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转型期我国“中产阶层”参与协商民主的价值分析

时间:2024-07-28

邢椿琰 穆程林

摘 要:转型期间我国的“中产阶层”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我国的中产阶层正处于成长时期,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意识处在上升阶段。协商民主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中产阶层政治参与的诉求和热情。与此同时,协商民主理论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此,研究转型期我国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对于探索协商民主的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产阶层;政治参与;协商民主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4-0015-02

我国的中产阶层正处于成长时期,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意识处在上升阶段。协商民主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中产阶层政治参与的诉求和热情。研究转型期我国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对于探索协商民主的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产阶层与协商民主的含义

亚里士多德最早在《政治学》中提出了“中产阶层”的概念,并认为当一个社会里中产阶层占主导地位的话,民主会更加安全和长久。关于中产阶层政治参与的研究,最早是在西方经典理论中出现的。他们认为相比劳动阶层,中产阶层对于形成和稳固民主政体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西方,由于财富的激增进而导致生产和消费模式不断变化,需要有一种权利管理财富,适应这种新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于是就逐渐形成了中产阶层。达格拉斯·诺斯所倡导的“非人际关系化”很好地阐释了中产阶层出现的本质: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通过积极争取自身权利和参与政治,拥护和巩固现有的政治制度。由于其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加上其受教育水平高,政治参与能力强等,政府需要他们参与到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去,政府决策的制定也会保障他们优势地位的稳固。所以说,在现代社会中,中产阶层凭借其在经济、知识、职业、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优势获得政治上的优势,不但对于推进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是现代民主法治的建设者和稳定力量。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毕塞特就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中首次提出“协商民主”之后,协商民主就成为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许多领域研究的热点。协商民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既可以说是一种治理形式,也可以是一种组织形态,其中参与协商主体是平等自由的,对于提出的相关问题通过讨论实现偏好的转换,通过互动式的讨论商量、谈判辩论、沟通交流,在此过程中行为不受任何权力制约和影响,最终达成一致。协商民主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平等性和制度权威性等特征不仅增强了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分化不断加剧,协商民主回应了当前经济社会中不同阶层有效表达利益诉求的期待,尤其是新兴起的中产阶层可以通过协商民主的平台,充分发挥其在经济、教育、职业等方面的优势,实现有序的参与管理社会事物,推进协商民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中产阶层与协商民主的契合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劳动者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利益阶层开始出现分化,社会主体的参政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出现差异,中产阶层开始出现。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也与中产阶层的成长壮大密不可分,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中间,中产阶层是保证协商民主顺利进行的重要力量。

(一)协商民主和中产阶层产生的最根本的因素就是经济因素

李普赛特1959年在《民主的一些社会条件:经济发展与政治合法性》中认为民主出现与否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紧密相关的,并越可能使民主得以巩固。中产阶层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主要特点就是以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专业技术知识,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社会发展中是中间力量。转型期的社会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发展为创新动力的,中产阶层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社会资本的运行过程中,中产阶层所具有的知识资本、技术资本以及人力资本,能够被广泛地运用到协商民主过程中去,特别是通过组成社会组织之后,承担政府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而有效地实现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主的实现要以经济为基础。经济结构决定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决定民主的社会基础,民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一个有益于中产阶层的经济结构。

(二)中产阶层的政治诉求通过协商民主得以表达

中产阶层在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中,都通过自身的力量实现了政治参与的效果,所以对中产阶层来说,政治参与是有效的,并且能够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对政治制度提出建议和看法。这就和协商民主中满足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相契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特别是转型期间,中产阶层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得到提升,这就必然决定他们会在政治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为了实现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价值的诉求。另外,由于中产阶层所占有的社会资源比其他阶层有着更多参与到政治的机会和途径,加之参政意识和法制意识不断地提高,在政治参与中的作用更大,必然就会将自身的利益纳入到政治决策的过程中去,这样不仅能够满足自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协商民主的发展。

