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重温《共产党宣言》弘扬共产党理想

时间:2024-07-28

李晗

摘 要: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经典,《共产党宣言》中理论的光辉照耀着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人质疑《共产党宣言》是不是过时了,是不是还有必要去重新研读它?分析了《共产党宣言》的精髓所在,认为《共产党宣言》对于指导当今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科学理论;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8-0122-02

《共产党宣言》由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同年2月在伦敦公开出版。《共产党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是第一部系统地完整地阐述无产阶级政党基本原理的文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经典。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诞生和无产阶级建党运动的兴起,具有伟大的划时代意义。

一、《共产党宣言》是一部不朽之作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从逻辑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分析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其次强调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指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最后阐述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论证了社会的发展要以人为本。

众所周知,《共产党宣言》的产生不仅有阶级条件,还有理论基础。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实践中,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批判地继承19世纪初期先进的思想成果而产生的革命理论活动的结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1]但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因而不具有革命辩证法的内核。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者,但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在解释自然现象时是唯物的,在解释社会现象时却是唯心的。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和吸收了二者的合理部分,创造性地提出了伟大的辩证唯物主义学说。

建党九十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也犯过几次错误。1921至1949年,党主要犯了一次“右倾”和三次“左倾”错误,每次或“左”或“右”的错误总会使党面临危险的境地。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未能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年輕的共产党人那时已经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性,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味地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希望能从革命导师的著作中寻求解决眼下困境的方法,结果自然不言而喻。无论是“左”还是“右”,总是一种极端的态度方法。试想,如果大革命时期陈独秀能够坚持一下自己的观点,在大是大非上不再一味地妥协让步,中共在后来或许不会遭受那么大的损失。当然,历史没有偶然,用今人的看法来分析当时的历史事件是不符合历史分析方法的。那么,既然陈独秀等人师法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何没学到精髓,反而只是一些皮毛呢?是因为他们没能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的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曾经说过“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轨,中国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2]所谓政策,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规范和限度;所谓策略,就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的相应的行动方针、斗争方式和手段。毛泽东本人就是一个策略大师,他就擅长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做出一些决断。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善于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善于从前辈学者的著述中找到合理的部分进而加以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众多理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段时间我们对西方文化弃之如敝屣,有段时间又奉若瑰宝,结果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新时期新阶段,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党中央提出“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积极吸收借鉴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文化自信,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弘扬。

二、社会主义经历了巨大挫折

《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指出资产阶级必然走向毁灭而无产阶级必然走向胜利。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经历了巨大挫折,是不是说明《宣言》的内容错了呢?笔者认为并没有。

(一)自由基因的缺失

资产阶级灭亡,无产阶级胜利之后,人类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这就涉及《宣言》中的一个重大原理,也就是两个自由发展,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笔者认为苏联的解体与“自由基因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由于历史原因,俄国历史上一直是强人政治,俄国民众也习惯了“被统治”。十月革命之后,苏俄率先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极大的代价退出了“一战”,又经历了几次国内战争,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铁的纪律”的制约下,苏俄依旧是强人政治。在经历了几个“五年计划”之后,苏联的经济状况大为好转,但此时的苏联已在斯大林的统治下。在经过了几次大清洗后,斯大林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全国上下掀起了“自由崇拜”的热潮。自由,在这里已是一个异化的词汇。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从《秘密报告》开始掀起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本以为这是苏联自由的开始,何曾想,赫鲁晓夫在批判完斯大林之后,又掀起了自己的“个人崇拜”;之后的勃列日涅夫,更被称为“红色沙皇”,其个人独裁已达到顶峰。戈尔巴乔夫或许已经看到了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专制的弊端,推动改革,然而积重难返,最终改革失败,苏联宣告解体。苏联一直是社会主义的老大哥,苏联的解体导致东欧的剧变,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是一次巨大的打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主义社会有过美好构想,也有过“自由”这一基本原则,苏联在建设中违背了这一原则,只能自食苦果。

(二)体制模式的僵化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纵观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巨无霸”苏联,还是“小兄弟”朝鲜,其国内的政治、经济体制几乎都是一成不變。以苏联为例。“自20纪世30年代末斯大林模式形成以后,这个模式经历了巩固、僵化直至解体的过程,它一直是苏联社会的主流模式,甚至也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初期的主流模式。”[3]苏联自斯大林时期就形成了“肤浅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国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停滞,一直延续到戈尔巴乔夫上台。不可否认,斯大林模式在开始时确实给苏联带来了经济上的腾飞,但随着“二战”结束,冷战开始,世界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兴起,苏联领导人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出某些改革,依然遵循守旧,结果自然是被时代淘汰。

改革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短期来看,改革会对现有体制造成冲击,也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但从长远来看,唯有改革,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三、共产党人的理想不是空中楼阁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前景

苏联解体后,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五百强的企业绝大多数属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本都是跨国企业。这种情况就为资本扩张提供了道路,为资本主义的延续提供了可能。最近几年,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资本主义迄今依然还有生命力,这主要源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揭露,促使西方国家有识之士幡然醒悟,并在马恩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良措施。资本主义制度调整始终是资本主义框架内的制度调整,或者说始终是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体制改良、体制转换。这种体制改良、体制转换的目的无非是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使它更适合当前的形势,使社会矛盾不致激化。同时,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也给资本主义发展带来启示,例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遭遇经济危机时的“罗斯福新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资本主义社会正是通过不断的改良,不断地改进社会福利政策来延缓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但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终有一天会黔驴技穷,资本主义的生命力总有一天会耗尽。

(二)共产主义是科学的理论、现实的运动

《共产主义宣言》在阐明党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为理论基础时,又进一步指明“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绝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

“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5]在这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各种空想社会主义的斗争中,就已经反复阐述了他们的新的革命世界观以事实、历史运动为基础的特征。在《宣言》中,他们又把理论要从实际出发,同实际相结合,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原则提出来,不但使无产阶级政党同其他旧的政党和各种以空想家发明的原则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宗派区别开来,也为无产阶级政党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建成共产主义是漫长的历史过程

实现共产主义是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若干代人的长期斗争,共产党人的顽强奋斗是这一长期斗争能够不断进行并取得胜利的支柱。无产阶级革命不同于其他任何社会革命。以往的所有革命都是短暂的,取得了政权意味着革命的结束。因为取得了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就会走向反动,成为革命的对象。无产阶级革命由于它是大多数人的并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只是革命的开始。它要继续把经济、政治、思想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下去,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各种条件。因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到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必将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不可少,这是指导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同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远大目标的实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前进。这就既要求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还要有解决现阶段面临问题的目标举措。

共产主义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实实在在的历史趋势,实实在在的历史走向。马克思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主义影响世界、改变世界,不仅在过去、在现在,而且在将来,其思想光芒永照不息。”[6]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意识形态如何,马克思在思想界的地位都是如此之高,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意义。因为真实所以伟大,因为真实所以久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6.

[2]孙海.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94.

[3]戴隆斌,等.斯大林模式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19.

[4]关晓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79.

[5]石建平.前沿观点经济热点问题的思考[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