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巴林特小组活动模式对缓解社区老年护理病房的医护人员心理压力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4-07-28

刘叶菁

(彭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436)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就医人群数量也随之激增,因此社区老年护理病房医护人员团队的稳定性是确保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的重要前提,而如何提高医疗队伍的稳定,确保医护人员良好的工作状态,以期更好的为老年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是临床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1]。巴林特小组最早由布达佩斯的精神分析家 Michael B alint创建,在2003年被引入我国,活动目标包括改善医患关系,降低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等[2]。本文旨在探讨巴林特小组活动模式对缓解社区老年护理病房的医护人员心理压力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就职于本社区医院老年护理病房且自愿参加研究的130名医护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名。观察组男40名,女25名;年龄在23~45岁,平均(34.2±3.0)岁;文化程度:大专50例,本科15例;职称:护士32名,护师10名,医师23名;工龄:1~2年20名,3~5年25名,6~9年10名,≥10年10名。对照组男41名,女24名;年龄23~45岁,平均(34.2±3.0)岁;文化程度:大专49例,本科16例;职称:护士34名,护师11名,医师20名;工龄:1~2年21名,3~5年26名,6~9年9名,≥10年9名。纳入标准:均未参加过巴林特小组活动;均为在职员工;均对研究表示知情同意;均自愿加入原则。排除标准:排除依从性差者。研究已上报本单位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组开展巴林特小组实践活动,持续4个月,(1)将65名医护人员划分为5个小组,每组13名,每组按时间顺序每周开展1次巴林特小组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为90 min,为期4个月,每位医护人员活动总次数达到4~5次。巴林特小组活动组长为获得心理咨询二级证书的专业人员担任,负责开展活动的各项事宜,活动前发放职业倦怠问卷与正性情绪、负性情绪评分表进行测试;在巴林特小组活动结束后1周再次测试;每次活动的时间均选择在环境私密、安静的心理活动室。(2)流程:第一环节:将每组成员聚集后围坐成一圈,组长负责主持,说明活动流程、注意事项,开始前5 min,由每位成员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第二环节:自愿在现场讲述工作中遇到的具体事件,包括不愉快、挫折、医患冲突等,所有成员描述完毕后集体投票最终选择1个具体案例作为本次巴林特小组活动的讨论主题,确定案主;第三环节:案主阐述需要探讨的问题与困惑、回答、补充资料、细节,其他组员自由发言,表达观点,组长引导组员保持联想,鼓励成员对案例各个角色发表感言;第四环节:组员与案主的位置、身体语言即代表实际的关系,案主塑造雕塑,决定发言顺序,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第五环节:组长仔细聆听所有成员观点,组长进行总结发言,评价本次活动,按时结束会议。对照组无任何干预。

1.3观察指标 PANAS包括正性情绪体验(PA)与负性情绪体验(NA)2个维度,正性情绪评分高表示个体精力越旺盛,可全身心投入工作;负性情绪评分越高表示个体主观感觉更加迷茫,身心状态越痛苦[3]。职业倦怠问卷量表(MBI-GS )包括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情感耗竭与去人格化得分高表示职业倦怠程度高;个人成就感评分越低表明职业倦怠程度高[4]。

2 结 果

2.1两组职业倦怠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情感耗竭、去人格化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个人成就感降低评分高于干预前(t=16.678、27.357、8.058,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无差异(t=1.406、0.845、0.862,P>0.05);其中观察组情感耗竭、去人格化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个人成就感降低评分高于对照组(t=21.636、28.271、8.103,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人员干预前后职业倦怠评分比较分,n=65]

2.2两组PANAS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前正性情绪评分(23.62±2.50)分、负性情绪评分(33.74±1.80)分,干预后正性情绪评分(26.00±1.08)分、负性情绪评分(30.00±1.10)分;对照组干预前正性情绪评分(23.55±2.45)分、负性情绪评分(33.66±1.78)分,干预后正性情绪评分(23.40±1.07)分、负性情绪评分(33.14±1.20)分。干预后,观察组正性情绪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负性情绪评分均低于干预前(t=7.046、14.294,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均无差异(t=0.452、1.953,P>0.05);其中观察组正性情绪评分高于对照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t=13.788、15.551,P<0.05)。

3 讨 论

社区老年护理病房接收的患者多为老年患者,普遍存在适应力差、抵抗力低下、生活自理水平低下等特点,患者多因疾病治疗需要长期卧床,可能伴随偏瘫、痴呆、负性情绪、沟通障碍等,同时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患者个人素质存在差异,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增加护理工作难度,导致医护人员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可能伴随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其正常工作[5]。

巴林特小组活动模式是一种团体活动形式,通过描述经历选出典型案例,由案主补充细节与资料,其他组员积极发表各自看法,使得医护人员对事件本身产生情感共鸣,帮助疏导医护人员情绪与不良心理,尤其是针对职业倦怠感与心理压力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6]。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情感耗竭、去人格化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个人成就感降低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情感耗竭、去人格化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个人成就感降低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正性情绪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负性情绪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正性情绪评分高于对照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发现,巴林特小组活动模式干预中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担任活动组长,活动期间引导医护人员畅所欲言,诉说经历的真实案例,互相交流工作中遇到的困惑,重视彼此探讨,促进医护人员共情,互相理解,互相倾诉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难题,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疏导心理压力[7]。同时案主在分享事件时可重新审视自身可能存在的习惯性问题,了解自己的语言、行为是否恰当,引导医护人员自我反思,不断进步,提升自我效能感,可帮助医护人员释放内心压力,减少职业自我管理消耗感,稳定医疗团队,改善职业倦怠感,改善负性情绪[8]。

综上所述,社区老年护理病房的医护人员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模式可提高正性情绪评分,改善职业倦怠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