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揿针疗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的近远期效果观察

时间:2024-07-28

张翊一 姬霞

(1.西安市第五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陕西 西安 710082;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医院中医康复科,陕西 西安 710071)

不寐又称失眠是指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轻度失眠患者表现入睡时间较长,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再入睡,重度失眠患者整夜不眠,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1]。目前,失眠的临床治疗,主要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这种方法虽然普遍应用,但已被发现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如对药物产生依赖性、或导致患者头晕头痛等。因此,寻找一项有效的治疗方案非常有必要[2]。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揿针疗法在各种慢性病和不寐的治疗中表现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本文旨在分析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采用揿针疗法治疗的近远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38~60岁,平均(49.24±5.16)岁;病程2~14个月,平均(8.51±3.16)个月。治疗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40~62岁,平均(50.24±5.06)岁;病程2~15个月,平均(8.59±3.20)个月。纳入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心脾两虚型失眠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CSD-3)[4]中慢性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失眠程度符合中医分级标准中的轻度与中度;年龄在18~65周岁;能遵医嘱治疗者、知情同意,志愿参与。排除标准:精神障碍引发的睡眠障碍,无法有效配合研究者;近4周应用过影响治疗效果的药物者;有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施术部位皮肤损伤的患者;其他不能遵嘱配合治疗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参照2006年颁布的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取穴:神门(双侧)、三阴交(双侧)、安眠(双侧)、申脉(双侧)、照海(双侧)、心俞(双侧)、脾俞(双侧)、百会,以75%酒精常规消毒皮肤后,采用0.30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制造)进行针刺治疗,得气后10 min行针一次,行补法,留针30 min后拔针,1次/d,每6次治疗后休息1 d,此为1个疗程。治疗组给予揿针埋针治疗,取穴:体穴:神门、安眠、申脉、照海,耳穴:皮质下、神门、心区、脾区,体穴与耳穴均双侧交替取穴,以75%酒精常规消毒皮肤后,采用0.20 mm×0.06 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揿针进行埋针治疗,耳穴埋针时,医者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无菌揿针胶布边缘,使其针柄刺入耳穴,并适度按压,以刺激耳穴,体穴同法,嘱患者每日每穴按压5次,每次2 min,睡前必须按压一次,治疗一次留置3 d,每2次治疗后休息1 d,此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为排除干扰因素,所有患者针刺治疗均由同一医生操作。

1.3观察指标 对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后1个月实施随访,评估患者近远期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n×100%[5]。治疗结束后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6]对睡眠质量进行评估,包含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得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

2 结 果

2.1近期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20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治愈11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267,P<0.05)。

2.2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日间功能评分及总评分低于对照组(t=2.228、2.667、3.621、3.534、3.000、5.060、6.53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分,n=32]

2.3远期疗效比较 随访1个月后,治疗组治愈18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2.5%。治疗组远期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χ2=5.333,P<0.05)。

3 讨 论

失眠在中医学又称“不寐”“不得眠”“目不暝”,常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中。不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导致患者免疫力、记忆力下降等一系列不良反应[7-8],易引发多种疾病。

中医认为不寐多因内伤心脾、心肾不交、思虑劳倦、阳不入阴所致,而心主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心脾两虚则会引起血气亏虚,导致心失所养,神无所依,心神外越而引发不寐。因此,对于心脾两虚型不寐治疗,应当补益心脾,益气养血,以此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近年来,临床在心脾两虚型不寐治疗中应用了揿针疗法,取得了显著效果。揿针疗法是将特制小型揿针针具刺入皮下并以脱敏胶布固定的一种埋针疗法,可通过长时间稳定持续的腧穴刺激,以期达到激发机体正气,疏通经络,防治疾病的目的。揿针治疗失眠是基于中医经典脏腑辩证、经络学说和皮部理论,结合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知,在疏通经络,运行营卫,调整脏腑,平衡阴阳的同时,调控人体睡眠—觉醒中枢,以调整睡眠。本方案收集在我院就诊的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使用揿针、普通针刺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种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揿针疗法近远期治疗效果明显高于普通针刺治疗,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且治疗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这可能是因为揿针疗法可以对穴位进行持久的刺激,能更好的达到补益心脾、益气养血、调通心肾、平衡阴阳的作用,从而发挥调理睡眠的作用[9-10]。此外,也可能和揿针疗法更有利于患者在睡眠前对穴位进行刺激,可以进一步增强疗效有关。同时,揿针疗法具有针体短、针身细、应用方便等特点,患者接受度较高,属于较为安全的一种针法。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发现揿针疗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不仅可以提高近远期疗效,还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避免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