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刘晓君
摘 要:当今社会正在发生一场从印刷文化向视觉文化的深刻转型。“90后”大学生伴随着这一转变成长起来,视觉文化能够丰富他们的行为方式、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播主流的意识形态。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使大学生思维简单、片面化,甚至被西方反华势力利用侵蚀其思想、操控其行为。为了消除视觉文化的消极影响,从大学生、政府和高校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促进视觉文化育人的正向功能。
关键词:视觉文化;大学生;思想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8-0248-03
科学技术的腾飞推动了传播媒介的更新,消费社会的转型促进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印刷文化当然不会消亡,但对于视觉及其效果的迷恋加快了视觉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步伐。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视觉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W·J·T·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2]简单地理解,视觉文化是一种通过直观感知来表达、理解与解释事物和传递信息的文化形态。以电影的出现为发端的视觉文化,在电视和电脑盛行的今天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深化。视觉文化的洶涌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了人类社会文化生活,毋庸置疑在后现代文化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视觉文化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从小看电影、看电视、置身网络空间,视觉文化以其独特性与优越性深深吸引着他们,并在全方位深层次上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一、视觉文化对大学生的传播优势
视觉文化以图像、影像等视觉作品为主要载体,以观看为主要方式,具有先天的传播优势。第一,在形式上,视觉文化具有简单明快、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以把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所要表达的情感以直观的方式呈现。这就从根本上挑战和动摇了传统的长期以来以文字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方式。文字一直以来就是理性和文化的象征,是“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3],它在数千年前给予思想和言语以躯体,锁住了言语的生命[4]。但同时也成为灌输、说教的代名词,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后现代社会中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排斥抵触的情绪。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大学生更多地选择通过观看视觉作品来接触社会、认识世界,这种形式满足了他们对于感官体验的追求,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而且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大量视觉作品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地传播,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意趣和便捷。
第二,在内容上,视觉文化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传达文字所难以传达的意思。眼睛的观看只是开始,重点在于大脑对其思想价值与理论内容的读解,引申背后的象征意义,发掘蕴含的视觉隐喻。视觉作品以快捷的变化呈现其感性的形式,而其理性的内涵和力量也作为灵魂蕴含其中。一图胜千言,图像、影像也可以表达深刻的思想,同时又摆脱了冰冷的文字带给人的不平等的说教感。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新潮”文化,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获得了相对于文字的优先表达权。当大学生面对目不暇接、转瞬即逝的视觉作品时,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当下感与参与感,使得他们对所传递的信息几乎能够做到不假思索的接受。这就使更多体现政治观念、经济体制和文化内涵的信息倾向于通过视觉作品使大学生了解、接受和掌握。大学生在视觉文化的熏陶下可以更轻松地融入后现代社会的生存之中。
第三,在互动性上,视觉文化把以前大众传媒单向度的传播推进到了观看和发表的双向轨道中来。传统的以语言文字为主导的文化传播方式容易造成你说我听、你写我看的“一言堂”的局面,受众一方往往没有自主权,只能被动接受所传递的信息。视觉文化的发展使每个人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主动的传播者,可以进行自己的创作,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了相对平等的话语权,营造出平等对话、和谐互动的氛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不仅成为视觉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而且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社会参与意识。大学生经常通过动漫图像、恶搞视频等方式发表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抨击社会的不公与阴暗。比如大学生传播、创作了***总书记的“苍蝇老虎一起打”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政策解读的一系列图像,体现出他们对国家反腐形势的关注。
二、视觉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性作用
视觉文化带给大学生的不只是感官娱乐,更重要的是提供着潜在的同时也是实在的社会认可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着社会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途径。视觉文化体现出独特的教化功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构建和行为选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行为方式