(三)中产阶层的政治效能感影响着协商民主的进行

从政治功效感方面来看,人们认为政治参与得以实现的前提是自身的政治参与行为是有效的,不然就不会参与。协商民主的本质是理性的公共协商。理性成为公共协商的前提,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中产阶层所持有的政治参与态度是中立和温和的。由于其在经济上占中间阶层,收入较高,享受的社会福利保障比较充足,对待政府决策以及政治建设的判断是冷静和理智的,并且还会为其提供建议和支持。中产阶层是允许不同于自身的观点存在,并且会进行理性的分析讨论,对差异性和多元性是包容的态度。这就和协商民主所倡导的平等自由的进行参与、讨论、沟通进而达成共识是一致的。另外,中产阶层能够引领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当前出现的各种非政府组织很多都是以中产阶层为主,而这些非政府组织也为协商民主在不同利益群体间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警惕“中等收入陷阱”对协商民主的作用

关于中产阶层的定义,在我国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在《当前中国中产阶层政治态度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将中产阶层分为老中产阶层(个体户)和新中产阶层(体制内的职工内源型和市场化中间阶层,包括传统的知识分子、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这些人员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对于政府政策等政治行为具有较高的热情和参与的意愿。通过实证调查发现,中产阶层对于协商民主的态度也分为不同的类型,是多样化的。协商民主这是满足多元化的中产阶层参与政治的需要。

然而要警惕中产阶层存在的真实性,毕竟社会分化的严重加剧可能会带来一些看不到的阶层存在,特别是“中层收入陷阱”的出现。“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发生在拉美地区等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偏下的国家,其衡量指标主要是GDP。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GDP增幅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其中最主要依赖的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劳动力资源成本上升,这时候会出现国家经济发展处于徘徊阶段,发展速度缓慢有时甚至后退。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很大、腐败问题严重、城市人口过多、环境恶化等。实践层面上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中等收入陷进”,理论层面上可以用“刘易斯拐点”来解释。“刘易斯拐点”简单解释为人口红利不在,我们已经告别人多力量大的时代,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人力资源成本上升,人力资本已经不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刘易斯拐点”。

上述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描述实质上是因为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正在经历改革,虽然经济增长持续增长但是增长的速度明显放缓,加上中央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日益坚定,原有的既得利益阶层会受到猛烈的冲击。这样一来,部分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热情也会受到部分冲击。尤其是目前中央反腐的力度加大,不可避免地会损害部分中产阶层的利益所得,而这些中产阶层又会通过政治参与来尽力保证自身利益。协商民主在此过程中可能就会沦为中产阶层讨价还价的理由和借口,协商过程甚至不会产生任何结果。除此之外,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平均主义,但是至今为止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社会上的收入差距在不断地拉大,中产阶层也不再是之前传统的人员组成,其内部的利益也在加剧,这都对协商民主的理性进行提出了挑战。随着全社会民众的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经济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中产阶层本来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地位也因此受到挑战。各个阶层的政治参与热情日益高涨,都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寻找平等的政治参与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虽然协商民主确实为各个阶层提供了政治参与的良好渠道,但是这并不是能够满足所有利益群体的完美途径。另外,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导致目前社会上越来越呈现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未来的社会人口比重中,独生子女的中产阶层会逐渐增多,使得未来的中产阶层面临着较大的生活负担和社会压力。加之目前市场经济并没有达到合理的平衡点,房价虚高、薪资差距大、行业垄断、物价高涨等都是不利于新生代中产阶层健康发展,对其提出了挑战。协商民主能否在接下来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中产阶层的信任和支持也是有待证实的。

总的来说,我国的中产阶层还处于发展壮大的阶段,协商民主也刚刚兴起,二者之间所具有的契合性也说明了我国的协商民主建设需要中产阶层积极地政治参与。但在面对“中产阶层能够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民主政治良性发展”这一西方国家过去成功的发展经验时,仍然需要谨慎预防“中产阶层陷阱”的风险。尽管在经济发展的宏观领域,出现了促成中产阶层的适宜时期,但是中国当前的总体状况仍不容盲目乐观,中国的现代中产阶层是否能够顺利培育和健康成长,有些固有的特殊问题尚需认真研究和妥善对待。

参考文献:

[1]朱妍.中产阶层对于自身政治参与有效性的评价——比较中国和越南中产阶层的效能感[J].青年研究,2010(4).

[2]王浩斌.中产阶层意识形态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解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11).

[3]陈家刚.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J].学习时报,2004(1).

[4]李琳.中产阶层与协商民主[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5).

[5]齐杏发.当前中国中产阶层政治态度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2010(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