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会资本视角下高校服务型党支部的构建研究

时间:2024-07-28

李志刚

摘 要:利用社会资本理论和工具,从信任、规范和网络三个维度分析了当前高校服务型党支部建设存在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信任还有待加强、规范亟须创新、网络不畅通无法发挥高校支部的优势和特色等方面,并由此提出了通过正式制度促进信任度提升、通过制度创新提升规范的效率、通过完善网络形成畅通的内外部循环系统等三个维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型党支部;高校;社会资本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0-0156-02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的要求,指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高校基层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织部分,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是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在高校的具体体现。在当前学校“结对共学共做、携手共建共进”活动下,如何发挥高校基层党支部的优势和特色,充分体现高校“服务型”党组织的作用,诠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显得非常迫切。

一、问题的提出

服务型党支部建设的重点在于“服务”两字,其包含两层内涵。第一,党支部服务于党员。第二,党支部和党员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学者们对如何构建和发挥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讨,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但较多的研究视角集中在正式制度。高校基层党支部作为一种正式的组織形式,是嵌入于一定的文化与社会网络之中的,其内在各项制度只有与社会文化要素相容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和分析工具,从信任、规范和网络的角度来探寻当前高校服务型党支部构建过程中的困境,并研究如何建立高效率的服务型党组织,以期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社会资本缺失与高校服务型党支部建设的困境

(一)社会资本的内涵

一般认为Hanifan是最早提出社会资本概念的学者,他从社会学的视角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组成社会单元的群体和家庭的善意、同情心和社会交往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个人和家庭的利益和需求”(Hanifan,1916;张聪颖,霍学喜,2017)。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被广泛应用到除社会学之外的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诸多领域,并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概念并缺乏一致性。目前其一般性的定义为一种能够“推动协调行动”的社会结构资源,从内涵上看,社会网络、规范和信任是社会资本概念的基本要素(赵凌云,2008),其主要的功能是能够为了共同的目的而合作的价值取向,是存在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种促进机体合作的能力(邬智,张曼,2017)。

高校党支部作为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其治理和运行的绩效不仅受到正式制度的影响,信任、规范和社会网络等社会资本的多寡往往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二)当前高校服务型党支部建设的困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变革,利益的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不同的思想观念的涌现,对高校基层党支部的建设产生了部分阻力。另外,服务型党支部的建设也要求在管理理念、服务观念和水平等方面进行提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原有工作思路、思维惯性的影响,必然会影响服务型党支部的建设。

1.信任:还有待加强。信任即相信某人的行为或者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郑也夫,2001)。信任的作用和意义十分重要,它往往是决定合作组织、合作动机和合作效率的先决性条件。当前高校建设服务型党支部在信任维度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党外群众对个别党员的“人际信任”不高。由于个别党员在服务理念、思想觉悟等方面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够,党外群众便“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对支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效果存在一定的疑虑。

第二,支部党员之间“人际信任”不畅。在高校党支部内部,尤其是不同专业、不同部门构成的支部内部,相同学科专业方向的党员之间可能“走得更近,打得更为火热”,不同部门和专业方向的党员之间由于愿景、语言各异,容易形成相互区隔的社会关系;另外,党员之间的习惯偏好、性格等因素也会影响党员之间的人际信任,导致沟通不畅,影响支部的凝聚力和服务效能的提升。

第三,个别党员对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信任”不够。由于社会的转型以及利益多元化,个别党员习惯机械地依照“经济人”的思维方式行事,重视权利忽视义务,重视科研等利益明显的工作,忽视党建和党员自身服务意识和能力的提升,过多地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冲淡了对党的忠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规范:亟须创新。规范即明文规定或者是约定俗成的标准,包含正式规范与非正式规范。前者指各种明文规定的制度,后者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俗成、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当前高校服务型党支部构建过程中规范维度存在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服务型支部建设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高校一直以来存在“重业务、轻党务”的现象,支部的主要工作是完成上级党组织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干得好坏优劣的结果大致相同,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缺乏。