视觉文化是构建大学生心智的主要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掌握信息的方式。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他们逐渐减少传统的文本化的阅读行为,开始接受视觉化的引导,以直观的方式完成对原本抽象晦涩的知识的掌握。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大学生可以轻松地了解某段时期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对他们而言比阅读枯燥的历史书更加印象深刻。大学生不仅倾向于通过观看影像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也喜欢运用图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绪。在日常的网上聊天中,他们往往会使用内容丰富、形式简单的表情包、动态图来代替难以用文字表达的语气、态度和情绪,比如生气、惊讶、害羞等等。利用其生动形象、逼真传神的特性使双方的聊天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能容易地感觉到对方的感受,避免了纯文字聊天的死板和歧义,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呵呵”一词原本是表达高兴的感觉,但随着社交语言的发展,现在更多的是表示不感兴趣、想结束聊天的意思。这就很容易产生误解,但是一个手舞足蹈的表情或图片就会使对方真正理解你所要表达的情绪。所以,视觉文化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迎合了他们个性化的需求,从而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方式。
(二)能够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当今大学生大多为“90后”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定型的重要阶段。相比学校进行的传统文本文化教育,视觉文化对于大学生认识世界、出彩人生、创造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视觉文化以无形的力量促使大学生加强对人生价值的关注和思考,明白自己将要向何处去、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看到流离失所、在生存线上痛苦挣扎的叙利亚难民的图像,深感美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看到美国惊心动魄的好莱坞影像,在欣赏到异域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在里约奥运会上一炮而红的中国游泳健将傅园慧被人们称为“洪荒少女”,因其在采访中说自己已用尽洪荒之力,对所取得的成绩十分满意并配以丰富而略显夸张的表情而迅速走红。随后,网络上关于傅园慧的各种图像包括由此创造的表情包被人们疯狂转发。当然,这也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傅园慧之所以能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与其传播方式和表达的价值不无关系。虽然傅园慧的表达不乏搞笑的成分,但更多吸引人的是其在赛场上用尽全力、拼搏进取的精神以及赛后淡然、率真的个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视觉文化使大学生形成对世界与人生的态度和看法,并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重要认知方式。
(三)开辟了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新途径
文化无边界,但文化意识形态有边界,在视觉文化背后还包含着许多隐形的意识形态操作。视觉文化成为表达主流政治话语、反映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因此,视觉文化可以引导和整合社会意识形态,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和社会行为,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是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的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漫画作品,同时也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主要讲述了一群兔子是怎么在种花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奋斗,蹬了鹰酱一脸血,并且养殖出了自己大蘑菇的故事。本片运用大量的视觉隐喻,主人公兔子指代中国共产党,象征中国热爱和平但不懦弱的形象;种花家象征中华民族,是“中华”的谐音;鹰酱指强势的美国等等。通过戏说的形式描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军事和外交的重大事件,反映了围绕意识形态进行的惊心动魄、暗藏玄机的斗争,以直观的形式向大学生讲述了我国一直以来以一元化意识形态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历程。意识形态内容通过视觉作品的建构,把系统化、理论化的观念蕴含在生动、鲜明的视觉作品中,把静态的、抽象的文字传播转化为动态的、形象的视像传播,让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和认可其隐含的意识形态。
三、视觉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消极性效应
今天,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浪潮使大学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国内外多元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形态相互间杂,其中一些内含消极因素的视觉文化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其一,由于当前社会还没有严格的审核标准,大量缺乏内涵、毫无深度的视觉作品泛滥,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夸大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公与阴暗。粗制滥造的视觉作品导致传递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作品被淹没在弥散的信息洪流之中,企图误导人们的认识。大学生由于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较浅、辨别能力较弱往往会以偏概全,在思维方式上呈现出片面化倾向,侵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冲击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不利于理性客观地看待存在的问题。其二,视觉文化以其直观性、感性化提高了大学生的接受效率,但却削弱了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印刷文本的深刻性使大学生必须通过对文字符号的解码与译码来获取信息,但视觉文化作品仅仅停留于感官层面,这就使得大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相对减弱。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深度和理论的力度使得大学生很难把握领会,削弱了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狂轰滥炸而又瞬息万变的视觉文化培养出了大学生的一种文化惰性,使得他们惯于以一种休闲的、消遣性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事件,甚至包括关乎生命、伦理等不容小觑的重大事件。视觉作品叙事往往停留于表层印象,使大学生满足于对事件的直观把握和瞬时移情,缺乏对事件本身的深思、分析和怀疑。他们在文化的遮蔽和常识的掩盖下消解着道德的严肃性,成为“道德平面人”。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的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5]。视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语言障碍,成为传播信息的无处不在的世界共同语。