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孟繁勇
摘 要:明末清初,我国黑龙江流域遭受沙俄入侵达四十年之久。清圣祖玄烨总结了抗俄战争长期未能取得完胜的原因,提出了“永戍黑龙江”战略,在黑龙江地区设立了黑龙江将军辖区,不仅取得了抗俄战争的最终胜利,而且对边疆地区实行了有效的管辖,实现了东北地区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圣祖;永戍黑龙江;抗俄战略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4-0082-02
明末清初,我国黑龙江流域遭受了沙俄哥萨克的侵略。在四十年的时间里,这一外患一直未能根除,直至清圣祖提出了“永戍黑龙江”战略,在黑龙江地区建城永戍,设立黑龙江将军辖区,才从根本上遏制了沙俄侵略的势头,并最终取得了抗俄战争的彻底胜利,实现了东北地区的长治久安。
一、沙俄入侵与中国军民的反击
明末清初之际,我国东北地区开始遭受沙俄的侵略。沙皇俄国原本是一个欧洲国家,同我国远隔万里,并不接壤。沙皇俄国自1547年建国之后,它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向外疯狂扩张的历史。经过几十年的扩张,沙俄逐渐吞并了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并顺势将魔掌伸向了我国黑龙江流域。在清崇德八年(1643),即清军入关的前一年,以波雅科夫为首的沙俄哥萨克匪帮便开始侵扰我国黑龙江地区。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后,东北地区极度空虚,遂给沙俄侵略者以可乘之机。沙俄侵略者虽然人数不多,但造成的危害却极其巨大。他们沿途烧杀抢掠,甚至在缺粮的时候,像野兽一样吃人肉,当地各族人民将沙俄侵略者称为“吃人的生番”。沙俄哥萨克的到来给黑龙江流域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黑龙江地区陷入了腥风血雨之中。
面对肆虐的沙俄侵略者,黑龙江流域各族人民纷纷拿起武器,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虽然给侵略者以一定的打击,但由于武器落后,以及缺乏配合和统一指挥,仍难逃失败的厄运。他们无力抵御沙俄的入侵,并视清朝为他们天然的保护者,遂自然而然地向清朝政府求援。清政府虽然也曾多次出兵征讨沙俄匪帮,并取得了一些局部的胜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沙俄侵略的势头,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清入关后,一直忙于解决国内事务,无暇更多地顾及东北地区边防。因此,对沙俄侵略者只能做有限的反击,无法倾注全力。二是清军的战略战术也存在重大失误。清军沿用了以往历代在边疆地区用兵的传统战略,即“长途奔趋,裹粮而行”,往往是劳师远征式的反击,旋又撤回。这样的打法,即使打胜了,也无法巩固胜利成果。例如在顺治朝,清军曾多次出征,重创了沙俄斯捷潘诺夫匪帮,但由于没有在边境上派兵留守,导致俄军又卷土重来。有时,清军千里迢迢地去攻打俄军的堡垒,因粮饷不继或是攻坚不克,更是劳师糜饷,无功而返。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顺治十二年(1655),都统明安达礼率军从京师出发,长途跋涉几千里,进攻黑龙江沿岸俄军盘踞的呼玛城堡,围攻俄军达十余天。清军虽然给俄军以沉重打击,但明安达礼因担心粮饷不继,没有坚持到最后胜利,便率军撤离。这一战例突出地表明了清军劳师远征的传统战略战术,确实是事倍功半,不足以对付残暴狡诈的沙俄侵略者。
因此,从清崇德八年(1643)沙俄入侵时始,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黑龙江将军辖区设立时为止的四十年间,尽管中国军民持续不断地对沙俄侵略者进行反击,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沙俄侵扰的外患。
二、“永戍黑龙江”战略的实施
清圣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即位之后,对东北地区的边防极为重视,并且对黑龙江地区的历史地理也有一定的研究,曾言:“朕十三岁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细访其土地形胜、道路远近及人物性情。”①他在东巡的时候,还曾亲自到松花江地区进行巡视,指示东北地方官员加强边防,对沙俄提高警惕。但由于圣祖亲政之后,一直忙于处理国内问题,历经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圣祖才得以把战略重点转向东北,决心彻底根除沙俄的侵扰之患。当时,清廷在东北地区分设盛京、宁古塔两将军辖区。宁古塔是清初东北地区最北部的驻防城,早在顺治十年(1653),清廷即在宁古塔设立昂邦章京,以抗击沙俄的入侵。但宁古塔距离黑龙江流域过于遥远,在当时交通和通信条件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不利于指挥对沙俄的反击战和加强黑龙江地区的防务。宁古塔以北的黑龙江流域,基本上处于国防真空的状态。在黑龙江地区,清军虽然取得了一些反击战的胜利,但由于没有留兵驻守,致使沙俄侵略者总是卷土重来,这也是四十年来黑龙江地区边患不止的重要原因。
