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IL-6参考区间的建立

时间:2024-07-28

王子鹏,欧阳长理,耿德勤,王敦敬

(1. 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江苏 徐州 2210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江苏 徐州 221000;3.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徐州 221000)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由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常用于监测机体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在外周系统中,IL-6起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促进T淋巴细胞分化、参与炎症反应中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合成等作用[1]。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IL-6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且可作为独立因素影响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转归[2]。在中枢神经系统中,IL-6多由星形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分泌,正常情况下呈低水平表达,但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发挥生物学效应[3]。当机体处于病理状态下,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等疾病[4-6]时,血脑屏障被破坏,导致其通透性增强,大量炎症细胞进入颅内,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分泌大量IL-6,使脑脊液IL-6水平升高[7]。因此,脑脊液IL-6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有重要价值。目前,尚无针对我国人群脑脊液IL-6参考区间的报道。为此,本研究拟通过检测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脑脊液IL-6水平,建立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IL-6参考区间,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腰椎穿刺的159例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78例、女81例,年龄16~69岁,包括原发性头痛患者9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6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4例。所有患者均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脑卒中、颅脑外伤、颅内占位性病变及其他性质不明病灶,最终根据血常规、脑脊液常规(糖、氯、蛋白)、生化项目(C反应蛋白、白蛋白、肌酐、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及其他辅助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心脏彩超等)排除其他可能对脑脊液IL-6水平产生影响的疾病。

选取2019年1月1日—5月31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腰椎穿刺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29例(病毒性脑膜炎23例、结核性脑膜炎4例、化脓性脑膜炎2例),用于评估参考区间的临床适用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尚未进行治疗前进行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2 mL,3 000×g离心5 min,采用cobas e602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瑞士罗氏公司)及配套试剂检测脑脊液IL-6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1.3.1 数据处理 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C28-A3文件[8],采用Dixon法判断数据是否存在离群值。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脑脊液IL-6水平在机体病理状态下升高,因此参考区间只设置上限,采用x+1.96s方式确定参考区间上限。

1.3.2 参考区间验证 选取2019年1月1日—2019年5月31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腰椎穿刺的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23例(血管性头痛12例、躯体形式障碍10例、腰椎间盘突出1例)用于参考区间验证,若有不超过2例患者的脑脊液IL-6水平超出参考区间上限,则验证通过。

1.3.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S检验判断数据是否呈正态分布。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表示。不同性别、年龄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脊液IL-6检测结果的分布及离群值检验

根据Dixon法计算结果,剔除1个离群值(最大值,数值为10.24 pg/mL),有效数据为158个。

K-S检验结果显示,158例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脑脊液IL-6数据呈正态分布(Z=0.06,P=0.20),结果为(4.43±1.18)pg/mL。见图1。

图1 158例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IL-6检测结果

2.2 不同性别、年龄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IL-6水平的比较

将158例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按性别进行分组,男性脑脊液IL-6水平为(4.45±1.00)pg/mL,女性为(4.41±1.23)pg/mL,男性、女性之间脑脊液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P>0.05)。

将158例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按年龄分为≤18岁、19~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和>59岁组。各组之间脑脊液IL-6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3.142,P>0.05)。见表1。

表1 各年龄组之间脑脊液IL-6水平比较 pg/mL,

表1 各年龄组之间脑脊液IL-6水平比较 pg/mL,

注:空白表示无此项。

组别 例数 IL-6≤18岁组 22 4.06±1.08 19~29岁组 28 4.20±1.13 30~39岁组 31 4.65±1.17 40~49岁组 31 4.39±0.98 50~59岁组 26 4.38±1.32>59岁组 20 4.94±1.37 F值 3.142 P值 0.151

2.3 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IL-6参考区间的建立

由于不同性别和年龄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合并后采用x+1.96s方式确定参考区间上限为6.74 pg/mL,参考区间为≤6.74 pg/mL。

2.4 参考区间的验证

23例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IL-6检测结果为1.50~6.26 pg/mL,均在建立的参考区间内。29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脑脊液IL-6检测结果为8.43~3 406.00 pg/mL,均高于建立的参考区间上限。见表2。

表2 用于参考区间验证的52例患者的脑脊液IL-6检测结果 pg/mL

3 讨论

IL-6作为一种简便易测、灵敏度高的炎症标志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神经系统中,IL-6起着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的作用[9-10],但如果持续高水平表达,可加重甚至导致继发性的神经损伤[11]。有研究结果显示,IL-6水平在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病程的3~6 d达到高峰,之后的14~21 d仍可在脑脊液中检出高水平的IL-6[12]。因此,监测脑脊液IL-6的动态变化,对监测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病情的严重程度、评估预后等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尚缺乏针对脑脊液IL-6参考区间的报道,这给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等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了159例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脑脊液IL-6水平,初步建立了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IL-6参考区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AGER等[13]对血清IL-6水平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同年龄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IL-6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兰萱等[14]对健康人群血清IL-6水平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不同年龄和性别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个体可采用同一参考区间。另外,因病理状态下IL-6水平会升高,本研究只设置参考区间上限,采用x+1.96s方式确定参考区间上限为6.74 pg/mL,参考区间为≤6.74 pg/mL。为了验证所建立的参考区间是否适用于临床,本研究选取23例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和29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来验证参考区间的准确性。结果显示,23例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IL-6水平均在建立的参考区间内,29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IL-6水平均高于建立的参考区间上限。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因此建立的参考区间还有待于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IL-6参考区间。脑脊液IL-6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炎性与非炎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中有重要价值。因此,确定脑脊液IL-6的参考区间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