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许晓军 苏社英
(1.西安凤城医院,陕西 西安 710016;2.陇县人民医院,陕西 宝鸡 721200)
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作为骨折常见类型,也是骨科严重的创伤性疾病之一,通常发生于意外受伤的中年人或者摔倒的老年人群,若未及时采取有效治疗,随着病情加重,可产生股骨头坏死或者骨折不愈合的并发症,直接增加患者致残率及病死率[1]。针对此,临床以往多选择空心螺钉进行治疗,虽然取得过一定的应用价值,但GardenⅢ/Ⅳ型患者的血运破坏程度及骨折端错位情况更为严重,且稳定性较差,极易造成治疗后骨折延迟愈合的情况,最终导致预后较差[2]。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临床发现更多固定方式及固定器械,并提出动力交叉钉的效果更好,其存在防滑、防旋、抗剪切等优势,可对骨折断端进行加压,从而提升稳定性,弥补常规空心螺钉的缺陷[3]。但临床学者对两种疗法的效果及安全性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就此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8~72岁,平均(50.36±4.28)岁;体质量指数20~25 kg/m2,平均体质指数(22.60±1.79)kg/m2。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6~73岁,平均(50.88±4.76)岁;体质量指数20~25 kg/m2,平均体质指数(22.30±1.14)kg/m2。入组标准:符合《成人股骨颈骨折诊治指南》[4]中疾病诊断标准,且属于GardenⅢ/Ⅳ型;单侧骨折;患者及亲属均知情,签订同意书;试验前未接受相关治疗者。排除标准:股骨头坏死;病理性骨折;凝血功能障碍;存在其他肢体骨折;中途退出试验。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选择空心螺钉,进入手术室,指导患者采取屈曲外旋健侧髋关节仰卧位,通过C臂X线机进行透视,在患者大转子下端进行纵向切口,股骨颈前上、下、后置入三个平行的空心螺钉,以三角形配置顺着股骨颈的纵轴置入股骨头。妥善固定螺钉位置后拧紧并压平。值得注意的是螺钉进入点不可较小转子水平更低,从而减少应力集中,远端螺纹需完全穿过骨折线,螺钉顶部需达到股骨头软骨下端5~10 cm,并保证螺钉尽可能靠近皮质。研究组:选择动力交叉钉,进入手术室,在平行患者股骨干轴线线切及大粗隆2 cm位置进行切口,切开股外侧肌,使股骨完全显露,顺着股骨颈上端放入螺纹导针,再顺着股骨颈和平小粗隆放入中心导针,利用C臂X线机透视校正导向器针尖和角度,使得中心导针经C臂X线机透视发现正位及侧位均处于股骨颈中央,距离软骨下骨5 mm,探及深度,选择限深空心钻钻取螺栓骨道,安装交叉钉系统并妥善固定螺栓及钢板,保证患者股骨纵轴、手柄和钢板处于同一水平线,再从后端放入防旋螺钉,取出防旋导针及中心导针,再放入锁定螺钉,针对骨折断端需要加压者,可予以加压处理。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时长、失血量、住院天数、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股骨颈短缩的发生率,治疗前后测定两组的髋关节活动度、髋外展肌力矩,并评价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分值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5]。
2.1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研究组手术时长(48.75±16.34)min、失血量(52.89±20.41)mL、住院天数(12.63±1.45)d均高于对照组的(40.26±12.75)min、(43.01±17.36)mL、(9.48±1.06)d,但透视次数(10.22±2.51)次、骨折愈合时间(3.14±0.65)月少于对照组的(9.48±1.06)次、(4.07±1.12)月(t=2.591、2.332、11.092、12.296、4.542,P<0.05)。
2.2两组并发症对比 研究组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1例、退钉1例、感染1例,发生率为7.50%;对照组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1例、退钉2例、感染2例,发生率为12.5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χ2=0.556,P>0.05)。
2.3两组髋关节功能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髋关节活动度、髋外展肌力矩、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9.851、3.471、18.94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对比
2.4两组股骨颈短缩情况对比 研究组水平短缩2例、垂直短缩2例,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水平短缩4例、垂直短缩2例,发生率为15.00%。两组股骨颈短缩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χ2=0.467,P>0.05)。
空心螺钉作为临床治疗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方式,对于Pauwels角超出50°的骨折患者而言,其力学性能较差,且治疗后容易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者股骨颈短缩的情况,使患者预后较差[6]。此外,空心螺钉治疗中要求其互相平行,并以三角形分布,直接增加术中透视次数,从而提升辐射[7]。随着临床研究的持续深入,发现动力交叉钉治疗的效果更好,且存在创伤小、操作简便等优势[8]。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长、失血量、住院天数均高于对照组,但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股骨颈短缩比较无差别(P>0.05);治疗后研究组髋关节活动度、髋外展肌力矩、Harris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提示对照组手术及住院时间较短,且术中失血量少,但研究组透视使用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更少,且并发症及股骨颈短缩的发生率少,安全性高,促进髋关节功能改善,为预后提供保障。动力交叉钉治疗中放入抗旋钉,并和动力棒构成角度固定,可预防骨折端旋转,同时避免退钉情况出现。加上动力交叉钉存在滑动加压的效果,利用动力棒系统实施滑动加压作用,积极控制了滑动加压情况,最终对骨折端实施有效加压。此外,动力交叉钉还可提供较高的机械稳定性,以此抵抗剪切力,进而促进骨折快速愈合。值得注意的是,治疗期间应关注骨折断端加压的情况,避免术后股骨颈短缩,并重视骨吸收产生的二次滑动,极易导致股骨颈短缩。
综上所述,虽然动力交叉钉治疗的手术及住院时间较长,且术中失血量较大,但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并发症及股骨颈短缩的发生率少,可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快速恢复,值得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