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鄂西大捷”讯息的传递与形象建构

时间:2024-07-28

谭玉龙 胡晓玲

摘 要:中國共产党创办的《新华日报》作为战时主流媒体之一,始终秉承宣传民族抗战为主的办报宗旨。1943年春,“鄂西会战”粉碎了日军在长江流域继续西侵的企图,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会战期间,《新华日报》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对前线战况进行持续性报道,并刊发评论文章。《新华日报》本着正面宣传、鼓舞士气的出发点,

运用夸张、渲染的手法进行宣传报道,实现了“鄂西大捷”讯息的传递与形象的建构。“鄂西大捷”形象的成功建构与传播,在战时产生极大的积极效应,并引起盟国的关注,改变中国军队的国际观感,实为战场之外的又一胜利。

关键词:《新华日报》;鄂西会战;鄂西大捷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5-0068-04

《新华日报》创办于全面抗战时期,最直接的使命便是:“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战斗中做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为前方将士在浴血的苦斗中,一切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史迹之忠实的报道者记载者……与全国一切志切救国的抗日的战士与同道互相勉励,手携手地共同为驱除日寇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奋斗。”[1]1943年春,日军发动鄂西会战,企图借此消灭鄂西长江南岸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进而突破三峡要塞继续西进。日军此举严重威胁了陪都重庆的安全,事关中华民族抗战前途。《新华日报》敏锐地察觉到此次会战的重要性,及时进行持续性报道。中国军队经过顽强抵抗粉碎了日军西进企图,并抓住日军全线后撤的时机展开追击作战,将战线恢复至鄂西会战之前的态势,取得了“鄂西大捷”。“鄂西大捷”对于正处于抗战疲惫期的中国而言,既来之不易也来得及时。它稳固和振奋了民心,改变中国军队的国际观感,产生积极的历史效应。《新华日报》作为战时主流媒体,积极承担起使命,及时向国人传递战场讯息,并努力构建起“鄂西大捷”的主体形象。

一、《新华日报》关于鄂西会战的报道

日军发动鄂西会战后,《新华日报》围绕鄂西会战进行连续性的报道。据笔者粗略统计,自1943年5月8日起至6月30日间,共发表了各类消息72条,其中评论文章3篇,计约45 000字[2]。5月8日,《新华日报》报道会战前三日的战况:“(日军)五日拂晓,由藕池口、老山阻、江波渡等地,分八股向我进犯之敌共约七八千;六日,继续向我猛扑,敌机数十架复轮番在前线轰炸助战,我军沉着迎战,竭力阻击;七日,敌机多架今晨五时许,分批在津市、安乡、南县、湘阴等县盘旋窥察,并在安乡与津市投弹。”[3]及时向全国民众通报了日军在滨湖地区发起大规模军事进攻行动。9日报道:“敌机多架,八日分六批袭湘,并投烧夷弹数十枚,市区及岳麓上共毁民房、商店百余栋,死伤平民二十余。”[4]在报道中披露了日军航空部队对我各地区进行无差别轰炸的暴虐行径。13日又报道:“南县、安乡以南地区及藕池口西北地区,我与敌仍在原战地继续激战。东港、西港方面之敌,于十一日晚向我猛扑,被我击退。”[5]通报中国军队面对日军进攻而进行顽强作战和浴血牺牲,最终击退日军的情况。此后,《新华日报》对南县、安乡、华容、津市、董市、公安、枝江、澧县、■水街等地,至宜昌以东的长江南岸、洞庭湖北岸区域间各地的历次战斗,进行跟踪性报道。在整个报道中,《新华日报》主要以正面宣传鼓舞士气、稳定民心为主,通常会浓墨重彩地报道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行为和所取得的战绩,这对于坚定抗战信心和稳定后方民心有着积极的效果。

当日军进攻至鄂西会战的主战场——宜昌对岸和西岸山岳地带时,中国军队开始充分利用地利优势进行顽强抵抗。对此《新华日报》进行连续性报道,如5月25日报道:“侵至宜都西北及磨市花桥附近,敌企图继续犯长阳,我军喋血苦战,已阻敌于长阳以东地区,并曾给敌以甚大之消耗。”[6]先后报道了日军在宜都、长阳、五峰等宜昌西岸地区进攻受挫的情况等。加之,中国空军的力量在英美盟国的援助下实力逐渐恢复,并开始配合陆军作战。“我空军轰炸机编队群,在战斗机掩护下,自云层中突临宜昌上空,对宜昌敌陆军根据地投下爆炸弹多吨,均直接命中目标。”[7]在陆空联合打击下,日军进攻屡屡受挫。中国军队开始收复失地。战至二十九日,该敌第十三师团全部被我击溃,沿汉阳河狼狈北窜,我即于同日上午九时三十分完全克复渔洋关。”[8]5月31日,日军开始全线后退,中国军队进入反攻追击阶段,在态势上发生反转,日军继续西侵的企图被打破,中国军队取得胜利。