当驱逐沙俄列入清廷中央的重要议事日程之后,一些人却表现出了畏难厌战的倾向。例如,著名的理学名臣李光地竟提出“虽有强邻敌国侵略,也当修文偃武”①的谬论,许多大臣也认为黑龙江地区“地势最远,输饷最难”,有畏难怕苦情绪。而一些将领,则简单地认为“攻取罗刹甚易,发兵三千足矣”,②这实际上还是照搬过去的打法,认为只需派兵远征,将侵略者赶走之后,再班师撤军,这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圣祖虽然年轻,却表现出了过人的胆略和战略眼光,他针对沙俄侵略军不断建立堡垒、步步为营、不断向前推进以及“我进则彼退,我退则彼进”的侵略战术,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永戍黑龙江”的战略方针,决定在黑龙江“建城永戍”,这一战略成为取得抗俄战争胜利的关键。因为战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正确的战略一经确定,取得最后的胜利往往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要实现“永戍黑龙江“的目标,不只是简单地在黑龙江驻军的问题,而是一个牵涉甚广、十分浩大的系统工程。因为要驻军,就要建城,还要设置管理机构,并且还要解决粮食供应问题。为此,圣祖进行了精心筹划。康熙二十一年(1682),圣祖下令调兵一千五百人,分别在黑龙江、呼马尔两地建立木城,作为军事基地,从而拉开了“永戍黑龙江”的序幕。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廷正式设置了黑龙江将军辖区,任命萨布素为首任黑龙江将军,这就从行政区划和制度建设上为“永戍黑龙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人烟稀少、天气寒冷的黑龙江地区,粮食的供应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圣祖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从后方运输,二是组织当地军民进行屯田。仅就粮食的运输而言,就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当时只有盛京地区的粮仓存有大量的粮食。将盛京的粮食运到黑龙江前线,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走水路是最便利的途径。当时清政府利用了辽河、松花江、黑龙江水系,建立了一条水路运输线,向黑龙江地区运输粮食及各种物资,这条线路长达四、五千里,这在当时也是一个创举。除了由后方运送粮食之外,清廷还组织当地驻军进行屯田,以期达到自给自足。
在“永戍黑龙江”战略的指导下,黑龙江地区构建了完整的国防体系,抗俄战争的被动局面迅速得到扭转,清军最终取得了两次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
但“永戍黑龙江“战略在执行过程中,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由于黑龙江地区地处边远,气候寒冷,供给不便,前方将领和一些官兵因这里条件艰苦,对在此“永戍”有畏难情绪,对“永戍”战略执行得不够坚决。黑龙江将军萨布素虽然在抗俄战争中屡立战功,但对在黑龙江“建城永戍”也有过动摇。例如其属下官兵中曾出现“故毁农器,尽毙耕牛”的行为,“其意在多方迟延,冀撤离黑龙江耳”。③萨布素对此并没有坚决制止和给予必要的惩戒,表明他自己也并不想在黑龙江这一苦寒之地长期驻防,圣祖为此对萨布素进行了严厉的斥责。
在第一次雅克萨反击战前,圣祖曾指示在收复雅克萨后,“即驻扎于黑龙江,设斥堠于雅克萨,令疆圉贴然”,并指出:“若不如此周详区画,今纵克取雅克萨城,我进则彼退,我退则彼进,用兵不已,边民不安”。④但后来的事实却不幸被圣祖所言中,第一次雅克萨战争胜利结束后,前方将领并没有遵从圣祖的谕旨,在雅克萨设斥堠留守,而是匆匆地从雅克萨撤军,没有留下一兵一卒,甚至连雅克萨附近的庄稼也没有收割,这就给沙俄侵略者卷土重来造成了可乘之机。俄军两个月后即重占雅克萨,修建了更为坚固的城堡,清军不得不组织第二次反击战,而第二次雅克萨反击战的难度及代价要远远大于第一次雅克萨反击战。
在第二次雅克萨反击战胜利结束之后,前方一些将领还是千方百计地想撤离黑龙江,他们企图将“军储罄尽”,从而使清廷“将彼等撤回”。圣祖下了一道谕旨阐述了在黑龙江“永戍”的重要性:“彼等诚能以身家性命,力保鄂罗斯断不来犯,朕自撤之回也。我之官兵撤回,鄂罗斯大众难以齐来,…,然或一二人,或十余人,陆续聚集于黑龙江、松花江之间,构造木城,盘踞其地,则我取之维艰,是鄂罗斯为主兵,而我反为客兵也。今我惟多贮粮食,永戍官兵,则我兵得逸,而鄂罗斯兵为劳矣。如此,则鄂罗斯轻兵来犯,断所不能,欲大队侵入,则彼粮食何能挽运耶。”圣祖指出:“若黑龙江我兵不行永戍,自松花江、黑龙江以外所居民人,皆非吾有矣。”⑤在圣祖的坚持下,“永戍黑龙江”战略最终得以贯彻落实。
三、“永戍黑龙江”战略的重大意义
在“永戍黑龙江”战略的指导下,清廷设立了黑龙江将军辖区,并取得了两次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进而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遏制了沙俄的侵略势头,维护了东北边疆的安全与稳定。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实行“永戍黑龙江”的战略,沙俄入侵的外患将很难根除,黑龙江地区也必将为沙俄所侵占,不复为中国所有。
