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胡新民
(华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中心线”意识在歌唱中的思维倾向
胡新民
(华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共鸣、气息作为歌唱的核心技术技能,是声乐教育者永恒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声乐学习者不断实践攀登的重要目标。哲学家费尔兹博士说:“无论要获得哪种技能,只有用专门化的方式,通过长期而明智地使用意识和自身的某些器官的功能,才能达到技巧娴熟从而表现进入意境。”可见,科学的意识与不断的实践对获得某一技能技巧的重要作用。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讲,在获得并掌握某项技能技巧之前发现,科学有效的意识比实践本身更为重要。意识指导实践,实践证明意识的科学性。在无处不蕴藏着技能技巧的技击搏斗中,拳击大师们非常强调“中心线”在实战中的重要作用。八卦掌名家贺进宝老师曾经阐述八卦之中,八卦变中,即为:一触即变,变变变,变化无穷,在“中心线”,则有抢边打中之理论,与对手一交手,抢对手之边角,然击打之重点则仍为打对手的身体“中心线”。笔者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常常出现喉咙肌肉紧张,气息僵硬,声音表现散、空,缺乏支点,不着边际,外在表现出干使劲而唱出缺乏质量的不规范声音等现象。而纯正的意大利美声唱法在教学中不同于其他声乐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更加强调饱满的气息支持及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较底及稳定的喉头位置,每个声音的连接都在一条不断裂且流畅平稳的音线上。由此,笔者想到借鉴搏击中的“中心线”意识理论运用到歌唱实践中,没想到能在学生建立科学歌唱状态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使学生一下就能获得有效的歌唱共鸣及深呼吸支持。我们知道,歌唱中的共鸣、呼吸等问题既是生理、物理现象,更重要的又是心理现象。因为歌唱中的这种“生理”、“物理”现象的产生、运用都是要经过人的大脑神经进行调节、支配。声乐学习中,学生就是通过其传入神经把教师的语言信息及其自身的意识思维传给其大脑,然后,大脑通过传出神经给各个腔体下达指令,从而贯彻实施大脑的要求,显然正确而有效的意识才会导致符合规律的实践行为。
人体中心线主要分为前中心线和后中心线。前中心线位于躯干的前中间,后中心线位于脊椎骨位置,不管人体是什么姿势,脊椎骨始终是后中心线。演唱者在歌唱发声的时候,如果在其主观意念中建立这种上下延伸的、垂直的“中心线”意识,即从身体的两侧向中间的中心线歌唱,在这种歌唱意识的指导下,相应歌唱生理器官就会作出符合歌唱规律的运动:软腭上提、喉头降低、并能保持相对稳定。
人体的共鸣腔体包括全部发声系统的空腔: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鼻窦、额窦、蝶窦等。根据共鸣腔生理结构的特点,可将它们分为可调节和不可调节两种共鸣腔,如鼻腔、额窦、蝶窦等都有固定不变的体积和形状称为不可调节共鸣腔;而口腔、口咽腔、喉咽腔、喉腔、咽腔等都是无固定的体积,其形状也可随意改变,称为可调节共鸣腔。在声乐教学中,应当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达到能够调节控制学生各可调节共鸣腔体的体积、形状、大小等的变化,从而使其适应歌唱发声的要求,获得金属般的有效声音。“中心线”意识容易使歌唱者获得上腭上提、喉头降低的科学歌唱状态。在歌唱实践中,歌唱者的身体犹如一个大气球。我们如果从气球的两侧往中间挤压,气球则必然向两端延伸。同理,喉咽腔上下拉长,其结果必然是软腭上提、喉头下降,符合歌唱的最佳共鸣状态;与此同时,歌唱者还会感觉到从胸部到喉咙,再到后脑有一条通道,甚至后背脊椎骨位置也会感觉有条通道。这样,在“中心线”意识的指导下,这条管道还会不断的上下伸长,达到并保持上腭上提并呈拱顶状、喉头低位、横膈膜下凹的科学歌唱状态,即获得通常所说的“顶天立地”的歌唱感觉。意大利人称这条通道为管子,同时有了这根不断延伸的管子,就能使声音和气息通畅,无论演唱高、中、低音时,气息就不会卡在中间,就会流畅地通过畅通的管子,从而获得头腔、咽腔、胸腔的整体共鸣,即可达到声区统一的效果。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费·凯尔赛说:“唱高音时,元音好像关闭了,即不能舒服地开放着唱了。”他说的即通常声乐界所认为的“关闭”,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操作性,即母音变形,宽母音窄唱,这也正符合歌唱中心线意识。我们知道,高质量声音获得的前提是首先必须建立一个整体的垂直的声音通道,即“声道”。声道指喉头、咽腔和口腔共同构成一个喇叭状的圆筒,它们位于同一条垂直线上,自然而巧妙地组合起来如同管乐器的筒子部分。早在19世纪,法国著名歌唱家杜普雷就认为下降喉头(改变咽管长度)可以增加音量,改变音色。而在歌唱中建立歌唱“中心线”意识即可有效地获得咽腔管道变长的效果。20世纪30年代,美国声乐理论家道格拉斯·斯里雪认为:“从生理上看,人体头腔、鼻腔并非是良好的共鸣腔体,口腔只是辅助性的共鸣器官,只有经过训练,合理调整咽管的粗细长短,才能获得良好的歌唱音质。”