自6月1日起,《新华日报》开始对“鄂西大捷”的系列报道,如“敌在我前后夹击下,其五个师团之众,已全部被我击溃,遍山遍谷皆系敌人遗弃之尸体及辎重,击溃之寇刻虽在狼奔豕突,但仍未能脱出我包围圈,我正加紧聚歼”[9]。6月2日,《新华日报》专门刊载《鄂西大捷之经过》一文,向民众呈现中国守军反攻战况和战果。同时,还报道中美空空联合作战取得“空战大捷”的战况:“我驱逐机掩护盟国重轰炸机大编队群联合轰炸宜昌敌机场,投下钜弹十数吨,将敌机场跑道及场内敌机多架彻底炸毁。返航时敌战斗机数十架前来挑战,我神鹰立予以痛快之攻击,战斗约十五分钟,确实被我战斗机击落者三架,可能击落者三架,被盟国轰炸队确实击落者二十架,可能击落者五架。”《新华日报》不断向民众传递前线胜利的信息,“鄂西前线,我正面侧面各路部队,对陷于我包围圈内狼奔豕突之敌寇,猛烈歼灭,续有大量斩获。”[10]此外,《新华日报》对盟国的援助作战也进行报道,如“六月一日、二日美国第十四航空大队之轰炸机与战斗机,曾袭击鄂西前线洞庭湖区正在调动中之日军及其供应线基地。”[11]

《新华日报》在此期间除对战事进行跟踪报道之外,还积极发表战时评论文章点评战局。会战初期,面对中国军队不断败退的不利战局,《新华日报》于5月20日发表了对战局的评论:“敌寇集结约数万之众的兵力,其主要企图在歼灭或击溃我在湘鄂方面之一部分生力军,并驱使我军退至湘鄂之山岳地带,以达成其在军事上节节蚕食的计划,敌寇这种军事计划是极值得注意的。”[12]评论分析了日军此次进攻的意图和战略,进一步提出能制敌取胜的参考建议四条,即“在军事方面,前线的正规军与敌后的游击军应取一致的配合行动;在动员方面,人民的力量与军队的力量应该一致;在经济方面,民食与军食应有适当的计算和分配;在同盟国方面,盟国的战略与我们的战略,应取一致的联合行动。”[12]清楚表达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战略主张。在战局发生反转之后,《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文章对英勇作战的将士进行称赞和鼓舞:“辛苦了,鄂西的英勇将士们!是你们的血肉头颅,粉碎了敌寇‘摧毁四川门户的企图,扑灭了敌寇的‘万丈凶焰,把敌寇数万之众‘打得落花流水,狼狈回窜。是你们的英勇牺牲,坚韧作战,收复了鄂西祖国的领土,保障了后方的安全。”[13]

同时,社论文章还分析了取得大捷的根本原因在于指挥有方、将士用命、军民合作、盟国援助等因素;以及指出此次会战取得大捷振奋了全国同胞,也博得了盟国的赞扬,并发出了乘胜追击、主动出击打败敌寇的呼声。“在这次战役中,中美空军发挥了亲密合作,勇敢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使我们非常欣慰,无限景仰。”[14]《新华日报》对盟国关注中国战场胜利的情况也进行通报,刊发题为《鄂西我军告捷,英美军表欢忭》的消息,转载英美国家对鄂西会战战况的报道。通过转载外媒对“鄂西大捷”消息的报道,进一步地凸显出“鄂西大捷”的形象并增强消息的可信度。

