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肠系膜下静脉血栓形成致瘀血性肠病1例

时间:2024-07-28

张 寅 王 军 周世亮 陈东风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消化内科(400042)

病例:患者男,64岁。因“腹部反复不适1个月,加重3 d”于2017年12月3日收治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出现腹部不适,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全腹部隐痛,可自行缓解,偶有排便不成形。3 d前饮酒和食用海鲜后,腹痛症状加重,表现为下腹部剧烈绞痛,持续不缓解,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于我院急诊科就诊,予以解痉、镇痛等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遂收治入院。体检:体温36.5 ℃,心率95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7/86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体检无明显异常,腹部平坦,腹软,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左下腹稍有肌紧张,似可扪及质硬肠管,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0.60×109/L、血红蛋白137 g/L、血小板计数298×109/L;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23.0 μmol/L,转氨酶正常;凝血象:纤维蛋白原4.56 g/L、D-二聚体1 002.44 μg/L;红细胞沉降率7 mm/h;肾功能、电解质、血肿瘤标志物、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T-SPOT、RB病毒全套、TORCH定量均无明显异常。腹部增强CT示横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肠壁水肿、增厚(图1),考虑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病?靶向血管重建示肠系膜下静脉管壁毛糙,汇入脾静脉处管腔狭窄,直径约1 mm(图2)。结肠镜示从降结肠至直肠弥漫性充血、肿胀,肠腔稍狭窄(图3)。诊断:肠系膜下静脉血栓形成,瘀血性肠病。住院期间患者便血,每日解20余次黏液脓血便,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4 250 IU皮下注射q12 h抗凝、局部灌肠抗感染、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10 d后患者腹痛程度有所减轻,未再便血,但每日不自主排出透明黏液10余次,同时左下腹仍可扪及质硬肠管,建议行局部肠道切除术,但患者拒绝。出院后长期口服利伐沙班片10 mg qd抗凝,同时自行予中医艾灸治疗,腹痛明显减轻,排便次数逐渐减少至1~2次/d。2018年9月26日入院复查,体检可扪及左下腹肠管质地较前变软;腹部增强CT+靶向血管重建可见肠系膜下静脉管壁较前清晰,汇入脾静脉处管腔狭窄情况较前明显好转,直径约3 mm(图4);结肠镜可见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黏膜稍肿胀,少许糜烂(图5)。随诊至今,患者腹部症状消失,排黄色成形便,每天一次。

讨论:肠系膜静脉血栓(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 MVT)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临床上漏诊、误诊率较高。在肠系膜血管相关疾病中,MVT占0.5%~17.9%。MVT通常累及肠系膜上静脉,很少累及肠系膜下静脉。根据形成原因,MVT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MVT病因往往不明,血栓为肠系膜静脉自发形成。继发性MVT是在各种因素如血液高凝状态、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肿瘤、感染、创伤、胰腺炎、长期口服避孕药、某些腹部手术等作用下而发生[1-2],约占全部MVT的75%,其中约56%的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最常见于胰腺炎和腹部手术后[3]。此外,抗凝血酶Ⅲ缺乏[4]、S蛋白或C蛋白缺乏亦是本病的好发因素。本例患者发病前曾饮酒和食用海鲜,可能导致了MVT的发生。急性MV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腹痛、恶心、呕吐、便秘、血便等急性肠道淤血症状,与本例患者的症状相符。MVT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肠梗死和腹膜炎[5]。

图1 腹部增强CT示横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肠壁水肿、增厚

图2 靶向血管重建示肠系膜下静脉管壁毛糙,汇入脾静脉处管腔狭窄,直径约1 mm

腹部增强CT检查联合靶向血管重建是诊断MVT的常用方法,准确性可达90%以上,但血管介入检查和剖腹探查术仍是十分重要的诊断手段[6]。通过对本例患者的诊治,笔者认为肠系膜下静脉血栓形成的CT影像特征为:①有明显的“截断征”,即自横结肠脾曲开始,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出现病变,其余结肠肠管无明显病变;②病变肠管水肿、增厚;③动脉期可见肠壁强化,静脉期肠壁强化更明显,表现出静脉血液回流不畅,肠道淤血;④靶向血管重建后可见肠系膜下静脉无造影剂充填,提示血栓形成。上述CT影像特征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对诊断MVT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抗凝治疗为MVT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缺血性肠病诊治指南指出,在常规补液、抗感染的同时,需考虑使用抗凝、溶栓等治疗[7]。MVT患者常伴有便血,应在充分评估病情、并与患者家属沟通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钠等药物抗凝治疗。出院后一般推荐利伐沙班片口服10 mg qd维持抗凝治疗,定期评估下使用3~6个月。本例患者随访近1年,症状、体征消失,复查CT和结肠镜示原有病变肠段基本恢复。

图3 结肠镜示弥漫性充血、肿胀,肠腔稍狭窄

图4 复查靶向血管重建示肠系膜下静脉管壁较前清晰,汇入脾静脉处管腔狭窄明显好转,直径约3 mm

图5 复查结肠镜示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黏膜稍肿胀

由此可见,对腹痛、粪便性状改变甚至便血的老年患者,除常见病外,还需重视肠系膜血管病变,特别是肠系膜静脉相关病变;增强CT检查后可有目的性地行靶向血管重建并仔细分析影像学特征。对于病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老年患者,尽量减少止血药物的使用,如确实需要使用,首先选择作用于血管壁的止血药物如卡洛磺钠等,明确诊断为MVT后,可在密切监控下行抗凝治疗。值得一提的是,本例患者病程中病变肠管变硬,且肛门每天排出大量透明黏液,当时考虑肠管已发生显著淤血、坏死和纤维硬化,建议患者行手术切除病变肠管,但患者拒绝,持续抗凝治疗约9个月,同时自行辅以中医艾灸治疗,后肠管质地逐渐变软,未再排出黏液,粪便性状恢复,复查CT可见肠系膜下静脉再通,肠管淤血情况显著改善。因此,对于MVT并引起肠管淤血的患者,持续抗凝治疗可使肠系膜静脉再通并恢复肠道供血,逐渐恢复肠道功能,减少手术的风险。此外,中医治疗是否对血管再通有促进作用需积累更多临床病例加以验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