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江西省在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研究*

时间:2024-07-28

李 静 王 格

(1南昌大学体育与教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1;2华东交通大学体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的提出,是和世界范围内社会发展目标的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符合以人为核心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目的。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如何通过体育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它是国内外运动心理学领域的学者对生活方式进行纵深研究的一个尝试,即针对体育运动这一特殊领域提出“体育生活方式”一词,是生活方式中必不可少的部分[1-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择江西省11所高校的大学生为正式的问卷调查对象,通过兄弟高校体育系部同事组织学生填答问卷,共发放问卷2300份,回收2147份,回收率为93.3%,其中有效问卷2111份,回收有效率91.8%。

2结果及分析

2.1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

2.1.1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参与情况 兴趣和态度影响着行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着学生的体育参与行为。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84.3%男生和63.8%的女生选择了对体育锻炼感兴趣或很感兴趣,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较高。但女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明显不如男生高,有36.2%的女生选择了对体育锻炼无所谓或根本不感兴趣,这需要高校体育工作者正确加以引导和教育。

表1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n/%)

在问及“缺乏体育锻炼是否会影响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这一问题时,仅有58.1%的男生和54.9%的女生认为一定会影响,遗憾的是有41.9%的男生和45.1%的女生认为缺乏体育锻炼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见表2)。这一点让人担心,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终身体育思想没有确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阳光体育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看来学校体育教育任重道远。

表2 大学生对缺乏体育锻炼是否会影响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的认知(n/%)

再者,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见表3),仅有11.4%的大学生能够达到每周7h体育锻炼,也就是每天锻炼1h的要求,每周锻炼3h以下的男生有45.7%,女生的比例更是高达75%(表3)。同时课题组注意到35.9%的女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1h,平均计算每天不足10min。看来,“久坐少动”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因素。

表3 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n/%)

2.1.2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总体特征 根据王洪的研究,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体育生活方式包括自身需求和社会拓展两部分,前者包括健康型、挑战型、愉悦型和健美型4个维度,后者包括社会型和学习型2个维度。通过问卷的第一部分体育生活方式量表的30个问题,按完全符合5分、符合4分、不确定3分、不符合2分、完全不符合1分,对各维度进行量化。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各维度得分详见表4。

图1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结构模型图

表4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各维度得分

由表4可以看出,该次调研所得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各维度的得分,按降序排列依次为健康型>愉悦型>社会型>健美型>学习型>挑战型;二级因子的得分排序为自身需求>社会发展,这与王洪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价值追求倾向于满足健康的需求,而学习运动技能、接受挑战等体育的价值观较弱。

2.1.3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 由于性别的差异,男女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和参与有一定的差异。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各维度得分情况详见表5。由表5可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各维度得分存在差异,经独立样本t检验,各维度男女得分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健康型、社会型、挑战型、愉悦型、学习型5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在健美型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女生参加体育锻炼更注重健美身形的追求。在自身需求和社会发展2个二级因子来考察,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建立较女生更为重视。

表5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各维度得分比较±s)

注:*表示p<0.01

5.1.4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 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各维度得分见表6。

表6 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各维度得分±s)

由表6可知,大二年级的体育生活方式各维度平均得分均为4个年级中最低(除外挑战型和愉悦型),自身需求和社会发展2个二阶因子得分也是大二年级最低。经单因素方差分析,除愉悦型维度外,这种差异均具有统计性意义(p<0.05),提示大二年级对体育生活化的认知和价值观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尚不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不高,体育参与水平还不理想,每天坚持体育锻炼1h的人数比例偏低,达不到教育部提出的确保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目标要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总体来说良好,追求促进健康的体育价值观,男女生的体育生活方式量表得分有一定差异,女生对健美的价值追求更为明显。

大学生群体中具有中等亚健康风险等级的人数比例大,值得高校关注。体育兴趣、体育参与水平和参与时间等因素均与亚健康风险等级之间呈现相关关系。表现为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亚健康风险低,反之,对体育兴趣低、参与水平低、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少的大学生亚健康风险高,提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亚健康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3.2建议

3.2.1加强对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同时,应注意加强健康教育 高等学校在学校体育工作中,除了注重体育课堂中运动技能的传授,达到使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教学目标以外,更加要通过有意识的健康理念传播、强化、践行等体育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建议将健康教育学中的健康行为理论引入课堂,以“知-信-行”行为理论为指导,尊重教育规律,通过让学生掌握体育健康知识,进而影响改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信念和态度,最终促进学生自觉的体育锻炼行为。

3.2.2改革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加快学校体育工作督导的常态化机制建立,研制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融合度纳入评价体系,推动高校体育深化改革;淡化唯技能传授、唯竞技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逐步推动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育模式,推动高校探索和实践“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融合”的体育教育改革路径;积极倡导校园体育“生活化、个性化、健康化”等健康生活方式;通过举办校园“体能达人”“体质达人”“健美达人”“竞技达人”等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培育“崇尚体育、参与体育、受益体育”的校园体育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