第二,缺乏针对党员个人的有效考核和激励。作为服务的主体——党员,可以创新争优,勇挑重担,也可以按部就班,默默无闻。由于缺乏有效的针对党员个人的激励和考核机制以及教学科研任务的繁重,支部党员参与党建和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支部内部工作更多地依靠支部委员会成员以及年轻、新加入的党员来承担,老资格的党员主动性相对偏低。

第三,外部的非正式规范约束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党外群众依照道德标准、习俗观念标准对党员的行为进行监督,约束力不强,压力不明显。

3.网络:资源优势和特色没有充分发挥。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任何组织都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之中的,高校基层党支部也不例外。当前高校服务型党支部构建过程中普遍存在高校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化,社会网络的内外部沟通机制没有有效建立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高校内部各支部之间缺乏沟通协作,导致“内循环”不畅通。首先,学科专业相同的教工支部和学生支部之间存在提供服务的基础和可能性,但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作,仍旧各自开展自己的党建和党建活动。其次,高校的各学院之间以及教学科研系统支部与行政系统支部之间可以优势互补,互相协作,但由于分属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等原因的阻隔,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二,高校内部各支部与外部的企业、社区党支部等组织部门也缺乏合作,导致“外循环”堵塞。高校党务系统中,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支部的上级组织部门(尤其是学校党委组织部门和宣传部门)掌握得渠道资源较多,与外界的沟通协作也频繁。相应地,基层的党支部因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任务繁重,也缺乏相应的对外服务合作的精力、平台与渠道,高校内部支部的潜能与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三、高校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的三个维度

高校是一个学术共同体,高校内部的各支部具有智力资源优势。为了提升高校基层党支部的服务效率,高校服务型基层党支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通过正式制度促进信任度提升

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网络和正式制度能够共同促进信任度的提升(赵凌云,2008)。首先,完善党员的学习制度,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提升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继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提高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提升党外群众“人际信任”。其次,在“三会一课”的常规活动以外,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建立支部党员的微信群、QQ群、电子邮件等方式,突破时空等限制,进行学习、沟通,建立党员之间的“人际信任”和对党组织的“组织信任”。

(二)通过制度创新提升规范的效率

尽快研究和设计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支部党建的考评体系,避免“鞭打快牛”,做到“奖勤罚懒”;在制度设计上,重视对党员个人的激励与约束;在现有监督机制的基础上,研究设计党员身份展示渠道,利用外部道德约束和舆论对偏离正式规范的做法和行为形成压力,充分发挥党外群众的监督作用。

(三)通过完善网络形成畅通的内外部循环系统

发达完善的网络是高校基层党支部提升服务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通过找寻不同支部当中的共同价值和利益点,促成支部间的耦合发展。首先,推进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教工党员通过与学生党员结对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科研立项和职业发展规划等,学生党员可以成为党员教师的教学科研助手,通过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简单处理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协助批改作业、美化课件等方式来熟悉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增进师生的情谊,形成“双赢”的局面。其次,不同学院支部之间打破资源壁垒,找准合作服务对象,扬长避短,实行优势互补。比如人文社会科学类支部可以与自然科学类支部建立合作关系,以此增进人文社会科学类支部党员的自然科学素养以及自然科学类支部党员的人文素养,达到融合发展的目的。再次,发挥高校党员教师的智库优势,通过学校提供的平台渠道,或者支部党员的亲缘、业缘关系,结对企业、社区等校外党支部,利用党课、专业技术指导服务等形式,实现校内外党支部均衡式发展,提升高校党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也有利于高校教师实现服务地方、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实践基地和志愿者基地,实现校内外资源利用的最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谢撼澜.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四种类型——基于地方实践的调查与总结[J].理论视野,2015(12).

[3]郭玉华,阎颖.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内涵、特征与对策[J].理论界,2015(9).

[4]涂双滨.高校服务型党组织X效率分析及应对策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5]洪旺元,胡.高校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路径及瓶颈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3).

[6]趙凤,陈晓梅.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三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

[7]万峰宇,徐生.关于建设高校服务型党组织的几点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8]胡小君.资源整合视域下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路径探析[J].唯实,2014(9).

[9]赵凌云.社会资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J].理论导刊,2008(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