二、《新华日报》对“鄂西大捷”形象的建构

(一)陆空联合作战击退日军拱卫陪都安全

面对日军“要以一切可想象的手段击溃重庆,满想塑江而上,侥幸一叩三峡之门”[15]的企图,中国守军不断后撤至宜昌西岸山区地带后,开始充分发挥地利优势固守要塞。宜昌西部山区主要是宜都、五峰、长阳、三峡石牌等地区,日军在进攻这些地区各要塞时不断受挫,并遭到重创。如宜都地区“二十一日午前王家畈敌,陆续增援,分向王家畈、聂家河等处进犯,我军奋起阻击,敌受创甚重。”[16]五峰地区“由渔洋关向西北犯嵩坪、洞坪之敌,经我军堵击,激战至二十五日,敌死伤过重,卒告不支,向渔洋关退去。”[17]长阳地区“二千余窜都镇湾,图在沿市口、都镇湾间强渡,经我击退,敌死伤颇多。”[18]日军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反而折损有生力量。中国军队之所以能够在这些地区抵挡住日军的进攻,且能实现歼敌的目的,从《新华日报》报道的文本来看,除充分发挥地利优势之外,陆空联合对日军作战是一个重要因素。如长阳地区的战斗中“我中型轰炸大编队群,由强大之战斗编队掩护,冒恶劣天气,对长阳方面敌高级司令部及车马投下如雨之爆炸弹,均命中目标。”[19]

在其后的追击作战中,空军部队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6月4日,“发现败逃之敌主力部队,在各该处用小火轮拖带木船约百余艘,狼狈渡河逃命,我方以机关枪扫射,将敌小火轮及木船大部击沉,余亦起火焚烧。据我方估计,有敌约一千五百余被我击毙,残敌亦纷纷泅水潜逃,一时浮尸如萍,流水为赤。”[19]6月6日,宜都地区“我大队神鹰,今午由某某基地出发,直驱宜都,对据城顽抗敌军予以猛烈轰炸,一时火光冲天,烟雾弥漫地方军事仓库及其坚固阵地,炸毁无算,城内外死伤甚多。”[20]对于空军的作用,《新华日报》专门就此刊发短评文章《向中美空军致敬》。文章指出:“中国战场过去最大的弱点之一,就是陆上部队得不到空军的掩护,在最近的鄂西战事中,陆上部队与空军首次密切合作战,而且一来就造成了光辉灿烂的战绩。”[14]正是由于充分发挥地利优势,加以陆空联合作战,成功打败日军的进攻,并在追击作战中予日军以重创,取得一次大捷。《新华日报》向民众呈现中国抗日战场上,已然能够形成陆空联合对敌作战的局面,进一步坚定国人抗战的决心和信心。《新华日报》将石牌保卫战的胜利,比喻为中国鲁南的台儿庄,苏联的斯大林格勒[21]。这种比喻使得读者能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此次大捷的地位和意义。此次大捷“不仅为巩固我陪都之门户,实为我军开辟最后胜利光明之大道,其意义尤为重大也。”[22]

(二)鄂西大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转折点

鄂西会战不仅仅是中国对日作战,更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日作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的一个标志性的战略转折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国对中国给予更多的实质性援助,除物资援助外,还在印度帮助中国训练飞行员和重建空军,并直接派遣陈纳德将军组建第十四航空队进行军事援华等。盟国援助的效果在鄂西会战中首次体现出来,中美联合空军对日作战发挥重大作用,成为鄂西会战胜利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对此《新华日报》在社论文章中写道:“是你们的密集攻势出击敌寇供应线交通与军队集中地的方法,完成了击毁敌寇运兵卡车、油库、火车、船只的任务,给了我军以最大的协助。是你们的空中炮术的优异表演,在剧烈的空战中,以中美飞行员的合作击毁了敌机二十余架,使敌寇自傲的零式机的战斗力,名符其实地到了零。没有你们的协助作战,鄂西的大捷,不会这样迅速,这样盛大。”[13]