“信息高速、广泛传达的特点,使世界形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5]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通过全世界共享视觉盛宴输出其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以各种形式美化西方,对西方的民主、法治、公平等大肆宣传,同时也不留余力地贬损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试图拉拢腐蚀我国的年轻一代,尤其是当今大学生。意识形态因素往往会在文化的遮蔽和常识的掩盖下变得难以察觉,大学生容易被司空见惯的假象所迷惑,忽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刻本质。一些西方不法分子和反华势力极有可能利用大学生的这种盲目崇拜,对我国社会中的一些消极现象进行夸大宣传,引诱鼓动大学生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制造社会混乱。香港“占中”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部分政客和激进人士利用大学生思维简单、感情冲動的特点,煽动他们做出“占领中环”的违法行为。他们被作为第一炮打出来,甚至成了“占中”的主体,但很多人并不一定清楚基本法的规定和人大的来龙去脉。广大市民会因为青年学生打头阵而给予同情,造成政府在舆论上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从而使这场事件严重损害了香港的经济与政治环境,甚至演变为一场西方势力在背后操纵的“颜色革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现存制度与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对大学生自己和整个社会的破坏力不言而喻。
四、整合各方力量,全面辩证地利用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具有的双重属性导致其作用和影响具有双重性。因此,消除视觉文化的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价值势在必行。同时,政府、社会和高校也有责任和义务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首先,大学生必须自觉提高视觉素养。视觉文化是当代社会正在发生的一场变革、一场革命,触目皆是的视觉作品从四面八方轰炸着人们的眼球。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富有主见、追求个性和差异、善于展现自我,他们使用、传播和创作了大量的视觉作品,是视觉文化的自觉接受者和创作者。深受视觉文化影响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视觉素养才能在现代社会游刃有余,否则可能永远都是视觉文盲。视觉素养已成为当代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具有“看的能力”还是“看懂能力”的问题,还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已经被置于信息传播的中心,面对纷至沓来的裹挟着各种信息的视觉作品,大学生作为主体必须做到有效地获取、处理、理解、使用,进而能够评价和创作视觉作品,把对视觉文化内容的需求提升到一定层次,不单追求感官刺激,还要更多寻求人文内涵与社会意义。大学生必须提高理性解读和创作能力,担当起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重任,传承传统文化、融合主流文化,按照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视觉文化向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同时也应提高批判质疑能力,避免非理性情绪的干扰,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揭露假恶丑、点赞真善美,恪守法律道德底线,传播好中国新声音,弘扬好中国主旋律,做高尚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呐喊者和护旗手。
其次,必须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视觉文化传播的信息多、渠道广、速度快,政府作为职能管理部门必须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6]。“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是顺应视觉文化传播的移动化、视像化的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来引领视觉文化的发展。“坚持内容建设为根本”是适应视觉文化的传播特点,加强信息内容监管,优化信息传播途径,屏蔽删除大量庸俗、暴力、西化、分化等不良信息的视觉作品,积极支持视觉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同时也要加快法规制度的建立,以健全完善的法制体系做保障,对各种企图传播、创作不良视觉作品的行为起到威慑和警醒作用,还视觉文化一个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在使传递不良信息的视觉作品无立足之地的同时,也要使传递社会主流文化的视觉作品占据主阵地。政府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加强视觉文化的计划传播,比如在十字路口的巨型屏幕上滚动播放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或者国家形象的影像、在街道两旁的建筑外墙上张贴体现中国优良传统品德的图像等。这些在生活中显眼位置的视觉文化的传播能够更加刺激人们的眼球,使其传播的信息更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发挥高势位作用,引领和指导视觉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使大学生能够科学理性地对待视觉文化,形成对主流文化的补充与融合。
最后,必须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利用视觉文化这一新兴的教育环境,为传统教学理论注入新的活力。高校要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努力贴近学生、服务学生,实现大学生的个性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契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形象化、视觉化的形式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充分重视和利用视觉文化的政治思想传播和意识形态建构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视像化,使其更富有时代气息,借助视觉文化创作集思想性、趣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使大学生在面对原则性问题时能分辨是非,从而有力地抵御西化、分化等意识形态的侵袭,全面、权威、迅速地占领思想主阵地。这样,视觉文化才能够以其独特的视觉化的方式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使大学生入眼、入脑、入心,从而外化为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56.
[2][美]米歇尔W.J.T.图像理论[M].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2.
[5]江泽民.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66.
[6]***.强化互联网思维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EB/OL].(2014-08-19)[2017-02-02].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4-08/19/c-133566806.ht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