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齐琳婧 李梅娟 李世敬 金亚娟
(1.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陕西 西安 710003;2.陕西省扶风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陕西 宝鸡 722200;3.杨凌示范区医院神经内科,陕西 咸阳 712100;4.杨凌示范区医院神经内一科,陕西 咸阳 712100)
周围性面瘫属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虽然该病对机体绝大部分生理功能影响较小甚至无影响,但对于患者的外貌及表情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给患者的社交自信及心理状态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1]。近年来,中医及康复医学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中取得一定的进展[2]。本方案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的温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组顺序编号,单号设为对照组,双号设为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9.84±8.83)岁;病程(2.24±0.26) d。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9.79±8.80)岁;病程(2.27±0.25) d。纳入标准[3]:(1)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经病学》中对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2)均为首次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入组前未经其他药物及治疗手段治疗;(3)年龄18~65岁;(4)认知功能正常,能理解并遵照医嘱护嘱执行;(4)信任中医药治疗,无晕针史者;(5)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3]:(1)合并其它面神经功能障碍者;(2)有影响康复功能训练疾病者;(3)有其他周围神经疾病史者;(4)参加过其他类似研究者;(5)随访资料收集不全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西医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予以温针灸治疗。连续治疗30 d为一疗程。常规西医治疗:给予长效抗炎药物强的松口服治疗,同时予以神经保护剂甲钴胺片及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若患者有皮损可予以抗病毒乳膏涂抹。若患者有疼痛可予以止痛剂治疗。温针灸治疗:取患侧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及曲池穴,采用华佗针对上述穴位分别进针至0.3寸深度,行平补平泻手法治疗;连续治疗10 d后,采用电针刺激治疗仪,选择华佗针对上述穴位同时进针0.5寸,接通电针仪,调节频率至患者有感后持续刺激20 min。康复功能训练:有康复医师指导患者行康复功能训练,每周3次,按照如下顺序及内容进行训练:(1)抬眉:上提健侧、患侧眉目,每次训练上提20次;(2)闭眼:两眼同时轻闭眼,每次20次,若眼睑闭合不全者露白时可用食指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按摩,再用力闭眼;(3)耸鼻:往鼻子方向用力20次;(4)示齿:两侧口角同时向两侧运动,避免只向一侧用力练成一种习惯性的口角偏斜运动;(5)努嘴: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努嘴时要用力;(6)鼓腮:鼓腮20次,若鼓腮时漏气则用手上下捏住患侧口轮匝肌再鼓腮,每次20次。
1.3观察指标及方法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肌肌电图面神经的兴奋阈值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波幅进行测定,并行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前后对患者行面神经功能评定(H-B评分),并根据治疗前后H-B评分减分率判定治疗临床疗效率并行组间比较。总有效率=痊愈率+ 显效率+有效率。收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率。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肌肌电图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入组时CMAP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一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CMAP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波幅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肌肌电图变化比较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评分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入组时H-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后,两组患者H-B评分均较入组时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评分变化比较
2.3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面部神经功能疗效率比较 完成一疗程治疗后,观察组痊愈11例(36.67%),显效16例(53.33%),有效2例(6.67%),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5例(16.67%),显效13例(43.33%),有效5例(16.67%),无效7例(23.33%),总有效率76.67%。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943,P<0.05)。
2.4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率比较 对照组晕针0例,口角偏斜1例(3.33%),疼痛1例(3.33%),并发症率6.67%;观察组晕针1例(3.33%),口角偏斜1例(3.33%),疼痛1例(3.33%),并发症率10.00%。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于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西医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主要采取改善微循环药物、抗病毒药物及提高免疫的药物进行治疗[4]。但不同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不稳定。说明周围性面瘫尚存在不为临床所知的发病因素[5]。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病因为过劳致机体正气不足,脉络气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侵、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口眼歪斜等症状。患者多有发病前受凉病史,中医辨证为风寒型较多[6]。治则以散寒通络、调和气血基本原则。温针灸较之于普通针刺,加上热灸增强了祛风通络,调和气血,濡润温煦筋肉的作用[7]。
康复功能训练是神经类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8]。其治疗原理以神经疾病往往伴随肌肉功能的缺损为基础。通过定向锻炼相应的肌肉,提升相应的肌肉运动功能,达到恢复患处神经和肌肉功能的作用[9]。
本文结果显示,较之于仅采用西药联合康复功能训练的患者,温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在提升患者神经、肌肉功能方面疗效更为显著,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更优,且并未增加患者的并发症率。说明温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所选取的穴位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属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地仓穴属足阳明胃经,有缓解治疗口眼歪斜、流涎、齿痛、颊肿等作用[10],配合翳风、合谷(双)、曲池相关穴位,达到对口、眼、鼻等面部神经刺激治疗的效果[11]。
综上,温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可有效提升周围性面瘫患者面肌肌电图及面神经功能,提升患者治疗疗效率,且安全性高,是一种有效安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