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思想

时间:2024-04-24

顾颖

摘要:公民教育思想是柏拉图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著述《理想国》中给予了系统讲述,柏拉图所讲述的公民教育思想,是经过深入的人性探析思考后的分析所得,是对当时希腊社会日益衰败的公民教育状况的深入反思,更是对未来社会公民教育状况的期望,也是对人的教育心理的讨论和理解,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公民教育;探析

中图分类号:B5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一、柏拉图公民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柏拉图所生活的时代,是古希腊雅典城邦制在经历了极度繁华而走向衰落的时期,古希腊雅典的繁盛时期是在“伯里克利时代”。但是,随着在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的病逝,雅典民主政治人亡政息,古希腊的黄金时代结束,政治的衰败已经初见苗头,在伯里克利去世两年后,多年的瘟疫横行加上激烈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对国力的严重内耗,使雅典的生产力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也使雅典的社会动荡更加严重,雅典的民主政治陷入空前危机,雅典所现存的道德准则,社会信仰等濒临解体,为了挽救日益衰落的雅典城邦,柏拉图终其一生都在致力于理想国的研究,期待能给雅典民主政治找到前行的出路。

二、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思想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和《法律篇》等文献中,阐述了其公民教育思想。

首先,他指出了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过的保卫者,即哲学家和军人。培养能够履行国家职责的军人,能够适合国家发展所需要的生存技巧和个人素质,培养愿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生活态度的人,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在理想的国家里,由三个不同的等级组成,分别是统治者、卫士和生产者这三个等级,在教育中,三个等级的个人灵魂的正义和整个城邦的正义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只有各个等级都致力于完成自己的事情,不做阶级能力以外的事情,整个社会就会安定有序,教育正是对这种个体的培养,以求能够达到各司其职,社会公正安定。

其次,柏拉图提出了“灵魂说”,他认为,灵魂都是不朽的存在的,人们在自然界中生存,会根据自己所遇到的不同的内容唤起灵魂的记忆,但是,并非所有人会释放出灵魂的记忆,大多数人都是仅仅满足于感官的满足,而不再探求更深刻的认知。而从实质来看,自然界的所有事物,实际上都不过是灵魂世界的影子,许多人仅仅满足于影子的表象,而不去思索影子的投射源的本质所在,甚至都不曾认识到自身知识生存在影子的世界里,只有摆脱影子的束缚,才能回归到灵魂的自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让人们认识到表象作为影子的不真实性,从而追求内心的本质的自由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解救生活在困苦中的人们,达到灵魂的自由和不朽。

再次,柏拉图认为,公民的教育有助于养成公民正确的认知,培养公民的美德和公民精神。公民的教育活动应该和公民的政治要求相一致,教育系统本身就是国家体系的一部分,公民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活动,更应该上升为一种政治活动,通过公民教育活动,能够让公民获得公民美德,而公民美德则是一切美德中的至善,教育活动应该首先把公民德行的教育,放在公民教育的首要位置,才能让公民认知到公民美德对城邦生存的重要意义所在。

最后,柏拉图认为,公民教育应该从公民的幼年时代就要抓起,在幼年时代的教育,有助于公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助于加强公民的认知渴望。通过公民教育,有助于公民的灵魂的教化和德性的培养,让其行为、思想和意志都能体现国家意志的要求,使其意愿可以和国家意愿相一致,在国家需要的基础上,寻求个人的发展,使其按照正义的要求接受统治,或者去统治别人。只有进行过系统的公民教育的人,才能在城邦的事务处理上按照正确的方式去执行,才能给整个城邦带来安定和幸福。

三、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教育的启示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今天我国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第一,其重视学前教育的思想值得引起我国的重视。目前,我国在幼儿教育阶段,学前教育的工作者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的认知不足,很多学前教育工作者将幼儿阶段的教育僅仅等同于照看孩子和负责其安全成长,有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则把幼儿教育认为是小学教育的起跑阶段,而对其进行知识性教育活动。这些都没有认识到幼儿阶段的道德教育活动对幼儿一生的成长意义所在,也没有认识到幼儿教育对于国家安定的长久影响,由此可见,我国需要进一步改变幼儿阶段的认知,提高幼儿阶段的工作水平。

第二,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虽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是实际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应试性教育依然占据着学校教育的主流,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是一种理想的状况,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社会的整个评价体系都未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正确的衡量标准,中小学教育的弊端亟待得以解决。

第三,公民教育应该贯穿到公民生存的全过程,所针对的主体是全部公民而非仅仅在校人员,社会上所出现的一些不道德的现象和学校的教育是正相反的,如何能够让学校教育的效果延伸到公民走入社会的整个人生过程,以及如何减少社会的不道德现象对于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将公民教育贯穿到公民生活的全过程,才能构建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社会秩序,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而这正是国家开展公民教育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中共中央马列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刘耀星.从《理想国》看柏拉图的和谐社会理论[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5]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罗素.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2006.

[7]Roy Jackson.柏拉图理想的王国[M].倪玉琴,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顾 颖(1991-),女,汉族,河北廊坊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