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与研究

时间:2024-04-24

余青

摘要: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性金融产品,近些年在我国渐渐发展起来并初具规模。本文从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定义入手分析了该种新型金融产品的优缺点,详细阐述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以及各种风险的成因。最后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该项业务时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与困境给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以期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关键词: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业务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6-000280-02

一、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资产证券化是指把可以带来稳定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非证券化资产集中起来,经过重新组合之后形成一个资产池,然后将资产池中的资产一起打包出售给某个特定的机构,该特定的机构以资产池内的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该机构向投资者发行该证券组合以完成再融资活动,最后以资产组合所创造的现金流来偿付先前发行的有价证券。通过资产证券化活动,商业银行能够以较快的速度收回一部分流动性程度不强的资产,例如商业银行的长期抵押贷款,企业的应收账款等占用的资金。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防止、分散和化解风险。

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质上就是为了扩大资产的流动性,对银行吸收的不良信贷资产所进行的集中打包出售。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所拥有的信贷资产的价值在不断扩大,贷款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也在不断扩大。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仅具备了商业银行资金的杠杆效应,也具备了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应,所以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特点便是它的极高的杠杆性。

(二)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情况简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资产证券化的技术开始被引入中国,但是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的高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证券化产品迈出的第一步是1992年三亚地产的投资证券。国内第一个离岸资产证券化案例是1996年8月珠海在国外发行的2亿美元债券。在2000年,作为第一批住房贷款的证券化试点机构的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成为资产证券化正式被政府所认可的重要里程碑。在2005年,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又相继出台了一批有关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正式文件,这些文件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进一步发展构建了法律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随后2005年12月由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在金融市场上成功发行的第一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宣告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走入正轨,真正开展起来。

(三)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优点与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增加了我国证券化产品的种类,使商业银行可以有更多的途径来处理其不良资产,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但是在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缓慢,一直未能得到投资者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资产的利用一直都处于低效的状态,所以扩大资产的利用效率是银行必须直面解决的问题。其次,我国的商业银行所实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大部分都是以不良信贷资产作为证券化的标的,银行并不愿意以優质的信贷资产作为标的,对其进行证券化。这就造成了在信贷资产的流通市场中信贷资产的受众较少,市场缺乏活力,投资者反应冷淡,投资积极性不足,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无法获得足够重视。

二、国内商业银行在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过程中潜在的风险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业务来说,众多的参与主体和复杂的交易结构,使得经营主体所能获得的损失与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商业银行要想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以及风险的最小化,就要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过程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探寻不同的成因进而控制风险,获得最大收益。

(一)道德和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将贷款存在的风险转嫁给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而这时就有可能引发道德风险。为了提高收益,获得更多的利润。一方面,银行会加大对个人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另一方面,银行还会降低对于一部分贷款者的信用等级的要求,增加风险较高的贷款的数量,这就使得一部分信用等级较差的借款者也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贷款。

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发起人将这些资产打包放到金融市场上出售,之后若贷款者无法按时偿还本息,就会导致债务链条出现问题,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金融危机,前车之鉴就是2006年美国的次贷危机。

信用风险是由于违约而引发的风险,具体是指在证券化产品的实际交易过程中,由于交易的各方参与者包括发起者、证券承销商以及其他的中介结构等任何一方出于任何原因违背了合约而带来的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指证券化资产发起者不能及时地支付本金以及偿付利息。

(二)市场风险

当市场上的利率降低时,借款人有能力以更低的利率借得资金,更愿意提前偿付原先的债务,但是这种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现存现金流的稳定性,后期可能会出现现金流不足的情况。并且借款者提前还款的行为会使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价格下降。当市场上的利率上升时,债务人的负担增加。如果此时为了获得一定的现金流而出售手中持有的债券,投资者无疑将遭受损失。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环境还不够成熟,资本市场还不够健全,证券的价格波动较频繁,这些事实情况都直接影响到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价格和收益。

(三)操作风险

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性金融产品,被引进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但在国外,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系统性的发展,特别是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在我国,由于实际操作经验积累不足和管理方式上的不当,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因为管理和操作上的一些问题而承担风险,遭受损失。

(四)结构风险

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实际交易过程中,证券化产品自身质量的优劣受到交易结构的影响。交易结构是指把资产增值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分配给投资者的方式,不同的证券化产品拥有不同的交易结构。交易结构具有的可靠性越大,现金流的稳定性越大,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越小。所以,交易结构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具有较大的影响,商业银行不应该将此忽视。信用损失的分配方式、资金混用和再投资、回购条款和利差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证券化产品的交易结构。

(五)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整个过程中将涉及到很多的主体,例如交易的发起者,证券的承销商,中介机构,证券的投资者等。因为参与主体众多,而且不同交易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这时就需要法律来约束和协调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法律也不是万能的,法律在某些时候仍然具有不确定性,并且相应法律条款的变更和漏洞也会使商业银行在具体业务经营中无法获得应该具有的权益保障。

除了以上五种风险,信贷资产证券化还存在其他的风险,而且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一创新金融工具自身的高杠杆性和连带机制,使得这些风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风险之间可以相互传导。正因如此,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借鉴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制定系统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商业银行也应该在防范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准,创造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三、对于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具体建议

(一)做好设计与规划

伴随着金融监管的逐步开放,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将变得日益常态化,系统化。商业银行必须从自身做起,充分了解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特点,完善业务的市场规划和战略布局,确定银行自身的发展目标。

(二)组建专业化的工作团队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业务引进中国的时间较短,商业银行普遍经验不足,但是该业务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商业银行应组建专业化的工作团队来熟悉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特点、市场行情、监管要求和具体操作流程,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推出更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证券产品。

(三)设计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于国内的商业银行来说仍然算做一个创新性金融产品,具有极大的潜在客户市场。银行应该从客户需求出发,针对不同客戶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推出不同种类,不同期限,不同风险,不同收益的证券化产品。

(四)改进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复杂的业务流程,整个业务在进行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主体,为了整个体系的健康运行就需要构建完备的法律规范制度。在现行的法律体系之中,有必要建立专门针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同时还应该制定与之相对应的证券法与公司法。

(五)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专业化的信用评级机构

一般来说,为了降低投资风险,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投资者在购买证券时会充分考虑到信用评级机构公布的信用报告,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可信度高,容易获得投资者的信赖。为了完善现有的信用评级行业,应该先完善相关的制度,发展一批具有权威性的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在具体进行业务操作时也应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致力于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