《新华日报》多次刊載盟国空军援我军助战斗的报道消息,如《新华日报》6月5日的《美十四航空队连日出动歼敌》、18日的《我军围攻藕池口,盟机出动轰炸助战》、23日的《盟机轰炸华容敌阵》、24日的《盟机出动沿湖助战》等消息,报道盟国空军在鄂西会战中的援助。通过报道宣传盟国对华直接军事援助和共同对日作战的情形,呈现出中国与同盟国共同对日作战中的良好合作和辉煌战绩,是反法西斯同盟对日作战的新局面。6月22日《新华日报》在通讯文章中写道:“此次鄂西之大捷,即中美空军合作之开始,在不久将来当能直捣日本国土,以创立世界之和平。”[23]当日的短评文章《向中美空军致敬》也写道:“在这次战役中,中美空军发挥了亲密合作,勇敢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使我们非常欣慰,无限景仰。华府罗邱会议决定发动对日反攻之后,中国战场的重要性愈大,我们希望盟邦对华空军援助增强,同时也希望中美空军健儿更能发挥传统的英勇精神,在中国和敌国的天空,彻底打击日寇。”[14]表达盟国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并认为此次“鄂西大捷”与“盟国北非大捷遥相呼应”[24],将其地位提升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中央日报》也写道:“战局是整个的,战场的胜负是彼此影响的。北非盟军的大捷,不但奠定了反攻欧陆的基础,而且加强了远东的准备。中国战场的胜利不但粉碎了日寇的梦想,也有助于盟军在远东战场各方的反攻,更是可以解除或减少苏联在抵抗德军攻势时在东方可能出现的威胁。”[15]“鄂西大捷”让战局发生重要转折,欧亚战场已经同样重要。《中央日报》在社论中写道:“这一次大捷,是东亚大陆对轴心寇盗反攻的警报。这次大捷后,敌人在东亚大陆从此失其攻击的形势。此后的攻势必属于我们。同盟国家在远东攻入东京,必将导源于这次的大捷。”[25]所以鄂西会战,不独为中国战场上重要的战役,在远东整个战局上看,也是关系相当重大的一役。鄂西大捷的消息,不仅中国国民万分光荣,盟国人士亦是异常欣慰。《新华日报》曾报道英国方面听闻鄂西会战胜利后的反应:“此间闻悉华军克复渔洋关,并向宜昌推进后,至为欢忭,认为系若干时来,自中国战场传来最令人愉快兴奋之消息。”[26]并转载《纽约时报》论称:“此举在远东整个战局上占重要性……苟日军遂其攻渝之企图,则中国在来日世界战争中之地位殊为危险,故此次华军大捷尤形重要。”[26]

三、“鄂西大捷”形象成功建构的积极效应

经过《新华日报》的持续宣传,“鄂西大捷”的形象全面建构起来。《新华日报》宣传的同时或其后,其他各类报刊也纷纷刊载有关“鄂西大捷”的消息和评论文章,如当时的《扫荡报》《新疆日报》《滇西日报》《西京日报》《东南日报》《中山日报》《徽州日报》《新蜀报》《曙光报》《声报》《西北日报》《大公报》等纷纷刊载或转载“鄂西大捷”的消息和评论文章;此外当时的各类杂志也刊发不少评论文章,如《当代评论》《湖北青年》《昆明周报》《军事杂志》《时代中国》《新中华》《新建设》《新福建》《宣传通讯》《田家时事特刊》《大战画集》《新曲江旬刊》《荣誉军人月刊》《东方文化》等杂志。《新华日报》对“鄂西大捷”的宣传所带来的传播效应,于当时而言在舆论上又一次取得“大捷”。“鄂西大捷”的形象之所以能建构起来并广为传播,其中时势的造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此时不论是对国内抗战的士气,还是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亚战局而言,都急切希望有一场伟大的胜利,而“鄂西大捷”正似久旱之甘霖。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至此时已是六年之久,尤其是枣宜会战中日军占领宜昌,直接威逼陪都重庆,就全国人心而言,可谓已相当疲惫。“前方固然需要后方之有力支持,以增强战力,后方也需要前方之杀敌之果,以振奋人心。”面对此次日军的大举进攻,民众自是感到忧虑,加之战时生活压力的日益沉重,民众的情绪必然是深受影响。“鄂西大捷”对民心的影响之大,正如《大公报》评论所言:“许多有心人的忧时之策,期以振奋人心,开拓国运,而不抵前方一个胜仗的效速而功宏。”[27]不仅是民心苏奋,各部队的士气也高涨起来。鄂西会战之后的常德会战等战役日军亦是一败再败,日军西进威逼陪都重庆的企图彻底被粉碎,其所谓彻底解决“中国事变”已无可能,之后的“豫湘桂战役”也仅是为了解决其自身的交通运输补给问题,从战略上看败局已然开始。

“鄂西大捷”不仅使得国内民心振奋、社会经济稳定、士气高涨,更是改变中国抗战的国际观感。在鄂西会战以前,同盟国家认为中国士兵体格衰弱、素质低落、装备■败,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估计过低,而在取得“鄂西大捷”之后,欧美各国记者前往鄂西会战前线视察,“认为中国士兵体格健全,训练精良,现有武器均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对于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已不致轻视。因此国际观感大为转变,中国国际地位亦因之而提高。”[28]正是因为“鄂西大捷”形象的建构,带来了积极的国际效用。

