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宋昳星 鲍毅梅 马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针灸科,新疆 乌鲁木齐市 830000)
周围性面瘫是指茎乳突孔内的面部神经产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从而造成其一侧面部病情出现肌肉麻痹瘫痪,又被称为BELL氏麻痹症、特发性面部神经麻痹及面部神经炎等[1]。目前临床上西医常采用药物、物理导入以及手术疗法治疗,但效果欠佳,且容易对患者听力造成严重影响[2]。中医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已在临床上得到证实,但是常规的针刺治疗效果仍不是很显著,故本文探讨梅花针叩刺联合闪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为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其中观察组男43例,女37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3.5±3.2)岁,病程1~16 d,平均病程(8.6±2.9) d;对照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3.2±3.0)岁,病程2~15d,平均病程(8.4±2.7) d。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科学出版社第二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关于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3]。(2)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0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针灸治疗学》中关于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年龄18~70岁;单侧患病者;入院前未进行任何治疗者;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中枢性面瘫患者;外伤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吉兰巴雷综合征、耳源性疾病以及手术损伤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妊娠哺乳期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者;精神性疾病患者;依从性差,中途退出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毫针针刺结合梅花针叩刺,毫针针刺取穴四白、阳白、下关、合谷、攒竹、颊车、地仓、翳风等针刺治疗。其中运用平补平泻法穴位:下关;运用泻法穴位:合谷穴;运用艾灸穴位翳风穴;剩余穴位均采取补发,留针30 min。梅花针叩刺治疗,使患者采取侧卧位以及坐位,取穴,患侧翳风、双侧合谷、双侧足三里、颧髎、阳白、四白、下关、地仓、颊车。同时根据患者病情随症加减,舌麻以及味觉障碍者加廉泉穴,人中不正者加水沟穴,颏唇沟不正者加承浆穴,抬眉障碍者加攒竹穴,闭眼困难者加睛明穴。采用安多福对穴位进行消毒,消毒以后,使用食指以及右手拇指自然拿住梅花针针柄略下端的部位,同时采用中指对梅花针进行固定,自然放松的情况下,使用腕力控制梅花针快稳准的进行穴位叩打,控制叩击速度在70次/min 为宜,直至患者穴位周围皮肤出现局部微红,并有轻微疼痛感[5]。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外加闪罐联合治疗,针毕以后,在患者耳后翳风穴、口唇周围、患侧面部以及前额采用小号火罐进行快速闪罐治疗,皮肤红润,约为4min,治疗后酒精棉消毒。上述两组患者5次/周,10次1个疗程,2个疗程以后休息1周,共4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改良Portman评分[6]比较患者两侧6种面部运动;采用Sunnybrook面部对称性系统(SFGS)进行评分对对称性评分比较。临床疗效参考《实用耳鼻咽喉学》中关于面瘫的疗效评定标准[7]。治疗有效率=(有效+显效+痊愈)/总数×100%。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改良Portman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总改良Portman评分(6.68±2.91)分与对照组(6.82±2.73)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改良Portman评分(16.24±4.58)分与对照组(13.71±4.25)分均升高,而观察组患者升高更为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观察项目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ortman评分各观察项目评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观察项目评分均升高,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张大鼻孔、示齿、噘嘴、闭眼、皱额、耸鼻、安静状态等项目的评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观察项目评分比较(n=80)
注: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对称性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静态下以及随肌运动下的面部对称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静态下以及随肌运动下的面部对称性评分均显著降低,而观察组患者的面部对称性评分降低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对称性评分比较(n=80)
2.4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痊愈18例(22.50%),显效17例(21.25%),有效22例(27.50%),无效23例(28.75%),治疗有效率71.25%;观察组痊愈40例(50.00%),显效10例(12.50%),有效25例(31.25%),无效5例(6.25%),治疗有效率93.7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26,P<0.05)。
目前临床上对于周围性面瘫发病机理尚未有权威性解释,一般认为有类固醇激素学说、病毒感染学说以及神经缺血学说三种说法[8]。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风邪所致,归属“风门”,又称为“中风”。本病病机为正气不足,风邪入侵,导致经脉失养,痹阻气血,营卫失和,风痰阻滞诱发此病[9]。病因特点为瘀、痰、寒、风,故以行血化瘀、祛风通络治疗为主。
梅花针是我国祖国医学中“毛刺”、“浮刺”、“半刺”等针法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运用梅花针叩刺患者的某一穴位或者部位,发挥经络功能,达到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本文结果显示,梅花针联合闪罐治疗面瘫,其总改良Portman评分值明显较高,各相关症状恢复较好,面部对称性评分值更低,对称性更好,临床疗效也更为显著。这是由于梅花针叩刺阴阳经可以疏通少阳、阳明静脉,驱寒舒经调和气血,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经络壅滞、气血不通的症状。地仓穴系足阳明经穴,为足阳跷脉与阳明经的交汇穴位,现代解剖学认为颊肌神经末支和颊肌是本穴的深层组织,分布在面神经以及眶下神经的细微分支;翳风穴系手阳经穴,现代医学认为此穴位分布在耳大神经,有耳后静动脉,颈外浅静脉,面神经干在其深层,且在茎乳孔中穿行;攒竹穴为足太阳经穴,现代医学认为其处于皱眉肌以及额肌的支配区,在额前神经的内侧分支也是此穴位的功能范围;采用梅花针叩刺此三穴,可以对治疗口角喎斜、颊肿有较好的效果[10]。另外,临床上还会联合下关、合谷等穴位叩刺治疗,可以起到散寒祛风不能够、调和脏器气血的功效。而梅花针叩刺之后给予闪罐治疗,可以有效的将叩刺治疗造成的血管渗漏的代谢产物排除体外,有效的减小神经管内压力,减轻神经水肿,改善微循环,代谢供氧充足,动脉供血以及静脉回流逐渐恢复正常,治疗效果更为显著[11]。
综上所述,梅花针叩刺联合闪罐治疗面瘫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面部对称性,增强临床疗效,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应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