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法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时间:2024-07-28

蒋传光

***总书记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制定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战略部署。新时代、新任务对法治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十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行了总结,更加突出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明确了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法治思维、法治理念贯穿报告全文,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法治思想。

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从十六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其中第一个历史成就就是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①参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页。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66页。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分别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了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2.***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新的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过程中,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法治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法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确立了治国理政的法治思维,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过程中,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法治思想,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17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和文化路径,也是***法治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及实践和文化路径,换言之,***法治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法治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围绕为什么依法治国、怎样依法治国,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概括总结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十一个坚持”,①“十一个坚持”的内容是:第一,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第四,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第五,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六,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第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第八,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第九,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第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第十一,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回答了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社会关切,为法治中国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引领和行动指南。

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法治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华法制文明源远流长,“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求是》2021年第5期,第8页。***对中华法系中凝聚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值得我们传承的很多思想和理念曾进行过概括总结。③诸如“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等等”。参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第8页。***法治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华优秀法律文化贯通起来,使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坚实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基础。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18—19页。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之一,就是“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⑤***:《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也要汲取世界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19页。“决不走西方所谓‘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第8页。

“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规律,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求是》2022年第4期,第9页。以“十一个坚持”为核心要义的***法治思想,既有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论成果和成功经验的继承,以及对法治实践所取得成果的概括、提炼和总结,也有对新时代法治建设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的理论创新和发展,体现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格,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做出了原创性理论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二、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21页。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进行了全面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了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立足中国国情的自主探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内容上不仅包括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包括法治现代化。法治建设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1.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和中国特色进行了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和中国特色包括5个方面,①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内容和中国特色分别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参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22—23页。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22页。根据上述内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包括两个层面的目标:一是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实现这两个层面的目标,都离不开法治。法治建设和维护、促进以法治为保障的社会公平正义,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法治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把法治视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进行了分析,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以及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提升的实际状况,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此背景下,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要判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也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因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同时,也要回应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新期待,系统研究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第7页。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立法、执法、司法是重要途径和保障。在立法中,要贯彻以民为本、公平正义的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良法之治。在执法中,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在司法中,要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灵魂,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严格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审判工作的首要价值目标。

2.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⑤***:《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23—24页。这些要求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指导原则、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在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重点抓好的11个方面工作即“十一个坚持”,其中就包括: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国外法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①参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第6—14页。这些指导原则和要求实质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法治建设领域的体现。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样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中国的法治建设既要立足中国的国情,又要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实现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显著标志,也是世界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表明,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是唯一的。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内容的法治中国建设同样如此,既体现人类法治文明的共性,又具有中国法治文化的个性及中国特色。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同时也要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总书记曾指出:“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第8页。

三、总结法治中国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十年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行了全面总结:“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人权得到更好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9—10页。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概括高屋建瓴,虽然文字不多,但内容丰富,高度浓缩和涵盖了新时代十年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主要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法治思想的指引下,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形成了一批正确解读中国现实、回答中国问题,体现中国智慧,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理论成果,我国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历史性成就。

***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第4页。他对我们党长期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发国家所进行的艰辛探索进行了回顾。他尤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十年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曾有过多次概括和总结。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创立了体系完备的***法治思想,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治思想逻辑严密、体系完备,涵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各方面、各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集大成者,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法治思想为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规划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了顶层设计并予以有力推进,集中表现为: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召开了专题研究和部署全面依法治国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央全会,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则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写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写入“十四个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十三个方面成就”之一,并提出了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第三,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强化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组织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38页。据此,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负责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②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人民日报》2018年3月22日。2018年8月24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标志着工作正式启动。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21年12月6日,***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对法治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我们抓住法治体系建设这个总抓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统筹推进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第5页。

第五,确立了治国理政法治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新时代对法治功能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确立了治国理政的法治思维,依法治理理念贯穿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环节:运用法治思维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运用法治思维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完善宪法监督实施机制,推进重点领域立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宪法实施被摆在突出位置,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的措施:为维护宪法权威,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建立合宪性审查机制;将每年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各级人大及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上述举措,对提升全社会的宪法观念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在法律体系完善方面,“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民法典、外商投资法、国家安全法、监察法等法律,修改立法法、国防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3页。

第七,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⑤参见***:《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27页。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普遍设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进一步提高,完善公共决策吸纳民意机制更加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不断提高。

