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郭艺娇
摘 要:永贞革新以唐顺宗继位开始,以王叔文集团的彻底倒台结束。它经历的时间很短,但是情况复杂,斗争激烈。册立太子一事成为王叔文与唐顺宗关系的转折点,本文通过对王叔文和唐顺宗关系的变化浅析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王叔文;唐顺宗;永贞革新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1-0150-02
永贞革新,是以王叔文集团为核心,进行的一场抑制宦官为主的革新运动。这场运动从唐顺宗继位开始,以王叔文集团的彻底倒台结束。对于永贞革新的研究,学界从革新内容、革新的任务以及革新成败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统一的观点、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仍存在着分歧。
一、永贞革新前后王叔文与唐顺宗的关系
(一)王叔文与唐顺宗初期良好的“师生关系”
王叔文以善棋入侍东宫,陪侍太子李诵(唐顺宗)十八年。在太子身边时,既教他棋艺,也对太子的政治生活施加影响。太子即位以后,他重用王叔文进行革新,形成良好的关系。它们之间形成良好关系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唐顺宗受宦官危害颇深,在他为太子时期就已体现。唐朝中期,宦官实力恶性膨胀,权力日重,“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1]。并且,当时由宦官负责的宫市以及宦官充任的五坊小使也引起极大的民愤。《顺宗实录》中记载:“贞元末,五坊小儿,张捕鸟雀于闾里,皆为暴横以取钱物”[2]。太子曾在东宫时,就知道五坊小儿的危害,曾想上奏皇上禁止。更有甚者,德宗对太子“欲废之而立侄(舒王)”[3],宦官从中支持舒王。在这些事情上就足以太子痛恨宦官。曾有记载太子“未尝以颜色假借宦官”[1],与宦官的关系不是很融洽。
王叔文,越州人,“以棋入东宫。颇自言读书知理道,乘间常言人家疾苦。”[2]王叔文出身于庶族,深知民间的疾苦,而在唐朝中期宦官专权,百姓深受宦官的迫害。韩愈的《顺宗实录》中记载:“上将大论宫市事,叔文说中上意,遂有宠。”[2]可知,太子是一位颇有政治抱负的人,王叔文也因此得到了太子的喜爱。“太子职当侍膳问安,不宜言外事。陛下在位久,如疑太子收人心,何以自解?”[2],在王叔文勸解下,太子没有向德宗表达他对宦官的不满,以稳定的自己的太子之位。
太子在东宫,王叔文为棋待诏,王■为书待诏,两人都是太子的心腹之臣。“■以侍书幸,寝陋,吴语,上所亵狎。而叔文颇任事自许,微知文义,好言事,上以故稍敬之,不得如■出入无阻。”[2]可知,顺宗更喜欢王叔文。表面上王叔文只是太子下棋的老师,实际上则是太子政治上的谋士。传言王叔文在东宫时,经常对太子说:“某可为将,某可为相,幸异日用之。”[2]充分体现王叔文谋士的才能。太子向大臣引荐王叔文,《旧唐书·韦执谊传》中记载:“执谊至东宫谢太子,卒然无以藉言,太子因曰:‘学士知王叔文乎?彼伟才也。”颇能看出顺宗对王叔文的赏识。也因太子的亲自引荐,王叔文与韦执谊结交相善,密结了当时的陆质、刘禹锡、柳宗元、吕温、李景俭、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等诸多知名之士,“定为死交”[2]。逐渐形成以王叔文为中心的权力集团,为太子所用。
太子久病缠身,以至德宗驾崩时仍出现“禁中议所立,尚未定”[2]的情况。对于皇位的争夺,公众各派势力之间产生分歧。王叔文为保护太子果断采取措施。“以浙东观察判官凌准为翰林学士。”时隔五日,浙东观察判官凌准就升为翰林学士。凌准在参与草拟德宗遗诏中发挥很大作用。柳宗元曾说:“德宗崩,还臣议秘三日乃下遗诏,君(凌准)独抗危词以语同列王■,画其不可音十六七。”[4]太子李诵得以顺利继位。因凌准和王叔文都是浙东人,并且凌准长期不在京城,与太子关系无人知晓,凌准虽为“二王八司马”成员,但起初王叔文与凌准的关系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二月,太子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改年号为永贞。顺宗即位后,“不复关庶政,深居施帘帷,阉官李忠言、美人牛昭容侍左右,百官上议,自帷中可其奏。”[1]身体虚弱的顺宗,立即提拔王叔文为翰林学士、起居舍人,并担任度支盐铁副使等,掌管财政。提拔韦执谊为宰相,王■为翰林待诏,其他成员如柳宗元、刘禹锡等均得到重用和提拔,为王叔文实行革新政策并得以实施提供有利条件。王叔文掌权后迅速革除许多弊政,如禁宫罢市和五坊小儿、罢盐铁使,贬黜贪吏;出宫女及掖庭女乐;罢宫市使和五坊小使等,得到群臣支持和百姓拥戴。甚至连一向反对永贞革新的韩愈,也在《顺宗实录》中写到这些政策使得“人情大悦”[2]。
(二)唐顺宗在位后期关系逐渐破裂
