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 本刊记者 刘文婷
小土豆滚出大产业
□ 本刊记者 刘文婷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小土豆,大产业’,我现在再加一句,‘小土豆、大产业、能致富’!”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张家口市万全县宣平堡乡霍家房村视察时说过的话。新加的三个字“能致富”意味深长。
从张家口市区驱车到万全县,只需半小时的车程。沿途可见正在兴建的楼房、整齐排列的新栽树苗,街道宽阔,空气清新。经过田地时,随处可见收割后的桔梗垛,被当地农民扎得整整齐齐,一垛垛摞成小桌子状、小凳子状,堆放在地头,一派有趣的田园风光。
当地人告诉记者,万全县县城附近村庄的土豆在8月底便已收获到家,9月底正是半坝地区土豆上市的季节,而万全县种植土豆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在半坝。
就这样,记者来到了万全县膳房堡乡,探访那里的土豆种植情况。
膳房堡乡毗邻张北县,是坝上与坝下接壤的地带,属半坝地区。既有坝上地区昼夜温差大,适合培育优质、个大的马铃薯的优势,又因为气候较坝上暖和,可以早成熟半个月,适合发展错季马铃薯,从而有利于卖出高价钱。
据膳房堡乡党委书记冯海山介绍,与坝上相比,马铃薯虽是膳房堡乡的传统种植项目,但并非主导产业,大面积、成规模地种植只是近几年的事。“我们乡新开口村脱毒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了种苗组培室并开始育种。目前已建成育种大棚8个,发展一级种基地500亩,辐射带动周边各村脱毒薯制种产业的发展。现在种植脱毒薯的农户越来越多了!”
冯海山称,2010年全乡脱毒薯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左右,种植户户均增收5000多元。今年全乡脱毒薯的种植面积达到7000亩,按亩产平均1250公斤计算,将有近900万公斤的产量。
这样的产量在2004年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来新开口村收购土豆的商户正忙着把捆扎好的土豆装车。图/刘文婷
在新开口村脱毒薯专业合作社的组培室里,记者见到了营养瓶中翠绿的脱毒薯幼芽。在这里,有一个人通过不懈努力,让娇嫩的小茎尖托起了一项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这个人就是新开口脱毒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森。
未见其人时,记者便听多位县乡领导提到他的名字。大家介绍李森,“是个能人”,也是个“干实事的人”。
李森展示他精心培育、推广的土豆品种。图/刘文婷
新开口村位于万全县的北部山区,脱毒薯种植一直是当地农民的传统产业。过去村民使用的薯种都要到坝上农科所购买,种植成本较高、假种泛滥,种出来的马铃薯不仅口感、卖相不佳,产量也低。加之信息闭塞、销路不畅,偶遇丰年,也多半卖不出好价格。
2004年10月,时任新开口村村主任的李森率先成立了“万全县膳房堡乡脱毒薯行业协会”。2007年8月变更为“万全县新开口脱毒薯专业合作社”,成为全市首家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初期,效益一直不好,起初的几个发起人也都相继退出,合作社陷入困境。李森顶着各种压力,决定建设属于自己的薯种繁育基地。为了掌握育种技术,他隔三差五地往坝上的农科所跑,虚心向专家请教。
2008年初,李森将自己准备在县城买房的10多万元积蓄全部投入到育种基地建设,建成了8亩高标准的育种网棚。一年后,李森的基地先后为农户繁育了“2191”、“大西洋”等适合本地种植的脱毒薯新品种,喜获丰收。如今,李森的合作社与坝上农科所合作,培育马铃薯原原种(最纯的种子,是繁育推广良种的基础种子),且已注册商标“新开口”牌。
种子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按照李森创建合作社的构想,不仅要统一制种、统一生产、统一品牌,还要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李森多次长期聘请市农科院的两名高级农艺师为特邀顾问,定期为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讲座,深受欢迎。生产后期,还到北京、天津、山东等大型商贸市场,了解市场行情,然后统一定价、包装,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张家口膳房堡乡新开口村组培室,营养瓶中翠绿的脱毒薯幼芽。
在李森简陋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写有合作社简介的宣传板上,清晰地写着“民办、民管、民受益”。如今,社员总数达到203人,社员出资额46.21万元。普通农户每人交100元作为入社金额,合作社将当年可分配盈余的60%按照社员与该合作社的交易量比例返还;剩余40%用于分红。2009年可分配盈余总额66万元,其中用于分红的总额18.24万元。
