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促进城市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发展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4-07-28

彭金玉 洪皎皎

摘 要: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大背景下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服务,同时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医疗需求,但在现实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通过调研发现我国城市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着:医养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专业的医护人员匮乏、医养服务供需信息不畅等困境,要进一步促进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发展,必须加强医养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专业医护人员数量、发展智慧型医养融合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智慧化的医养融合养老服务。

关键词:城市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1-0100-02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16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16.7%,其中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5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10.8%,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达4 000多万,占老年人口数的18.3%;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8%,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呈现快速化、高龄化、失能化的发展趋势。

面对我国老龄化的严峻形势,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强调整合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实现养老服务与医疗的融合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融合的服务机构[1]。2016年5月27日,***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大力度完善老龄政策制度、养老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全面落实能够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互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2017年2月28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持体系,进一步推进医养融合,注重发展老年医疗与康复护理服务。可见,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城市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现状,本文选取了诸暨市西施殿社区作为实证调研的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对诸暨市城市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了解城市老年人对于社区醫疗与养老服务的需求以及城市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发展模式,并从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分析,提出促进城市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发展对策。

一、诸暨市西施殿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诸暨市暨阳街道西施殿社区是一个老旧住宅小区,建有西施殿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截至2016年年底,西施殿社区有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 600,其中离退休职工2 000人,90周岁以上老年人12人,100周岁以上老年人3人,是诸暨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社区。本次调研面向诸暨市西施殿社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29份,有效回收率为85.8%。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西施殿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可以称之为“三方合作”模式,即通过“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三方的合作,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具体做法是:由社区居委会牵头,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慢性病治疗、定期体检等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社区养老服务员为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困难老人等提供每周一小时的关爱服务,服务内容包含买菜、打扫卫生、洗衣服、聊天等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内部设有保健康复室、日托休息室、文体图书室棋牌室、老年食堂、卫生间、表演活动室,并根据就近原则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健康咨询指导服务。

西施殿社区老年人中退休职工占比76.9%,老年人的文化水平较高,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的普及率较高。老年人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购买药品时可以使用医疗保障卡,也能够享受免费测量高血压的服务,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提供的娱乐场所、休养场所也较为满意,但大多数老年人还希望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上门诊疗服务、所购买的药物送货到家服务,并建立生活照料、医疗卫生一站式服务的疗养院,提供信息化、智慧化的社区便民服务等。

二、城市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医养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由于我国城市社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建设年代较早的老旧小区,医养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如诸暨市西施殿社区建立于1996年,医养设施建设格局划分也早已固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步行距离有400米左右,空间十分有限,没有资金来建设集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于一体的社区老年人休养院。西施殿社区卫生服务站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位于社区居委会的一楼,其面积仅有30平方米左右,在有限的空间中分格出输液室、诊疗室、处置室、全科诊室、洗手间与药房;仅仅配备1名医生与2名护士坐诊。因为卫生服务站医疗设备缺乏、面积不足,仅能提供简单的看诊、配药、输液、量血压、量体温等基础的医疗服务,所储备的药物数量、种类较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难以满足老年人突发疾病、重大疾病的治疗需求[1]。

(二)专业的医护人员匮乏

我国大多数城市社区没有大型的医院,只有社区卫生服务站,而且医护人员的数量较少、专业水平不高。如诸暨市西施殿社区卫生服务站每日接诊的病人约130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80人左右,卫生服务站在职的3名医务人员要承担起卫生服务站的日常运营,压力较大,医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由红十字医院聘请,属于合同工,工资福利相较于正规医院较低,因此很多医疗人员更倾向于在大医院任职,不愿意在社区医院工作。红十字医院聘请的医务人员很多都是刚刚从医科学校毕业的年轻人,缺乏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上岗后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训练一星期至一个月的时间,便算是正式上岗,为社区居民坐诊看病,但实际医疗专业水平较低,仅能看一些简单的疾病,对于疑难杂症、突发疾病、重大疾病等都缺乏实际经验[2]。

(三)医养服务供需信息不畅

我國城市社区中,很多老年人的子女都是居住在外地,老年人空巢化严重。部分城市社区为了应对空巢老人面对突发事件求助无门的情况,建立了“一键通”家庭呼叫平台,即在老年人家庭中设立专用移动电话,老年人可根据按键提示一键拨号,及时与社区以及子女取得联系。但大部分城市社区并未设立便捷的信息传输装置,对于老年人突发疾病等紧急情况发生时,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缺乏及时有效的渠道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并做出紧急应对,双方信息相互传递不便。如西施殿社区老年人口数量较多,社区资金有限,社区工作人员数量较少,在完成社区日常工作的同时无力外派人员深入社区照料老年人,因此并未配备相关设施加强老年人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之间的联系,医养服务供需信息不畅。

三、促进城市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医养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应属于准公共产品。从这一属性来看,政府具有需要履行社会服务职责,主动承担提供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兜底责任,并鼓励私人和社会力量介入,由政府主导共同推进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规范服务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监管协同机制,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3]。

政府要重视城市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建设,把其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融合政府资金、民间资本与社会力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二者进行资源整合,结合各社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同时,政府需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政府要积极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领域中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个人与社会群体进入并发展养老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对闲置的医院、学校、企业厂房等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后用于提供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加大财政补贴、风险补偿等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大金融机构对医养融合服务机构及其相关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拓宽市场融资渠道[4]。

(二)增加专业医护人员数量

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缺少专业化、技能化的医护人员,其数量仅能维持卫生服务站日常运行,无力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因此,首先要加大对全科医生、护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对于入职的医护人员要加强审核,必须通过全科医师资格考试,并鼓励在职工作人员进入高等护理学校深造,提高专业学科知识。其次,要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与福利待遇,改善未来职业前景,提高社会地位,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也能够留住人才,从而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站中的医护人员数量。最后,要根据就近原则与邻近的医院形成合作制度,大医院的医护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养老机构开展社区巡诊和多点执业,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诊断服务[5]。

(三)发展智慧型医养融合服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一方面,城市社区应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将老年人的基本信息、身体健康状况、诊疗结果、付费数据等基本情况上传到健康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云技术做好信息安全、信息管理与信息共享工作,便于社区卫生服务站、各地医院准确了解老年人的过往病史,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服务。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也需要建立信息系统,提供网络诊疗、在线康复指导、在线护理、远程护理指导、临终关怀等服务,公开养老机构的空余床位信息、服务内容与费用等具体情况,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对接工作,在二者之间建立绿色通道,便于老年人的双向转诊时自主选择床位,满足老年人在生病时的诊疗需求、治疗完成后的康复养老需求,实现智慧型医养服务[6]。

参考文献:

[1]彭金玉.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机制研究[J].桂海论丛,2015(5):104.

[2]鲍捷,毛宗福.我国医养结合服务的公共物品理论浅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6(4):78.

[3]马彦,徐凤亮.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体系探析——以苏州市为例[J].卫生经济研究,2015(6):27.

[4]李杰.青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8):74-80.

[5]张诗蒙.医养结合对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4):83-84.

[6]王德利,王华林,施俊.“互联网+”对“医养融合”模式的影响分析[J].价值工程,2016(10):8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