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王梅 宋畅
摘 要: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主权与人权的关系不断成为国际社会争议不止的问题,民主法治思想传播、全球人权意识和世界人权思想制度交融产生的全球人权文化在有机结合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今天人权日趋全球化的局面。关于主权与人权的关系如何平衡,成为学界和国际社会日益重视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克里米亚独立事件从理论上和实践中站在国际法治的立场进行梳理。
关键词:人权;主权;国际法治;克里米亚独立
中图分类号:D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4-0029-02
二战以后,随着联合国的成立、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人权大规模地进入国际法领域,人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便备受关注。人权在过去以及将来的很长时期仍然是某些西方国家推行自己的价值尺度、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干涉别国内政而挥舞的大棒。
一、克里米亚独立涉及的主权与人权
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而存在的国家,乌克兰仅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就一个民族国家而言,形成国家体制、选择国家发展方向的首要前提是要形成民族认同。然而,乌克兰东西两个地区的差异和不同的种族对民族认同始终没有达成一致。
俄罗斯要求重新审理克里米亚的归属是推动克里米亚举行全名公投谋求独立的最重要外因。克里米亚原系俄罗斯的行政州,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受俄国的控制,前苏联解体之后,作为前苏联第一大继承国的俄罗斯数次向乌克兰提出对克里米亚的主权要求,要求重新审理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旨在对克里米亚半岛行使主权。
乌克兰严重的经济危机奠定了克里米亚独立出去的社会基础,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乌克兰政府在改革政策上的失误加剧了乌克兰经济形势的严峻程度。历史持久的上层权力斗争为亲俄分子在克里米亚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克里米亚独立脱乌入俄可以说是乌克兰深刻的国内政治矛盾在俄罗斯与西方博弈因素的推动下促成的。在主权与人权的关系上,克里米亚举行全名公投最终脱乌入俄应该说是人权占据了上风,乌克兰的主权在俄罗斯和欧美大国的操纵和干预中一点点地失去话语权。
二、主权与人权探析
主权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的法理基础。是指一个国家在其所属领土范围内独立的处理对内对外事务最高的权力。在国内具体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在国家之外,主权者可以平等地、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其他国家或实体不得干涉该国在其领域内的自主活动。主权是一个国家的固有属性。可以将其简单称之为“对内最高,对外独立。”所谓人权,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每个人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简单的说,即是追求民生幸福。
二战之前,人权事务在一国国内基本上和主权能达到基本平衡;二战以后,很多人通过对二战的反思认为二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希特勒等法西斯对人权的任意践踏。自此以后,人权超越国家的范围进入国际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呼声越来越高。这种观点与主权的不可侵犯性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因为不同制度下的国家对人权的理解不同决定了面对人权问题时所采取的态度就会不同。有的国家认为人权乃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一部分,任何人都不能以此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显然,持此种观点的国家是把人权视为主权的一部分。国际法体系本身是各国反复斗争和相互妥协的产物,以实践的视角视之,国际法体系中的主权与人权,上述观点背后都有一定的政治力量的推动且相应地体现在国际事务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克里米亚独立事件。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我们知道事物都有历史性,人权的发展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受到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无论是主权高于人权的观点还是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都是一定时期基于不同的环境产生的观点,任何社会现象我们都应该把它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条件下。如果将任何其中一方的观点加以绝对化则会以偏概全进而产生问题,激化各自所代表的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而且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任何一种观点的出现都有其演进的历史背景。如果我们不仅仅局限于这两种观点本身,而是跳脱出这两种观点所持有的立场,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无论是坚持主权高于人权还是人权高于主权,本身就是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的投射。
三、主权与人权关系的不同模式
(一)现实主义模式
此种理论模式的核心在于:坚持主权高于人权。每个国家都假设他国是与本国争夺利益和资源的主体,国家之间互相争斗。将国际社会视为无政府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提防、相互竞争的,偶尔的合作也是为了共同的利益。由此观之,坚持主权高于人权是现实主义模式下的产物。人权问题被国家视为在国家间的关系中需要争取的权力之一。主权者会尽力将国内人权紧紧抓在自己手中,在一国内按照自身意愿和该国实际情况去保护人权。这种模式把主权认为是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任何以人权为理由对他国事务进行的干预都会被视为对本国内政的侵蚀,进而造成对国家利益的损害。
(二)理想主义模式
此种理论模式的核心在于:坚持人权高于主权。设想一种应然的状态,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它设想用舆论和道德去引导和约束各国,使世界各国融入国际体制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国际秩序。由此观之,坚持人权高于主权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体现。