第八,以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加坚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加速推进,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全面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完善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法官员额制全面实施;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有力推进,司法职权配置不断优化;司法领域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有力推动了反腐败国际合作;⑥参见***:《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196页。废除了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劳教制度;等等。通过司法改革,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第九,法治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一直是法治建设的核心内容。积极推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入法入规;普法教育取得重要成果,全民守法迈出新步伐;“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社会诚信建设明显加强,全体人民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196页。

第十,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之一,自此以后,以党章为统帅的各类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为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奠定了基础。为建立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在2016年部分省市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6日。以及2017年全国各地推广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17年11月5日。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宪法国家机构部分增加“监察委员会”一节,就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专门做出规定,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任务顺利完成。

第十一,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法治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我国的法治工作队伍主要由法治专门队伍、法律服务队伍、法学专家队伍等组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并取得显著成绩。建设了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法治专门队伍的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素养和专业水平显著提高。我国法律服务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以律师制度为核心的法律服务制度不断健全,法律服务门类不断完善,法律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加强了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法学教育体系,建成了种类齐全、内涵丰富的法学学科体系,为法治领域输送了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

第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学术话语体系初步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规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举措,创立了***法治思想。在***法治思想中,提出了一系列我国法治建设的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观点。这些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观点,促进了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升了我国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所取得的上述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格局基本形成。

四、全面依法治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专章论述,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与以往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相比较的一个突出特色。

1.党的二十大之前均把法治建设作为政治建设目标加以推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对民主和法制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通过),载《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1页。自此以后,从党的十二大报告到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均对法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加以部署。

党的十二大报告把“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实现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总任务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法治建设是上述目标和任务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二大报告首先体现对公民权利义务的重视,提出“国家和社会保障公民正当的自由和权利,公民履行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公民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以及他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针对当时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系统地提出未来法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要求:“今后,我们党要领导人民继续制订和完备各种法律,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从各方面保证政法部门严格执行法律。在这同时,要在全体人民中间反复进行法制的宣传教育,从小学起各级学校都要设置有关法制教育的课程,努力使每个公民都知法守法。特别要教育和监督广大党员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新党章关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规定,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从中央到基层,一切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都不能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党是人民的一部分。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一经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全党必须严格遵守。”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39页。上述目标任务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也为我国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探索奠定了框架基础,在新中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十三大报告把“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提出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报告论述了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不可分割的关系,强调“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主和专政的各个环节,都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具体措施上,提出“我们必须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法制建设必须贯串于改革的全过程。一方面,应当加强立法工作,改善执法活动,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法制建设又必须保障建设和改革的秩序,使改革的成果得以巩固。应兴应革的事情,要尽可能用法律或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应当通过改革,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这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48页。党的十三大报告关于法制建设的内容,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论述了法制与改革的关系,强调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律化。

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在法治建设方面,提出要高度重视法制建设,特别强调“加强立法工作,特别是抓紧制订与完善保障改革开放、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规范微观经济行为的法律和法规,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同时,对要严格执法,加强执法监督,保障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依法独立进行审判和检察,加强政法部门自身建设,把民主法制实践和民主法制教育相结合,廉政建设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等提出了要求。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35、50页。强调制定与完善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和法规,是党的十四大报告的特点。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进行了部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报告提出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司法改革,建立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执法和司法队伍建设;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等等。④《江泽民文选》(3卷),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9、30—31页。党的十五大报告在法治建设方面最重大的贡献就是,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同时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部分,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报告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对执法、司法、法律服务、法制宣传等进行了部署。⑤参见《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555、556页。提出党坚持依法执政,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进行专门部署,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一个特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时,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法律保障”。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具体举措上,提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等等。①参见《胡锦涛文选》(3卷),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35—637页。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党的十七大报告虽未明确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这一完整表述,但已具备雏形,为“新十六字方针”的进一步提出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治发展道路,在法治建设理论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提法和表述,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②参见《胡锦涛文选》,第3卷,第634—635页。这些新提法、新表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内容的丰富做出了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部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举措,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进行了部署。③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部署,在本文第五部分将有具体阐述,在此不赘。

综上,通过对党的十二大报告到十九大报告关于法治建设论述的梳理,可以看出,尽管法治建设被作为政治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进行阐述,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越发显得重要,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对法治建设越来越重视,论述越来越全面,内容越来越丰富;基于法治建设实践的需要和对法治建设经验的不断总结,新的观点和提法也越来越多,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不断完善,为党的十八大以后***法治思想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2.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专章形式对法治建设进行全面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内容结构上,与党的十二大以来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把法治建设作为政治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写入报告的显著不同,就是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单独作为一部分进行阐述。这表明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法治建设的地位更加重要。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四个方面,对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进行了部署,为未来五年法治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这一结构安排的意义体现在两个层面:

