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强化护理联合细节护理对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预防效果观察

时间:2024-07-28

兀育坤 侯丽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产一科,陕西 西安 710038)

由于孕妇生理特征比较特殊,血液较非妊娠时期更黏稠,受多种风险因子影响,致使深静脉血栓患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威胁产褥期母婴生命安全[1]。临床上除了用药物预防外,还通过有效护理干预加强预防。本文主要探讨强化护理联合细节护理对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预防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产妇80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年龄(29.54±3.45)岁、孕周(39.48±0.87)周、产次(1.35±0.50)次、BMI(22.71±6.30)kg/m2;对照组年龄(29.60±3.51)岁、孕周(39.50±0.85)周、产次(1.34±0.48)次、BMI(22.74±6.38)kg/m2。纳入产妇及家属均知晓本研究目的及内容,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强化护理联合细节护理。强化护理:协助患者进行活动锻炼,从上向下环形顺序按摩产妇小腿;产后根据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实际情况,对产妇予以足部活动指导,通过足部外展、背伸跻屈的方式锻炼,改善产妇下肢血液循环。产妇分娩12 h后,需要穿上弹力袜强化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且应针对产妇产后身体素质恢复情况,选择适宜的弹力袜和穿戴时间。细节护理:观察产妇围产期各阶段指标,全方位评估产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重点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较高者,提高该类型产妇的检查频率,最大程度降低下肢静脉异常,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在产妇分娩早期,予以下肢气压预防,控制压力60~70 mm Hg,每天抬高双下肢30~45 min,确保空气压力套筒管路和产妇足部相对应,避免发生血栓。产后到达病房,协助产妇取平卧位,对产妇进行心电监护,结合产妇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体位,合理摆放肢体,将软垫放置在脚后跟处,使得小腿保持悬空状态,减少腓肠肌压迫感,促使静脉回流效率提高;产后2 h协助产妇被动早期肢体活动,采取分段式、交替式按摩下肢,揉捏腓肠肌力度适宜,交替按摩双腿,按摩时间10~15 min;产后3~6 h,在定时按摩产妇的同时,鼓励产妇定时主动活动锻炼,包括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双足内收与外展、抬高双下肢等;产后6 h,如果产妇没有异常情况,则鼓励产妇床上自主翻身锻炼,并进行下肢肌肉舒缩运动,每个动作30次,4~5次/d。产妇后期需密切注意下肢皮肤,密切关注血栓风险,若发生异常,需及时予以抗凝措施。产后重视和产妇的交流和沟通,向产妇及家属介绍产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重点说明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症状、危害及预防措施。

1.3观察指标 于产后1、7 d,测定两组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凝血指标[FIB(纤维蛋白原)、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TT(血浆凝血酶时间)];于产后72 h,比较两组产妇下肢股静脉内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峰速度;比较两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2 结 果

2.1D-二聚体水平 产后1 d,研究组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为(584.70±140.45)μg/L,对照组为(580.43±136.98)μg/L,两组比较无学差异(P>0.05);干预7 d后,研究组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为(253.92±84.21)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3.20±104.23)μg/L(t=7.990,P<0.05)。

2.2凝血指标 产后1 d,两组产妇各凝血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7 d后,研究组产妇FIB明显低于对照组,APTT、PT、TT明显高于对照组(t=2.608、2.863、2.765、2.524,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凝血指标的比较

2.3下肢股静脉内血流速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研究组产妇产后72 h下肢股静脉内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峰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t=7.092、8.930,χ2=6.135,P均<0.05)。见表2。

表2 产后72 h下肢股静脉内血流速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

3 讨 论

以往常规护理通常是依靠护理人员的经验及对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预判,评估比较片面,护理措施不规范,不具有针对性,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居高不下[2]。强化护理干预包括下肢训练和弹力袜强化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根据产妇恢复情况,循序渐进予以下肢主动活动及针对性活动训练,预防下肢血液不畅通,提高血流速度,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3-4]。细节护理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具体危险因素,使得临床护理更具体,并且具有预见性和针对性[5]。在开展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对于高危者予以针对性干预,促使下肢血液回流。并对产妇讲解下肢深静脉血血栓的影响因素、症状及危害,提高产妇对并发症预防的重视度,促使其主动配合临床护理工作[6]。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本文结果显示,产后1 d,两组产妇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学差异(P>0.05),干预7 d后,两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强化护理和细节护理可降低D-二聚体水平,该联合护理方案的效果更佳;产后1 d,两组产妇各凝血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7 d后,研究组产妇FIB明显低于对照组,APTT、PT、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强化护理联合细节护理有助于改善产妇的凝血功能。本文结果还显示,研究组产妇产后72 h下肢股静脉内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峰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强化护理和细节护理的联合应用,帮助产妇被动下肢活动,促使下肢肌肉收缩,增加静脉回流,将两种护理方式结合应用于产妇护理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科学便捷性,有助于改进护理质量,可降低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