确实,咽腔是一个可变腔体,在中心线歌唱意识的指导下,不仅可以使咽腔声道扩大和缩小,同时又可拉长和缩短。歌唱发声实践证明,低位置的稳定喉头,抬高软腭,可改变共振腔体,增强声道的共鸣,起到高、中、低声区的音色统一和扩大音量的作用。运用歌唱中心线的感觉,实质就可达到低位置的稳定喉头,从而打开喉咙,使声带缩短变薄发出高频声响,通过共鸣器官的滤过,从而获得美好的声音效果。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上抗”、“下坠”即指歌唱中呼与吸肌肉群的对抗运动。显然,这段话已深刻而形象地表明歌唱时气息的调节运用及其运气感觉,认为只有鼓荡脐间之气,歌喉才能高低自如、抗坠随心。歌唱呼吸有两点基本要求:一是气要吸得深,因为只有气息吸得深才有足够的气息量;二是要保持住气息,目的是给歌唱提供足够的支撑力。要做到这两点,就要调节好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的平衡与协调。吸气肌肉群主要是胸部、肺和两肩部分的肌肉;呼气肌肉群主要是腰部和腹部的肌肉,歌唱“中心线”意识可以有效地获得这两部分肌肉的平衡。这样,既可以获得深而饱满的气息,又能克服气息在歌唱发声时的僵硬,使气息仿佛能在垂直的人体中心线管道里自由伸缩,这就是直线的无限延长之道理。同样“中心线”意识可以减缓气息向外流动的速度,从而有效的保持住气息。
我们知道,位于人体胸廓内部的肺脏,是容纳空气、提供歌唱气息动力的器官。它的运动直接受到胸廓的制约。人体胸廓的外部有许多肌肉包裹和连接着,这些肌肉的紧张和松驰,相对改变着胸廓的形状、大小,从而操纵着空气的吸入和呼出。在歌唱呼吸训练中,吸入足够的气息量并将其保持是呼吸训练的关键所在。但凡学过唱歌的人都知道什么“丹田气、深呼吸”等,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很多歌唱者“望气兴叹”。甚至无数声乐前辈总结一句话,歌唱的呼吸练习,就是横膈膜肌肉的训练。横膈膜是横置于人体胸、腹中间的一块呈圆形的大而有力的由肌肉和腱组成的肌肉膜,它也是人体中最强有力的肌肉之一。在正确的歌唱呼吸状态下,横膈膜总处于上拱下凹的状态。在歌唱“中心线”意识的指导下,胸腔和腹腔仿佛呈一个有弹性的“置气体”,它承载“纳气”和“吐气”功能。当从这个“置气体”的两侧向其中心垂直线用力时,它必然上下拉长,即:吸气时,胸部向上涨起,肋骨也随之挺起,肋骨上的肌肉,同时能帮助肋骨向上移动,肺部即可装满空气,同时这样又可以使下部周围扩大,肝、脾、胃、肠等内脏器官被迫向下推动,导致横膈膜下凹,并刺激腹部肌肉,使腹壁及腰围向外膨胀,获得仿佛“气沉丹田”之感,即成功达到了歌唱所必须的深呼吸阶段;歌唱发声时,即呼气阶段,气息作用于声带,气息只能呼出,不可能再吸入肺部,随着肺部气体的排出,腹肌收缩,迫使内脏器官恢复原状,横膈膜松弛呈上升态势,完成歌唱。声乐教学中,老师们常常强调要吸着唱,仿佛歌唱发声阶段,仍然能够不断将气吸入。因为这样的意念可以很好将气息保持,达到持久歌唱的效果,而这又往往会导致学生气息僵硬、不流畅的结果。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歌唱“中心线”意识的指导下,不但能够获得深的呼吸,而且还能够有效地保持。因为中心线意识的主观感受只能是“置气体”不断向两头拉长,即歌唱呼吸生理器官的上拱下凹、并能无限向两端延伸的深呼吸歌唱状态。这样,就能够在歌唱(呼气)的同时,又有效的保持了气息;在歌唱发声时就获得了唱在气上的歌唱感觉无疑,不管是吸气还是呼气都要在上下贯通的基础上才能灵活变化,并赋予弹性,方便调整。这正与歌唱垂直中心线不断延伸的道理高度统一。
综上所述,歌唱“中心线”意识,不仅能够获得高度统一的腔体共鸣,而且能够获得强有力的深呼吸支持。事实表明,良好的歌唱从技术层面上看,就是要是建立一种整体的声音概念,即最低音和最高音的统一,自然声区与非自然声区的统一;尽可能是用一种方法、一种感觉,而非一个音一个音地寻找方法;尽可能在不改变声音位置的情况下,使声音能够自如地变大变小,变高变低;声音与声音之间的过渡尽可能平滑,不露痕迹,既可以让强音适应弱音,又可以让亮音适应暗音,使声音和方法的变化总能在一条可以不断延续的垂直的直线管道腔体中进行。在这种“中心线”理念的指导下,所有的调整都只能是所占比例的调整。当然,歌唱垂直线即科学歌唱状态的建立无疑是要经过千锤百炼地训练、体悟才能够获得歌唱作为生理及心理的实践行为,确立正确的歌唱心理意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学生张口发声这一动作的开始,到最后音的收尾,都严格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如拳击大师那样始终护住其身体的“中心线”,集中意念深刻领其中劲,仿佛要将声音嵌进自己的身体“中心线”里。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建立自己的歌唱“中心线”意识,也就建立了科学的歌唱的状态——统一的共鸣与深呼吸的支撑。
[1]汪明洁.声乐教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121.
[2]顾旭光.中国民族声乐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20.
J616
A
1000-5455(2010)04-0136-03
2009-11-18
胡新民(1974—),男,安徽枞阳人,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二月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