四、结语

1943年5月日军发动鄂西会战,中国共产党予以高度关注,所属的《新华日报》对战事进行跟踪报道,并刊发评论文章,发表对战局的看法。《新华日报》以正面宣传、鼓舞士气为宣传报道出发点,并采用夸张、渲染等手法,报道“鄂西大捷”的前因后果。这期间对中国守军顽强的战斗进行宣传,并大力宣传中国军队取得“鄂西大捷”的消息。同时,对盟国的援助作战也进行重点报道宣传,作为“鄂西大捷”的重要因素而为中外所共知。从文本来看,《新华日报》对“鄂西大捷”的报道并不是突然性的,而是顺接前期的连续性报道。《新华日报》从战争初期就持续性对战况进行积极正面的宣传,为战局反转之后“鄂西大捷”的宣传报道做了坚实的铺垫,让读者对“鄂西大捷”的消息顺理成章地接受,无疑是有利于在民众心目中建构起“鄂西大捷”形象的。《新华日报》成功地将“鄂西大捷”的形象树立在广大国人的心目之中,并引起同盟国家的高度关注和评价。正是因为“鄂西大捷”形象的建立,进而产生广泛的积极效应,不仅国内民心苏奋、士气高涨、经济稳定,更是改变中国军队的国际观感,有助于进一步地从盟国获得更多的援助。《新华日报》作为战时主流媒体之一,在鄂西会战新闻宣传中构建“鄂西大捷”形象的努力,在客观上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并不亚于“鄂西大捷”本身,亦是宣传舆论上的一次“鄂西大捷”,是战场之外的又一胜利,实为战时媒体作用发挥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发刊词[N].新华日报,1938-01-11(1).

[2]谭玉龙.宜昌抗战史料选编·报刊资料[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3]南县西北我军阻击来犯之敌[N].新华日报,1943-05-08(2).[4]安乡血战后我军撤守城郊 华容敌增援南犯正阻击中[N].新华日报,1943-05-09(2).

[5]安乡敌西犯津市遭我军阻击[N].新华日报,1943-05-13(2).

[6]宜都西北敌犯长阳 鄂西我军续向宜昌外围进攻[N].新华日报,1943-05-25(2).

[7]渔洋关西北激战 我大编队机群轰炸宜昌[N].新华日报,1943-05

-29(2).

[8]我軍攻克渔洋关 宜昌对岸全线战斗益趋激烈[N].新华日报,1943-05-31(2).

[9]鄂西我全线大捷长阳西南我展开大歼灭战 宜昌空战毁敌机二十余架[N].新华日报,1943-06-01(3).

[10]鄂西扩张战果 渔洋关以东歼灭敌军一联队[N].新华日报,1943-06-02(3).

[11]美十四航空队连日出动歼敌[N].新华日报,1943-06-05(2).[12]社论:论湘鄂战局[N].新华日报,1943-05-20(2).

[13]社论:辛苦了鄂西的英勇将士们[N].新华日报,1943-06-05(2).

[14]短评:向中美空军致敬[N].新华日报,1943-06-22(2).

[15]社论:鄂西捷报与远东战局[N].中央日报,1943-06-02(2).[16]宜昌对岸敌西犯 敌侵入长阳 渔洋关西北激战[N].新华日报,1943-05-26(2).

[17]渔洋关沿河敌军受我重创[N].新华日报,1943-05-27(2).[18]长阳敌西犯未逞[N].新华日报,1943-05-28(2).

[19]我大队空军出动扫荡败逃敌寇[N].新华日报,1943-06-04(2).

[20]我陆空配合猛攻宜都顽敌[N].新华日报,1943-06-06(2).[21]追记石牌保卫战[N].新华日报,1943-07-09(3).

[22]鄂西大捷之经过[N].新华日报,1943-06-02(3).

[23]慰劳中美空军 昨日举行大会[N].新华日报,1943-06-22(2).[24]鄂欢迎慰劳团盛况[N].新华日报,1943-06-29(2).

[25]社论:慰劳鄂西将士[N].中央日报,1943-06-02(2).

[26]鄂西我军告捷 英美军表欢忭[N].新华日报,1943-06-03(2).[27]社评:胜利第一[N].大公报,1943-06-12(2).

[28]方庆秋,陈宝珠.陈诚私人回忆资料(1935-1944)[J].民国档案,1987(2).

(责任编辑:田 苗)

收稿日期:2023-06-29

作者简介:谭玉龙,讲师,历史学博士,从事党史党建研究;胡晓玲,研究室主任,从事党史党建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