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庄子思想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时间:2024-07-28

王鲁娜 管兰

摘 要:世界历史发展至今,生态问题日趋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全球性问题。生态问题的解决,本质上依赖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首先需要从思想层面树立生態意识,凝练生态观念。中国古代哲学智慧——《庄子》一书中,包含着庄子对人与自然关系、有用无用的价值取向和人的发展等方面的见解,富有生态意蕴,对公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庄子思想;生态意蕴;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1-0081-03

在中国哲学的整个体系中,“庄子哲学”寄情自然、与天同乐的思想独树一帜,并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当今社会,环境污染、资源匮乏问题严重,生态问题日益成为全人类不得不面对的危机。从这一社会现实出发来解读庄子的思想,就能发现他的哲学体系中包含了许多朴素而又深刻的生态思想,值得借鉴。

一、庄子哲学思想中的生态意蕴

庄子所处的时代几乎不存在环境污染、资源开发过度等生态问题,《庄子》一书也并非研究生态学的专门著作,但书中所展现的朴素自然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依然富有鲜活的现实性。庄子从“道”出发,通过对“道法自然”“人与天一”“法贵天真”以及“无用之用”等思想的阐述构建了自身的自然观。他将自然视为自然自足的存在,主张人应当认同其他生命以达到同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状态;重视人性的自然性以及人自身的和谐,为我们反思现今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树立新的自然观、发展观以及推进人类的自身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道法自然、人与天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即“道法自然”“人与天一”。“道”与“天”都是庄子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道”是《庄子》宇宙观的本体根据。“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庄子的“道”主要是指一切“存在”的本源,“道”是真实存在的,即便它无为无形,但它自古存在,先于万物又创造万物。“道”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无为”,在这一方面,他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内核,认为“无为”不仅仅只是效法“道”的一个过程,也是实现“道法自然”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庄子也对“天”这一概念进行了自己的阐释。概括来讲,庄子所讲的“天”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自然之天。这是庄子对“天”的基础界定。“自然”的天是不包含感情、目的以及价值需求的。“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不得不谓之人”。(《庄子·德充符》)庄子认为外貌美丑都来自于先天,应当心怀赞赏顺应天意,而不应以后天的情感审美私自评价。二是自然之状态。即将天等同为自然而然。在《应帝王》中他指出,“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应用已”。“天”对万事的决定作用是自然而然的,人只能顺应天。三是人“性”之自然性,即人的精神自由。庄子提倡的自由可以理解为一种超越的人生状态,是“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是“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

“道法自然”“人与天一”是庄子朴素生态伦理思想的凝练。庄子的自然之“道”在于“无为”,即人应当去除人为的雕饰和人工的因素,“顺物自然而无应私也”(《庄子·德充符》),“调之以自然之命”(《庄子·天运》)。一切有为的举动,都将破坏原有的自然秩序。他倡导不违反事物的本性,这种朴素的自然观同信奉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相对立。庄子阐释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万物不伤”,是“物我两忘”,是“阴阳和静,鬼神不挠,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庄子·缮性》)。庄子提倡“圣人处物而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也”(《庄子·知北游》);人应当珍爱万物,即“爱人利物之谓仁”(《庄子·至乐》)。在对于自然是顺从还是征服这一问题上,庄子选择的显然是前者。

(二)无用之用的生态价值观

“无用之用”是庄子最先提出的一种有别于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价值观。庄子指出:“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有用”“无用”同人的价值需求有关,大多是以人类为中心得出的结论。“无用之用”涉及的是人对万事万物的评价标准。从生态角度来理解就是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价值,应当尊重事物的本性。庄子认为只有知晓何为“无用”,才能体会到“有用”。“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庄子·外物》)庄子对此还怀有一种赞赏心理,他在《逍遥游》的末尾写道“……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对当今时代的生态价值伦理观的建构富有借鉴意义,即人类面对自然应保持无功利的敬畏之心,体悟自然、顺应自然、珍惜自然的价值,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法天贵真、维护自然本性的自我发展观