(1)全面依法治国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路径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40页。***总书记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有全面系统的论述。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多次讲、反复讲”;“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制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①***:《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194页。“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②***:《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225页。他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发展环境越复杂越要强调法治。”③***:《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253页。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地位的论述,与***总书记上述一系列论述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

(2)全面依法治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内容结构上以专章形式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部署,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体系密切相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总结,其主要内容体现在“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之中。而在这一内容体系中,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容均被单独列为一个部分。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其中之一就是“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5页。为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⑤参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20—26页。“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内容之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总结了“十三个方面成就”,其中在全面依法治国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43页。同时,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四个全面”⑦“四个全面”,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上述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法治思想,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内容表明,随着全面依法治国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法治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顺理成章。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列为专章,其实践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必须坚持和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之一;理论逻辑则是体现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体系的逻辑一致性。

五、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法治建设的部署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十九大精神的延续

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求是》2014年第21期,第4页。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现这个总目标进行了具体设计,即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建设的目标是,“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⑨参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28页。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这一目标进行了重申,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⑩***:《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24页。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提出了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之一,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25页。

1.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法治建设的部署与十八届四中全会、十九大精神具有一致性

党的十八大以后,基于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以及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召开了专门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这是我们党首次召开的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制定了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成为我国加快法治国家建设征程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在充分肯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

《决定》共七个部分,部署重大法治举措和改革举措共190多项。第一部分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第二部分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包括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四个方面。第三部分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包括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六个方面。第四部分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包括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六个方面。第五部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包括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四个方面。第六部分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包括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三个方面。第七部分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包括坚持依法执政、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加强涉外法律工作七个方面。

党的十九大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对如何“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②参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38—39页。有:贯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十六字方针”;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等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容包括总论,以及四个部分的工作部署,即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总论部分和上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部分的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强调了全面依法治国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实现目标和路径等。第一部分至第四部分可以说是《决定》的压缩版,是对《决定》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关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举措及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部署的进一步落实,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十九大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精神的延续。《决定》的第七部分内容则贯穿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其余各部分内容之中。

2.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部署重视推进具体法治

法治建设需要理论的指引,但法治的目标是具体的。法治建设没有捷径可走,法治建设的各种方案如何落实下来,需要做许许多多扎实具体的工作。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既要有宏大的目标追求,更要有具体的制度设计,要重视具体法治。所谓具体法治,是宏伟法治目标的具体化、制度化,是法治的实践和法治目标的实现。在法治目标已确立的情况下,具体法治显得更为重要。否则,法治目标的实现只能是一种空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和目标进行了顶层设计,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了部署,提供了路线图、施工图。由上可见,我国法治建设大厦的蓝图已经绘就,宏伟目标已经明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蓝图如何变为现实,宏伟目标如何实现,举措如何落实,应认认真真在具体法治上下功夫。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基础上,围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四个部分,对“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行了部署。①下文中引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内容,均来自报告的第七部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不再一一注明出处。参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40—42页。

在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部分,继续突出和强调宪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地位,提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应通过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填补空白点、补强薄弱点,“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第13页。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法治保障;法治国家应是良法之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大力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是关键;同时,完善和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全面落实重大决策程序制度。

在扎实推进依法行政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把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等,作为扎实推进依法行政的重点。完成上述任务目标,必须围绕法治政府建设目标要求,即“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体系,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放在突出位置,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等等。

在严格公正司法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以“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诸如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等等。

在加快建设法治社会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弘扬和法治文化建设,全社会尊法、崇法、守法精神的形成,覆盖城乡的现代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的推进,全民法治观念的确立,领导干部带头模范遵守法律等。为实现上述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上述四个部分提出的一系列具体举措及其贯彻落实,对未来五年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一步提高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除了专门部署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容之外,通篇贯穿了法治思维的理念,强调法治建设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功能和作用;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法治化对外开放环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用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益;完善民生领域法治建设,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依法治军,完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港治澳;坚持制度治党,完善党内法规体系;等等。法治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坚持“一国两制”,外交和对外开放,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等所要遵循的理念和重要保障手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坚持系统的观念”,而不断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则是系统的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①参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第18—19、21页。提高法治思维能力,确立治国理政中的法治思维,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一,也是贯穿***法治思想的一条主线,并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行动纲领,也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