增收是最有说服力的。农民从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周边地区6乡、37个村万余农民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部种植脱毒薯。
李森说,“希望全村都入我的社”。问及个人收益时,李森不好意思地笑笑,“我对收入要求不高,每年有个十万、八万就可以了”。记者了解到,今年李森合作社预计可生产原原种5万斤,按4.5元/斤计算,仅此一项的毛收入便可达22万余元。除此之外,李森的组培室还可提供试管苗一万瓶,院内的网膜大棚能产微型种薯5000万粒。
“富”起来的李森,依然开着他那辆破旧的面包车。他不善言谈,不苟言笑。在向记者介绍他的合作社时,没有一句吹嘘,也未曾透露一丝一毫的骄傲。说得最多的,是“你到地里去看看吧,我说什么不重要,让农户告诉你。”
记者见到刘凤桃时,她和丈夫正在田里忙着收获土豆。挖出来的土豆铺了一地,记者随手拣出一个,果然够分量:中等个头的就有一两斤!刘凤桃告诉记者,自己种的这片土豆,口感“沙沙的,适合炖着吃”。
近两年,刘凤桃加入了李森的合作社,购买80斤原原种(4.5元/斤),便可培养出5000斤原种(1元/斤)。再靠原种繁殖土豆,既经济又实惠。
问及今年的行情,她说,收购价是9毛一公斤,与去年每公斤1.8-2.4元的价格相比,少了不少。“种地就是靠天吃饭。去年土豆价格好,今年种的人就多,价格自然下来了。加上天旱,一亩的产量也比去年少些,这样看,比去年少挣不少。”刘凤桃平静地说着,然后话锋一转,“即使这样,也比种别的强。”
原来,除了蔬菜外,马铃薯因亩产量高而成为当地唯一亩产收入能超过千元的农作物。又因蔬菜种植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张家口地区干旱少雨,马铃薯有望替代蔬菜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同样在天旱的情况下,马铃薯因缺水减产的损失也比其它作物小很多。
和刘凤桃夫妻俩一起在田间忙碌的,还有他们的两个女儿。女孩头戴鸭舌帽,打扮时尚,与红袄红头巾的母亲和衣着简陋的父亲形成鲜明对比。刘凤桃有四个女儿,在地里帮忙的是老二和老四。她们平时在外打工,农忙时,偶尔回来帮帮忙。
当问及刘凤桃家里有什么负担时,她笑了:“给我这俩娃儿找个婆家吧。”说这话时,两个女儿正一边嘻嘻笑着用手机QQ聊天,一边在地头添柴烤土豆。这将是他们一家四口的午饭。“烤土豆特别香!”老四笑着说。
客观地讲,万全县的土豆产业才刚刚起步。马铃薯加工处在初级水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而且我国饮食习惯与国外不同,马铃薯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用途相对狭窄,靠精细加工转化增值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当地有着良好的区位、地理优势,发展马铃薯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从小土豆里做大文章,需要因地制宜想办法。
但与甘肃、宁夏、山西等省相比,当地有着良好的区位、地理优势,发展马铃薯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从小土豆里做大文章,需要因地制宜想办法。
万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继海介绍称,县政府对发展农业非常重视,为了职能更集中,扶持更方便,单独成立了“农业产业办公室”,对脱毒薯种植有专门的扶持政策。同时万全是全市第一个实现公路村村通的县。
重视的理念自上而下得以贯彻。在膳房堡乡党委书记冯海山看来,“农民不怕辛苦,什么挣钱种什么”,需要“服务、引导加扶持”。而目前膳房堡乡正考虑引进项目,搞深加工,从而增加利润,提高附加值。
新开口村书记郝永兵则很高兴国家能出资扶持自己村的农业、水利,“帮忙打井,老百姓可高兴了!”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外地客商前来收土豆、投资项目、发展龙头产业。但他有个更直接、更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村路窄,大车进不来;没有路标,不好找……于是,他觉得首先要做的是拓宽道路、修路。
“现在我们村25岁-50岁的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也没有了学校。如果能形成产业链,应该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出去了。”郝永兵对记者说。
在他那间简陋、狭小的办公室旁边,是一座崭新的二层楼房,一楼是“人民影剧院”,二楼将是村委会的新办公地址。郝永兵介绍说,这座楼能盖得起来,要归功于种脱毒薯增收了。他希望,以后全村1515人都能在家门口就业,闲了就来影剧院,“让文化和经济都丰富”。
郝永兵说这话时,李森正深情地注视着自己的育种田。他坚定而执着地相信:培育的种子不仅能让自己致富,也能带动乡亲致富。
□ 编辑 刘文婷 □ 美编 王 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