“法天贵真”思想出自《庄子·渔夫》,这四个字虽然简洁却生动道明了道家自然论的宗旨。“法天”即为效法自然,“贵真”则是追求真实。“贵真”要求存自然去人为,内在地包含着庄子对“物”与“我”,“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包含着人类尊重自然的平等意识。庄子对于天性、人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的维护对人的自我发展也具有启示意义。庄子关于人性的理解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道性”,道是人性的起源。“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庄子·德充符》)。二是天人合一是最符合人性的境界。庄子将人放到整个宇宙中去加以理解,为现代人思考人的本质以及人同周边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更注重人与外部自然的和谐性的新视角,更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

二、庄子思想生态意蕴的当代价值

庄子思想内在包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为当代公民生态意识培育和社会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

(一)“人与天一”思想有助于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

“人与天一”要求人类应当按照天地间的自然法则来生存,在此基础上他引申出“无为”以及“物无贵贱”的思想。庄子曰:“天地與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达生》)。在庄子眼中天地间的生灵都是造化所生,万物与人没有区别,应当“合而为一”这是庄子的“齐物”之论。

1.在对待人与自然的态度上,庄子提出“无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这种“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思想,体现了万物平等的悲悯情怀,充分彰显了人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这一思想的挖掘,对理解现代生态伦理学所探讨的核心问题具有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自然是否具有不依附于人的独立价值?人类应当如何评估并正确对待自然的价值?庄子在著作中并没有直接探讨这些问题,但其对自然价值的肯定、对自然万物平等理念的思考,符合当今时代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考维度。物种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得以健康和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必须以对自然中其他因素影响最小的方式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人与天一”思想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人与天一”思想更多的是从人类和自然万物相互依存的角度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都是执着于天人对立的观点,容易走向偏执,庄子思想则是在“道”的基础上试图缓和消解天与人之间的对立。

3.“道法自然”“人与天一”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庄子的生态伦理思想虽然不同于现代生态学的科学和严密,但他的思想更具诗意,且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更容易被国人理解、认同和践行。

(二)“无用之用”的生态价值观有助于调解人的需求同自然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

在庄子的思想中,自然应当是没有标准和功利的客观存在,“无用之用”即为有用。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天地万物无言却又蕴含着大美。对“无用之木”,庄子则提出“何不树于无何有之乡”。庄子还将这种无功利之心发展成“知止”和“知足”,这对反思当今社会的功利主义以及技术中心主义倾向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无用之用”“无为”“知足”和“知止”的理念都提倡一种适度的增长意识,即认清事物的自身存在价值和固有限度。恩格斯曾说过:“从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因而也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1]人类应当时刻注意自身的欲望和需求的尺度,按照自然的本性去规范和调整人的行为,否则就会出现“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而大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庄子·■箧》)生态危机造成的破坏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人类外部生存环境的破坏,即自然生态危机;二是对人类学和人类自身人格系统的影响和破坏,即社会内部的生态危机。当文明的进程给自然带来破坏之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势必会随之衰亡。

另一方面,庄子主张的“无为”并不是毫无作为,而是低作为。同功利主义和技术中心主义不同,他主张的是采用对自然环境影响小的技术手段,反对所谓的高效率、对自然掠夺性大的技术手段。《抱瓮老人》中,“抱瓮而泣”是低技术的象征之一,汉阴丈人对新技术不感兴趣并嗤之以鼻:“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庄子主张人类应当适度控制技术的水平,应当正视技术的负面影响而不是只看到技术高效率的优点。人类对技术的开发和对自然的战胜事实上是减少了人类应对自然报复的能力。比如煤炭开采的技术越来越先进,但可供开采的煤炭资源越来越少,煤矿的开采越来越深层,危险性也大大增加。“无为”的思想虽然有它消极的一面,但也能引发我们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当前中国的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生态问题成为关乎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人民能否安居乐业的战略课题,国家也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已经独立成篇。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进行创造性转化,积极培育现代公民的生态思想与生态意识。

