
中山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
陈广汉(1954—),男,湖北京山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于尚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