唐顺宗在位的后期,开始出现唐顺宗对王叔文“恶闻之”[3]的情况。王叔文与唐顺宗的关系逐步破裂。王叔文掌权后,对宦官采取严厉的打击政策,“叔文欲专兵柄,藉希朝年老旧将,故用为将帅,使主其名。而寻以其党韩泰为行军司马,专其事。”[2]王叔文为了对抗宦官势力,欲夺其兵权。唐顺宗虽痛恨宦官专权,但他痛恨的是站在他对立面的宦官,对于自己身边的宦官却很是信任,多赋予重任,帮助自己传达政令。例如李忠言。而王叔文对宦官则是全面打击,以达到自身专权的目的,这是唐顺宗不能容忍的。
王叔文权力膨胀,逐渐演变成王叔文专权。“每事先下翰林,使叔文可否,”[3]然后在宣诏与中书省,由韦执谊执行命令。柳宗元、韩泰等主要采听外面的事。在《顺宗实录》中记载更为明显:“谋议唱和,日夜汲汲如狂,互相推奖……专以纳贿为事。”表现出王叔文本人骄傲自满,恃才傲物的政治品质。而王叔文集团内的成员也同样张皇威福,群臣无敢言者。
王叔文极力阻挠册立太子李纯,是王叔文与唐顺宗关系转变的关键的原因。顺宗即位后,其子广平王李纯已经年满二十七周岁,曾有大臣向德宗提出“必不得已,犹应立广平王”[3]的建议,可以看出李纯已经拥有了较高的声望。王叔文为了防止李纯册立为太子剥夺自己的权力,在此事上极力阻扰,并派陆质监督李纯。顺宗是希望早立太子的,他召“翰林学士郑■、卫次公、李程、王涯入金銮殿,草里太子制……书纸为‘立嫡以长字呈上,上颔之。”[3]顺宗同意立太子李纯,并将王叔文排斥在外,可以看出唐顺宗对王叔文的不信任和疏远,原来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复存在。意识到这一点的王叔文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的感慨。
二、王叔文与唐顺宗的关系转变对永贞革新成败的影响
历史上,皇帝在获得权力以后可足以改变整个朝代的历史走向。王叔文能够进行革新,完全是依靠唐顺宗的支持。 良好“师生关系”促成永贞革新的开展。唐顺宗利用王叔文工言治道,颇具政治谋略的才能进行革新。王叔文得到顺宗信任下运用战略,巧妙布局,有效地革除弊政,成功赢得初步胜利,获得群臣支持,百姓拥戴,有利于唐朝社会的发展。随着王叔文失去了唐顺宗的支持,局势急转直下。宦官以及藩镇反对之声愈发强烈,并设法阻挠,集团内部也出现了分裂,甚至投靠了敌对势力,使得革新力量涣散,权力逐渐被剥夺。换言之,导致永贞革新失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集团内部分化
王叔文在太子一事上被唐顺宗排斥在外,王■再三上奏,也只是允许他“三五日一入翰林”[1],逐渐不事朝政。韦执谊不听王叔文调遣,革新党派内部出现分裂。刘禹锡曾说“天生羽族尔何微,舌端万变乘春晖”[5]诗中“舌端万变”的百舌鸟,正是王叔文集团失败后,政治集团内部发生分化的体现。
(二)反对势力过于强大
王叔文与唐顺宗关系转变给反对派可乘之机。王叔文在革新過程中,有一些措施尤其是涉及财权、兵权、藩镇自身利益的方面,触及到了藩镇与宦官的既得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王叔文最初想杀了剑南节度副使刘辟以削弱藩镇,“韦执谊固执不可。辟(刘辟)尚游京师未去,至闻士谔,遂逃归”[2],此事加剧了藩镇对王叔文的敌意。而宦官集团也与王叔文矛盾颇深,“俱文珍等恶其(王叔文)弄权”[3]。在初期,唐顺宗支持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多隐藏自己的不满,抱着观望的态度。而在册立太子以后,唐顺宗对王叔文的不信任,使得他们开始公开反对,表示不满。甚至顺宗当朝的宰相贾耽、郑■也以称病不起表示其不合作的态度。他们抓住王叔文在政治上的缺点及措施的不当,在其失去顺宗支持后,开始发起反攻。结果,宦官扶植太子上位,迅速剥夺了王叔文的权力。
(三)自身实力的弱小
唐顺宗在即位后就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翰林学士虽然表面上有很大的权力,但也不过是一个文人机构,替皇上起草文书,为皇上提供有关处理朝政的建议。王叔文高估了他所拥有的权力,认为自己可以凭借翰林学士的地位掌控权力,抑制宦官,夺取兵权。但事实证明,唐顺宗在表明对王叔文的不信任时,宦官以及藩镇趁机打击,俱文珍趁机削去他翰林学士的职位,更有王叔文母亲的去世,理应回乡守丧,进一步促使他远离权力中心,以致迅速垮台。
三、结语
一场革新的成败,皇帝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永贞革新之初唐顺宗一心培养王叔文集团革除弊政,但是随着王叔文失去顺宗的信任,这个完全依靠皇帝支持的集团便很快倒台了。唐代后期,皇帝与宦官之间存在着斗争,但是皇帝最依赖的依旧是宦官。一旦皇帝所扶持的文臣集团不再受用于自己,那么,曾经对皇帝造成威胁的宦官就成为亲密之人为其所用。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唐]韩愈.顺宗实录[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3][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唐]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唐]刘禹锡.刘禹锡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