“永戍黑龙江”不仅是一个军事上抗击沙俄侵略的战略方针,同时也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圣祖“永戍黑龙江”的决策,极大地加强了黑龙江地区的防务,而且清廷设立的黑龙江将军辖区,不仅是军事防区,同时也是与内地行省平级的省级行政区划,具有“军政合一”的特点,从而使黑龙江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得以确立。对东北地区而言,也使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划最终得以完善,确立了东北地区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分治的格局,也为今日东北三省行政区划的划分奠定了基础,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从东北地区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来看,大多数朝代在东北地区的直辖区域往往只局限在辽东一隅。元代虽然在东北地区设置过辽阳行省,但其范围过于辽阔,管理较为松散,其严密和有效程度难与清代东北的将军辖区体制相比。明代在东北设置了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但只在辽东地区实现了直辖统治,而奴儿干都司对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的还是羁縻统治,管理也极其松散。清代在黑龙江流域设置的黑龙江将军辖区,使黑龙江地区处于清廷的直接管辖之下,对保卫和开发建设黑龙江地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是东北地区几千年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永戍黑龙江”战略的核心思想就是在边疆地区实现“永戍”,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问题,这一战略思想也给后世的清朝统治者处理边疆问题,巩固边疆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借鉴,并为后世所继承和发扬。雍正九年(1731),为防范准噶尔部和沙俄侵扰,清廷在喀尔喀蒙古地区设立了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从而在漠北蒙古地区实现了“永戍”。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数年之后,清廷在新疆这一叛乱频发之地设置了伊犁将军辖区,在新疆也实现了“永戍”。乾隆五十八年(1793),清廷又在西藏这一多事之地加强了驻藏大臣的权力,并设置正规军队驻守西藏,在西藏又实现了“永戍”。至此,清廷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都实现了“军政合一”的永戍,这标志着清代对边疆地区实现了较历代都较为有效的直接管辖,标志着清代国家“大一统”的程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高度,为奠定今日中国的版图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其意义是无论给予怎样高的评价都不为过的。
清代以前绝大多数朝代的统治者往往满足于以长城为界,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局限于进行羁縻统治,而这种统治方式是极不稳固的。在清初西方列强开始侵犯中国领土的危险形势下,这种统治方式势必会造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为西方列强所侵占,不复为中国所有。但圣祖突破了历代以长城为界的局限,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视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前,圣祖就曾指示前去参加谈判的使臣:“其黑龙江之地,最为扼要……环江左右,均系我属鄂伦春、奇勒尔、毕喇尔等人民及赫哲、飞牙喀所居之地,若不尽取之,边民终不获安。朕以为尼布潮、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俄罗斯。”①圣祖还把边疆少数民族视为一道新的、更坚固的防御外敌入侵的“长城”。他曾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②圣祖继承和发扬了历代“大一统”的思想,视长城内外为一体,并且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中央直接管辖之下,使边疆与内地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永戍黑龙江”战略就是圣祖“大一统”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它不仅在当时解决了困扰清朝数十年的东北边患问题,而且也为清朝解决其他边疆地区的边患问题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借鉴,对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应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