(三)法天贵真、本性自然思想对人的发展的生态启示

庄子在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方面也有诸多见解。庄子眼中人与自然一体,人的本性来源于道,天然具有顺应自然的天性,但这种天性容易受到名利、生死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以物易性”“去性从心”等违背自然法则的异化现象。庄子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真人境界实质上同“自我实现”的思想类似。人类的意识应当不断发展,不断克服自身狭隘的“小我”束缚,才能最终实现生命的“大我”。

庄子追求超越的人生境界,重视人的精神自由,庄子向往的是“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庄子·人间世》)、“两忘而化其道”(《庄子·大宗师》)的万物相对,化通为一的“物化”境界。当今社会人与人、人同自身之间都有异化现象的存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许多人只顾追逐物质放弃精神自由。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只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也应当包含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中。只有个人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生态意识,克服自身无限膨胀的物欲,生态文明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三、庄子思想生态意蕴的现实局限性分析

庄子思想虽然在环境伦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其积极意义,但同样存在着时代局限性,对其思想的借鉴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契合当前的时代背景,符合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庄子思想的生态意蕴得以体现,并对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培育产生积极影响。

(一)对解决环境问题措施的思想局限性

庄子所处的时代几乎不存在环境污染的情况,即便有,对自然的影响也基本控制在自然可以承载的范围之内,易于恢复。庄子所倡导的“顺物自然”是对天人关系的朴素理解,与当代人经历了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后对天人关系的反思显然不同,对其思想的借鉴应当进行创造性转化,不可全盘照搬。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的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严峻困境,人类在反思自身和自然关系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人忽视了自然的独立价值,简单将其作为生产对象纳入人类的生产体系而肆意消耗,缺乏对自然万物的珍惜与敬畏。当今环境问题的治理,仅仅依靠观念上重塑“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显然不够,还需要积极的政策引导,尤其要借助科学的治理方法与方案,才可能实现生态的恢复与好转。

(二)对发展应维持水平的认识局限性

庄子所处时代,人类不仅对环境缺乏科学的认识,拥有的技术手段也远远落后于当代水平,这就决定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程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庄子时代人类的发展水平较低,仍旧处于农业社会,仅依靠简单的工具和器械进行生产活动,处于一种人依赖自然甚至畏惧自然的阶段。反观当今社会,人类的技术水平飞速发展,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都与庄子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庄子思想中的生态意蕴,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的生态思维,与现代人对高水平物质生活的追求存在较大差距,会导致现代人对其思想认同上存在障碍。此外,庄子的思想多采用古文寓言的形式,同现代人的生活和交流方式有脱节,在生态宣传教育的效力发挥上存在局限性。

另一方面,庄子强调效法自然、崇尚原始的自然状态,主张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维持在较低水平,这种消极无为的思想易于造成人们在实践中的畏缩退守。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不可逆转,在此背景下,抱残守缺式的退守,与“人定胜天”的盲目乐观同样都存在偏执。

(三)对人的发展问题的认识局限性

庄子主张复归人的本性,反对“以物易性”,强调“不以人助天”,这种认识同样具有片面性。庄子对人性的复归建立在限制人类自身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主要想通过缩减个人需要以达到顺应自然的目的,与当今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知存在脱节。当今时代,人类的发展追求的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展现,其问题不在于限制人的需求,而在于如何引导人类的健康需求,并以契合自然规律的方式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在于寻求生态化的发展方式,从而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生态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类应当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高度关注自身行为的环境影响。《庄子》一书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深入挖掘其生態内涵,并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进行创造性转化,规避其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内容,对于培育公民生态意识,塑造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新时代公民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素芬.庄子“人与天一”的生态解读[J].河北学刊,2014(2).

[2]涂光社.庄子范畴心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58.

[4]白才儒.试析《庄子》深层生态思想[J].宗教学研究,2013(4).

[5]殷有敢.人的生态存在本性与庄子的生态智慧[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6]刘生良,康庄.庄子生态美学思想资源再探[J].思想战线,201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