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显微手术联合神经内镜治疗囊性脑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时间:2024-07-28

庞永斌 强京灵 马刘佳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陕西 延安 716000)

临床上囊性脑肿瘤少见,但有诸多不同类型,主要有表皮样囊肿、囊性室管膜瘤、囊性胶质瘤、囊性脑转移瘤、囊性脑膜瘤等[1]。对于该病的治疗通常以显微手术为主,单纯显微手术可以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但术中存在视野死角,容易引起遗漏,进而导致患者需要二次手术[2]。神经内镜因为微创、效果确切、视野清楚、时间短等优势而逐步普及于临床,尤其是在本病治疗中备受青睐[3]。鉴于此,本文对比观察显微手术联合神经内镜治疗囊性脑肿瘤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2例囊性脑肿瘤患者,根据电脑随机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两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33~59岁,平均(42.4±8.8)岁;病程2~6个月,平均(4.1±0.9)个月。常规组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32~60岁,平均(43.1±8.9)岁;病程3~7个月,平均(4.9±1.1)个月。两组资料客观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行显微手术治疗。全麻,根据肿瘤位置确定最佳入路途径,开颅后,对手术显微镜的倍数进行合理调整(4~16倍),打开蛛网膜或脑池,将脑脊液放出,充分显露瘤体,通过显微镜观察,并对肿瘤进行分离、切除,期间尽量不要伤及脑组织,注意保护神经和血管。若是肿瘤的瘤体过大,则予以分块切除,尽可能全部切除。观察组行显微手术联合神经内镜治疗。在显微镜下切除瘤体后,置入硬质神经内镜探查显微手术无法操作的位置,或是手术视野死角还存在尚未完全切除的残留肿瘤,如果发现,予以肿瘤包膜分离,若肿瘤过大,进行分块切除,直至全部切除。切除瘤体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瘤床,清除瘤内容物碎屑。结束冲洗后,严密缝合硬脑膜,复位骨瓣,逐层缝合头皮。

1.3观察指标 肿瘤切除率(全切率、大部分切除率)、术后神经功能损伤率、复发率和死亡率。术后4周、8周时,用(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情况,1~3分表示预后欠佳,4~5分表示预后良好,即评分越高,患者预后越好。

2 结 果

2.1两组肿瘤切除情况对比 观察组肿瘤全切除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肿瘤切除率对比[n(%)]

2.2术后GOS评分 观察组术后4周、8周时的GOS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GOS评分对比分]

2.3术后神经功能损伤、复发率和死亡率 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损伤、复发率和死亡率对比无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损伤、复发率和死亡率对比[n(%)]

3 讨 论

囊性脑肿瘤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临床类型诸多,以囊性脑胶质瘤常见[4]。囊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1)由于肿瘤细胞分泌而导致囊性脑肿瘤,或因为小囊变性融合、瘤细胞分泌性质改变等所致[5]。(2)肿瘤内的小动脉出血,或微血管坏死变性,或组织急性坏死使得肿瘤发生坏死而形成囊,而后在囊内液化,生成囊液,最终进展成为囊性肿瘤[6]。

在影像学诊断方面,囊性脑肿瘤诊断难度较大,特别是囊性星型细胞瘤、囊性血管母细胞瘤、囊性脑转移瘤及囊性室管膜瘤[7-8],需结合患者检查结果中的信号强度、血供、瘤体大小、肿瘤四周强度、密度、钙化以及患者年龄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判断[9]。治疗方面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其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并 规避四周血管和神经,以免其损伤[10]。单纯显微镜外科手术是临床常用的一种传统术式,此种术式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手术视野死角,影响手术全切除率而残留肿瘤,迫使患者二次手术[11]。神经内镜联合显微手术能够发挥协同作用,弥补单纯显微手术操作时的不足,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肿瘤全切率94.44%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0.56%,组间差异显著;观察组术后4周、8周时的GOS评分均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损伤、死亡率和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神经内镜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囊性脑肿瘤的效果更加突出。神经内镜能够探查到显微手术无法观察到的区域,手术视野清楚,可避免术中牵拉脑组织,防止操作所致的损伤;同时颅骨窗口较小,避免严重手术损伤,进而减少手术操作时长,最终达到临床治疗目的[12-15]。总之,显微手术联合神经内镜对囊性脑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