两种模式都有其可取之处也有缺陷。现实主义看到了国际政治中的一些真实情况,即有些国家以人权为幌子进而对他国进行政治思想渗透、经济控制。但是它的缺陷也很明显,它忽视了国家之间越来越相互依赖的事实,国际合作中很多双赢的局面被此种模式排斥在外。现实主义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追求自身稳定和安全的表现,但后果会强化国家间的对立,不利于国际秩序的完善和发展。
理想主义的初衷是期待国际社会能朝着宪政化方向发展,以基本人权为核心构建一个美好世界。但是它脱离了现实,没有任何力量约束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根本不会遵从所谓的舆论、道德。由此观之,理想主义的设想与当前国际社会大国强权政治的现实无法对接。观点既解释不了一些国家内出现了人权问题而国际社会处理不了的情况,也不能说明为何有些大国以人权为借口无理干涉他国事务,或者以人权问题作为采取军事行动、政治孤立和经济制裁的工具。不仅人权水平没有得到提高,而且还使国际社会秩序遭到冲击、国际法治遭到破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围绕在人们周围。导致国际社会对某些国家的种族迫害和种族隔离等行为不能进行批判、制裁,不能采取任何有力措施,只能袖手旁观,很明显,这对于国际社会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它忽视了人权的产生其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也是源于其本身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样会导致对一国内政的不当干涉,最终会加剧国与国之间的矛盾。
四、人权和主权理想和现实的探讨
人权被不同的时代和地区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制度是其中的核心。因为制度反映思想和理论,落实着人的权利的同时塑造着人们的人权意识。
现实的人权始终是社会的可供资源与人的基本需求之间的契合。人权在主体、内容、保护方法和实现水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有多样的保护尺度。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社会里,人们向往的幸福生活一般都难于实现,国家几乎不太可能保障到每一个人的政治权利、公民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笔者认为,人权是人类社会内部的思想发展与制度构建相互促进的产物,人的尊严、价值是在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是人类基因中的固有之物。人权不是普遍的,而是特殊的。在享有权利的基础上,人与人条件和禀赋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人之间必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平等。人权是随着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而波动的。人权维护机制的增强依赖于社会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权利与救济是相伴而生的,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使得权利更加的明确和坚实,只有确定的制度才能清楚地表达人权的内涵,国际社会中的人权也是这样。
五、基于全球化的视角探析主权与人权的关系
以国际法为核心和基础的国际法治框架为我们理解人权、主权二者的关系提供了较为清楚的解释。总体上二者的关系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层次。静态体现为主权与人权二者在客观、主体上的表现,二者是彼此并列而又交叉的。动态关系体现为两者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和作用。静态关系是动态关系的前提。
人权与主权在总体上是并列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紧密连结的,主权是人权发展逻辑中的主要回应者,在人权发展的逻辑中自然而然地会涉及主权。国家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划分单位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并伴随着人类的存续和发展必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主权者是国家的权威,人权的实现以主权者的赋予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所以,人权的实施得到主权者的赞许和认同必将使得人权和主权的关系变得相对和谐。
人权与主权在国内法上是相互依存的。在主权者之间交往不多、彼此主权的行使互相影响不大时,人权与主权的关系并不复杂。因为一个国家拥有独立主权在没有外国干预的情况下,一国主权的行使直接而终局地解决了人权的问题,且人权问题不会轻易地上升到主权的问题上,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会变得那么紧张化和尖锐化。此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人权与主权的关系复杂化,国际社会的理性化使主权者成为人权的要求者,地球环境的恶化改变了主权者之间的关系。人权与主权是相互促进的,人权必须得到有组织社会内的其他人和相关机构的认可和尊重。我们都知道,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最佳、最全面的表现者是主权者,主权是承认和尊重人权的最佳权威,人权由主权者管辖并加以实现。独立的国家往往会采取有力措施来保障人权的实现,而无主权的土地上人权更容易受到侵犯。与此相对应的是,如果能够充分实现人权,主权运作的阻力将大大减小,实施起来将更加顺畅。一个尊重人权的国家主权将更为稳固,充分尊重人权、努力实现人权的主权者也会在国际社会中受到广泛的尊重,在国际事务中也更容易顺利地实现其主权。
参考文献:
[1]何志鹏.国际法视野中的人权与主权[J].武大国际法评论,2009(1).
[2]张爱宁.国际人权法专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91-92.
[3]柳丰华.乌克兰危机:内因、大国博弈因素与前景[J].俄罗斯学刊,2014(3).
[4]李金瑾.浅谈主权与人权的关系[J].法治经纬,2012(7).
[5]林宏宇.理想与现实的交互: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权与主权[J].国际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1).
[6]赵俊杰.克里米亚公投:动了谁的奶酪?[N].东莞日报,2014-
03-17.
[7]丁新.克里米亚:俄罗斯失而复得的战略支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4-16.
[8]阮建平.全球化进程中的主权与人权[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3(1).
[9]刘振洪.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权与人权问题[J].阴山学刊,1999(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