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解读

时间:2024-07-28

孙静 吕青

摘 要:普列汉诺夫作为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是继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之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有极大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特别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例如在社会意识学说方面、“五项因素公式”的提出方面以及关于地理环境学说方面等都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创造了很大的社会价值。不仅是在俄国,甚至在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普列汉诺夫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普列汉诺夫;唯物史观;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1-0089-02

普列漢诺夫作为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而且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著名的理论家和活动家。他的一生有些曲折,晚年时期政治立场也有所变化。但是,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很深邃且影响深远的,特别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贡献。其后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说过,普列汉诺夫是“最通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主义者”,他“精通唯物主义”,并赞扬他的“全部哲学著作”是整个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的“优秀著作”,应该被列为“必读的共产主义教科书”[1]。

一、关于社会意识学说

马克思逝世后,唯心主义扭曲事实,认为唯物史观忽视思想等形式而只重视经济因素,而且他们还夸大了思想体系的作用。为了反击唯心主义的这种观点,普列汉诺夫的看法是:仅仅简单地说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不能起到反击的效果的。相反的,应该证明社会存在是如何决定社会意识的,从根本上证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中,普列汉诺夫把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部分内容,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做此区分的人。

普列汉诺夫根据社会存在程度的不同,发现了社会心理这一中介,认为它是存在于思想体系和社会存在之间,这一发现使得决定与被决定的路径变得更加清晰。在普列汉诺夫看来,社会意识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总称,包含着不同的层次和形式。其低级层次和低级形式是社会心理,高级层次和高级形式是思想体系[2]。关于二者的关系,普列汉诺夫认为,“一切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某一时代的心理”[3],以及“哲学思想和艺术创作的一定派别则是在这种心理的基础上发展的。”[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心理是思想体系存在的基础。普列汉诺夫通过对社会心理这一中介的提出,不仅使决定与被决定的路径变得较之前更加清晰明了,并且也证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

二、关于“五项因素公式”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归纳了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普列汉诺夫的“五项因素公式”就是在马克思的观点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普列汉诺夫的“五项因素公式”相比于马克思的经典公式来说,更加具体,也更加通俗化,便于人们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中,普列汉诺夫对十多年前提出的这一公式进行了最终完善,因此这个公式凝结了他多年的心血。

“五项论”是关于社会结构学说的核心,普列汉诺夫通过对大量资料的研究,他认为社会结构存在五个层次:(1)生产力的状况;(2)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3)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4)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5)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各种思想体系[4]。生产力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前一元素是后一元素产生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是在前者基础之上形成的。“五项因素公式”中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矛盾又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三、关于地理环境学说

普列汉诺夫的地理环境观一直以来备受学术界争议,甚至有学者认为普列汉诺夫是一个“地理环境决定论者”。其实,如果全面地考察一下他的理论,就不难看出,他对地理环境作用的论述不仅不是什么地理环境决定论,而且相反,是对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的发挥和发展[5]。马克思逝世后,唯心主义开始对唯物史观进行攻击,其中,普列汉诺夫的地理环境的思想就是在反对唯心主义观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分析了地理环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其中地理环境在原始社会发展时期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那个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逐渐减小,由此可以看出,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成反比例的。

关于地理环境学说,普列汉诺夫认为地理环境主要是通过生产力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具体来说,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力的作用,从而作用于生产关系,再通过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地理环境间接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普列汉诺夫还提出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即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并非一成不变,其作用的性质、大小、程度都在不断的变化。

四、关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在《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中,普列汉诺夫详细地分析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在其中,普列汉诺夫提出了一个原理。根据这一原理,在分析个人行为和人类在历史发展的关系时,将决定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因划分为一般原因、特殊原因和个别原因三个层面[6]。一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特殊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环境,而个别原因则使事件具有个别的外貌。特殊原因由一般原因即生产力所决定的,个别原因也会受到一般原因和特殊原因的制约。另外,普列汉诺夫批判了民粹派夸大个人作用和主张恐怖策略的唯心主义英雄观,并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历史事件的一般方向不由任何伟大人物的历史作用所改变,只能影响一些部分的结果,或者改变事物发展的个别面貌,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活动自觉地反映了客观自然事件的过程和历史的必然性。

五、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贡献

普列汉诺夫作为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极其深远,他也是既马克思、恩格斯晚期之后,最具影响力之一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方面,他也有异于前人的观点,创造了很大的社会价值。他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它的内容,而且也在推动俄国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程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在理论和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普列漢诺夫作为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社会主义这三个领域中都有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尤其是上面提到在社会意识学说方面、“五项因素公式”的提出方面以及关于地理环境学说方面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方面都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创造了很大的社会价值。历史唯物主义是普列汉诺夫一生哲学研究和著述的中心,他对此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创造性的论述,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7]。普列汉诺夫除了翻译、出版了《哲学的贫困》以及《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哲学著作外,还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如1896年的《唯物主义史论丛》,以及1898年的《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等,对列宁和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普列汉诺夫及其所领导的“劳动解放社”也翻译和出版了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文本翻译质量高且传播广泛,对工人革命家甚至是革命本身都有很大的影响,创造了非常大的社会价值,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推动了俄国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进程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不仅推动了其在俄国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发展,也推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普列汉诺夫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成果,又对列宁思想的形成起到很大的影响。列宁还指出:“我觉得在这里应当附带向年轻的党员指出一点:不研究——正是研究——普列汉诺夫所写的全部哲学著作,就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因为这些著作是整个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的优秀作品。”[8]普列汉诺夫还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在建党方面有很大的贡献,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普列汉诺夫也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深入开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工人运动中取得主导地位[9]。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与丰富,推动了俄国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进程。

众所周知,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地位也是不容动摇的。但不置可否的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一些自身的局限性和偏差性,而且在人生的最后十五年里,在策略和组织问题上有所动摇,做了一些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做的事,这是之后的有些学者质疑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回顾普列汉诺夫的整个人生,他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以及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传播影响都是不可磨灭的。也可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作用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的,他是当之无愧的“最通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主义者”。

参考文献:

[1]郭鹏.论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1.

[2]彭健.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4]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5]王秀芳,李澄.论普列汉诺夫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三个贡献[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8(3).

[6]彭佩文.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J].燧石,1995(5).

[7]何梓.普列汉诺夫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J].中山大学学报,1990(3).

[8]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黄春明.论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