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白钰 赵新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由遗传、大脑结构异常及后天环境刺激等所致的慢性精神类疾病,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感知、心智状态和行为状态,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心理弹性下降[1]。“精神分裂症”作为应激事件所致的负性心理体验会影响其应对方式和治疗依从性,从而影响康复效果[2]。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心理体验,提高临床康复效果。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干预措施是一种从应激源感知、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3个维度对个体心理、行为进行干预的护理方法,其应用于创伤性应激障碍临床诊治管理中,较传统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负性心理,促使患者积极面对生活[3]。本文旨在探究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以期为增强患者护理管理效果寻求新的路径。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1)和应激组(n=52)。对照组男24例,女27例;年龄27~51岁,平均(39.1±5.3)岁;病程6~36个月,平均(20.8±6.7)月;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4]:70~120分,平均(96.8±10.4)分。应激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27~50岁,平均(38.9±5.0)岁;病程7~34个月,平均(21.2±5.2)月;PANSS评分:72~117分,平均(98.1±10.6)分。纳入标准:年龄≥18岁,符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精神分裂症》中DSM-5诊断标准诊断标准[5];具备正常读写、理解和沟通能力,可独立完整相关量表的填写;社会功能轻度受损,但仍具备自知力;自愿且首次参与此类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精神发育迟滞、抗精神药物所致精神障碍、狂躁症、抑郁症、痴呆等其他精神类疾病;合并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具有严重脑部创伤史;妊娠期女性。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一般健康教育。应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基于应激系统的护理干预:(1)应激源感知。入院时,耐心细致的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消除陌生环境所致紧张情绪;入院第1周,选择合适契机引导患者自我介绍、同病房患者相互自我介绍,确保医护人员与患者、患者与患者间建立良好关系;邀请专业医师就精神分裂症概念、临床表现、发病原因、流行病学特征、治疗方法、服用药物药理、可能预后等进行讲解,说明治疗期间需患者积极配合的地方,通过直观数据和典型案例列举,使患者明确积极配合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性,解答其存在的疑问;入院第2~3周,参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日常护理中鼓励引导患者复习疾病发生及治疗等相关健康知识,并及时给予总结,分析其在疾病认知方面存在的误区和不足,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2)心理疏导。①通过流沙中挣扎、随溪漂流的落叶等隐喻,引导患者自述以往经历、遭遇和自我感受等,了解其内心需求,及时给予满足和疏导;使用靶心图等技术,引导患者体验创造性无望,促使其明白一味地逃避无法解决问题及困境,需作出正面改变。②通过情景模拟和现场示范等方法,指导患者应用倾诉法、表情调整法、呼吸调节法、注意力转移法、借物宣泄法、正念练习等方法宣泄及稳定个人情绪。③通过分享正确应对歧视、偏见的方法及战胜疾病的经验等,帮助患者重树生活自信心。(3)社会支持干预。①通过情景模拟帮助患者重新掌握社交技巧,指导患者练习如何解决冲突、应对社会嘲笑,学习日常对话和融入集体的方法等,并对患者住院期间在上述方法应用中所取得效果及时进行肯定和奖励。②组织病友间交流疾病治疗、情绪调整、应对歧视偏见等的有效经验,引导患者相互鼓励,帮助彼此改变自身消极应对方式。③及时跟患者家属、亲友、同事、照护人等沟通,告知患者近期治疗进展,并取得其支持和配合,指导家属、亲友、照护人、同事等掌握积极倾听的原则和方法,指导其学习有效沟通、解决日常问题及调节控制个人压力的方法和技巧,教会其应对患者异常情绪和行为的方法,与其共同探讨批评性、敌对性言语及情感过分渗入与病情转归的相关;告知其有效倾听和发自肺腑的宽慰、鼓励、支持等对改善疾病预后的重要性。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和干预2个月。
1.3观察指标 采用《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从乐观性、坚韧性和自强性3个维度评估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弹性水平[6];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估两组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评分[7];评估两组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8];采用PANSS量表,从一般精神病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3个方面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病情[4];统计两组临床缓解率[9]。
2.1两组心理弹性水平比较 干预后,应激组患者乐观性、坚韧性、自强性3个维度的心理弹性评分及其总评分均大于对照组(t=4.002、3.772、5.289、6.801,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弹性水平比较分]
2.2两组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干预后,应激组患者积极应对方式评分大于对照组,消极应对方式评分小于对照组(t=7.202、5.611,P<0.05)。见表2。
表2 两组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分]
2.3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干预后,应激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分布优于对照组(Z=4.827,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n(%)]
2.4两组PANSS评分和病情缓解率比较 干预后,应激组一般精神病例、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3个维度的PANSS 评分低于对照组(t=9.436、3.772、5.026,P<0.05)。见表4。
表4 两组PANSS评分比较分]
2.5两组病情缓解率比较 干预后,应激组临床缓解率为78.8%(41/52),高于对照组的58.8%(30/51)(χ2=4.820,P<0.05)。
目前,临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干预手段进行精神分裂症治疗。针对精神分裂症的传统护理干预模式虽具有普遍使用性,但在促进疾病康复、减少疾病复发方面效果一般[10]。本文结果显示,持续治疗干预2个月后,对照组临床缓解率显著低于应激组(P<0.05),表明传统护理干预模式在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方面效果一般。
应激理论是医学工作实践中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可解释各种应激源如何影响个体身心健康,从而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本文结果显示,干预后应激组心理弹性和积极应对评分大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强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弹性,促使其以积极应对方式面对疾病及相关问题,增强其治疗依从性。分析原因,对照组护理干预仅局限于治疗方法和药物作用机理的宣教,未意识到个体心理和行为状态在康复中的作用;应激组在应激源感知中,通过持续健康宣教及回顾,加强了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等应激源的认知,减轻消除了患者疾病不确定感,通过数据和典型案例分析,促使患者明确了积极配合的重要性;在心理疏导中,通过了解其需求,指导其宣泄、稳定情绪,应对偏见歧视,促使患者明确应以积极应对方式处理应激源,掌握面对应激源的方法;通过社会支持干预,促使患者掌握了更多积极应对应激源的方法,同时,邀请家属、照护人及亲友等积极与患者相互、沟通,并参与至患者康复治疗中,促使患者心理弹性得以增强,愿意积极面对各种应激源,并配合治疗。另外结果显示,应激组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临床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应急系统理论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促进康复。分析原因,对照组康复仅依赖于药物对机体代谢状态的调整,从而控制疾病疾病进展;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精神受刺激所致疾病,在用药调节机体代谢功能的同时,需要明确导致疾病发生及迁延反复的应激源,应激组相关干预措施,帮助患者及亲属等明确了应激源,掌握了应对应激源的技巧,调节了患者应激状态,与药物配合,从身心双重方向进行疾病康复管理,故而临床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干预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增强其心理弹性和治疗依从性,提高其康复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