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陈斌 陈国平
(1.西安凤城医院神经外科,陕西 西安 710018;2.西安大兴医院介入血管科,陕西 西安 710016)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原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突起[1]。治疗原则是防止颅内动脉瘤破裂,以免发生脑出血[2]。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最早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相关技术,但是由于2D图像阅读困难,而且会出现血管重叠现象,诊断具有一定局限性。而3D DSA能够克服2D DSA不能任意角度成像的局限性,诊断准确率更高。随着临床影像学发展,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逐渐应用于神经外科多个领域,能够将融合之后的三维图像对患者术前进行更准确的评估和判断,从而为治疗提供更加直观的影像学信息,进而提升3D DSA的诊断准确性。本文旨在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男34例,女36例;年龄(52.25±2.54)岁;体质量(63.98±6.47)kg;肿瘤直径(6.36±2.14)mm;肿瘤类型:前循环动脉瘤12例,后循环动脉瘤17例,宽颈动脉瘤19例,窄颈动脉瘤11例,单纯血管内栓塞11例。对照组男37例,女33例;年龄(52.53±2.65)岁;体质量(63.24±6.78)kg;肿瘤直径(6.35±2.21)mm;肿瘤类型:前循环动脉瘤13例,后循环动脉瘤18例,宽颈动脉瘤17例,窄颈动脉瘤10例,单纯血管内栓塞12例。纳入标准: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手术或麻醉禁忌证患者;有酒精或药物依赖史患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合并精神疾病患者;合并严重认知失调患者;不同意参加临床试验患者;中途退出实验患者;中途转院患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前为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患者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观察患者颅内脑血液的循环情况和载瘤动脉的状态,另外观察肿瘤瘤体位置和瘤颈直径,并为患者选择合适大小的GDC微弹簧圈,并用GDC操作系统进行手术;术后为患者进行抗凝治疗,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极速避凝,治疗7 d。观察组:采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前诊断:3D DSA对患者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观察患者颅内脑血液的循环情况和载瘤动脉的状态,观察肿瘤瘤体位置和瘤颈直径;接着收集患者增强多模态影像检查的相关图像与数据,采用多模态影像融合图像法,为患者制定个体化3D模型;根据对患者检查后的图像,分辨患者颅内肿瘤的具体位置和与血管的关系,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手术方案;采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软件,根据为患者制定的个体化3D模型,为患者进行分段、切除,明确手术方案,指导手术过程;术后为患者进行抗凝治疗,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极速避凝,治疗7 d。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等分越低认知功能越差。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炎症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8(IL-1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其进行检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氧化应激指标,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SOD;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比色法检测MDA。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脑积水、尿崩症、脑血管痉挛。
2.1两组MMSE评分比较 手术后两组患者语言力、回忆力、定向力、注意与计算力、总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记忆力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5.847、2.580、5.115、3.124、5.089、2.093,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MMSE评分比较分]
2.2两组炎症因子比较 手术后两组患者TNF-α、IL-18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23.922、4.575,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比较
2.3两组氧化应激水平比较 手术后两组患者的SOD均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986,P<0.05),MDA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2.202,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氧化应激水平对比
2.4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脑积水1例、尿崩症2例、脑血管痉挛2例,发生率为7.42%;对照组患者出现脑积水5例、尿崩症5例、脑血管痉挛6例,发生率为22.8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600,P<0.05)。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是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将同一目标的不同类别图像相加、重叠,提取各自有用的信息,互相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完善,优势互补,增加信息量,形成全新的影像资料[3]。本文结果显示,手术后两组患者语言力、回忆力、定向力、注意与计算力、总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记忆力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中,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这是因为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根据数据,为患者制定个体化3D模型,直达患者病灶,准确定位患者颅内肿瘤周围的血管,根据临床经验以及影响进行分析,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进而减少对患者的脑部伤害以及增加手术准确性。结果还显示,手术后两组患者TNF-α、IL-18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SOD均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MDA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中,可以防止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改善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因为颅内手术对患者头部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手术后两组患者的TNF-α、IL-18、MDA水平均升高,SOD水平均降低。但是观察组患者采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中对患者的颅内情况以及手术预期进行全面的评估,发挥不同数字化的成像技术优势,提高术者对患者颅内肿瘤瘤体位置、瘤颈直径与神经解剖关系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进而降低手术对患者造成的伤害,防止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改善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4]。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因为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手术中起着有力的指导作用,在完整切除肿瘤以后还可以避免损伤患者颅内重要的血管神经组织,进而使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
综上所述,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中,可以减少术中反复造影,降低术者及患者辐射剂量,从而减少患者造影剂量的摄入,还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氧化应激水平,防止炎症因子水平升高,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