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李秀娟
(黎明职业大学 福建泉州 362000)
高职院校教学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人才需求对其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职体育排舞项目的教学实践中,其排舞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对高职院校排舞项目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效果一直整体教学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衡量教师职业素质的主要标准之一[1-3]。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排舞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对当前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这就需要构建相应的高职院校排舞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相关体系。文章由此切入,为科学评价高职院校排舞教师的教学能力,以期为提高高职院校排舞课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罗列与高职院校排舞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相关的各项指标,通过访问专家的方式,在专家指导之下将罗列出的具有争议性的指标去除,同时纳入专家提出的新的评价指标,最终确定三级指标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院校排舞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指标构建示意图
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建判断矩阵,根据Saaty提出的“1-9标度方法”[4](见表1)进行两两比较,给出判断数值,区分出各级指标在反映评价对象时的相对重要程度。
表1 Saaty相对重要性标度表
2.1.1建立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标记模型
根据已经确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层次结构,初步建立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层次结构模型。标记时,根据图2的分级将一级指标标记为A1、A2、A3,A1的二级指标标记为A11、A12、A13,三级指标标记为A111、A112、A113,以此类推。
2.1.2构建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每一层某个因素的所有隶属因素针对该因素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
2.1.4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鉴于判断矩阵不一定一致,所以需要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具体的就是检验矩阵是否满足aij·ajk=aik,i,j,k=1,2,3…n这一条件,另外在实际判断过程中判断矩阵其不一致性在一定范围内是允许的,不一致程度较小的判断矩阵就视为有效,但是超出范围所构建的判断矩阵就无效了[6]。
一致性检验的具体步骤为:
(1) 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
(2)根据随机一致性变量表(见表2)查出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值。
表2 随机一致性变量表
CR=CI/RI<0.1一致性检验通过,CR=CI/RI>0.1一致性检验未通过,判断矩阵应予以调整或舍弃。
制作高职院校排舞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量表(采用百分制评分法)的目的是,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进行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处理。
2.2.1评价指标体系操作量表说明 该研究中涉及的教学能力评价量表的操作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和差4个等级;其对应的分数区间为:85-100、70-84.9、60-69.9以及59.9及以下。
该评价量表中三级指标的权重为了便于计算教师教学能力的成绩进行了归一化处理,见图2。
2.2.2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评分标准的制定 该研究的评价评分标准是经过专家筛选的,删除了其中难以操作和量化的指标,从高职院校排舞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利益出发,以期尽可能客观公正的反映高职院校排舞教师的教学能力。
图2 高职院校排舞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操作量表
为检验本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以及其是否能够客观的、较为全面的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笔者在小范围内进行了测验,选取某高职院校的10名体育教师进行测验,测验分为教师自评和互评两部分(见表3)。
每名教师的最后得分计算方法为:
T=∑(A1×Z1+A2×Z2+……An×Zn)
T表示教师教学能力的得分成绩,A1表示评价量表中第一个三级指标专家打分的平均分,Z1表示评价量表中第一个三级指标的权重,n=(1,2,3……31),以此进行31项三级指标专家平均得分与各项三级指标权重乘积的求和计算,最终得出某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分[7]。
表3 某高职院校被测体育教师情况信息一览表 (匿名信息收集)
经过计算得到,该次实验中10名高职院校排舞教师的教学能力自我评价和教师相互评价所得结果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某高职院校被测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成绩表
图3 教学能力自评与互评成绩分布折线图
由表4和图3可知,该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的区分高职院校排舞教师间教学能力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教师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测验对象的教学能力得分发生了变化。教师互评的成绩高于或低于自评的成绩,这是由于个人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导致其对定性的评价出现了偏差。所以自评和他人评价之间有偏差,但若差异明显,则表明此评价指标体系存在很多问题,缺乏客观性。图3数据显示教师在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差异性并不显著,所以无论是自评还是互评依据该评价指标体系所得出的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成绩总体来看基本一致,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客观的反映出被评价者的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中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各指标权重分配较为合理,能够较为全面的对高职院校排舞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价,在教学实施中对高职院校排舞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鉴于当前研究在时间以及人力、物力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限制,只进行了小范围的实践检验,尚存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验证与完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