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时间:2024-07-28

崔玉亮

摘 要:对公平概念的内涵做了界定;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公平观的基本内容;纵观其发展轨迹,可将其演进规律概括为: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保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物质保障;通过强化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公平观;历史嬗变;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045-0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系统梳理这些成果并从中获得启示,对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平概念界定

公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引起了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更是当前中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学者对公平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党的十六大之前,第二个阶段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第一阶段主要是研究分配公平问题;第二阶段对公平展开了多角度多领域的综合研究。国内学者对公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公平的含义;公平的原则;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及其相关概念辨析;公平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主要公平问题,造成社会不公的原因,表现和对策;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的公平观。

西方学者对公平理论的研究源远流长,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功利主义公平观,到现当代的自由主义公平观。虽然西方学者对公平理论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但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是没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解释公平问题,这直接导致他们的结论是不科学的。

给古老的公平下一个定义是非常困难的。既考虑到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又联系到当下我国社会的现实,本文认为,公平是一个关系范畴,是在特定的制度及其价值评价标准基础上的人们之间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的反映。从公平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公平是对人们之间合理的利益关系的反映;第二,公平是一种主观感受;第三,公平是一种制度安排;第四,公平是一种价值取向;第五,公平的内涵是动态发展的,不是永恒不变的,公平总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制度下的。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一)邓小平的公平观

1.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最重要手段

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邓小平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1]12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早在1956年党的八大政治报告决议中就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但是,后来由于对我国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判断,很长一段时间把“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当作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不小的灾难。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2]137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前,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完全搞清楚,导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了不少弯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373

2.坚持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改革开放之前,虽然我们在理论上认识到社会主义应该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实际上我们追求的是近乎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这种分配方式,由于不承认人们在能力、贡献、需求、家庭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导致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不高,社会生产缺少效率,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缓慢。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要求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迄今为止最公平的分配原则。邓小平指出:“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根据这个原则,评定职工工资级别时,主要是看他的劳动好坏、技术高低、贡献大小。”[1]101按劳分配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公平的最高体现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同时富裕,而是通过先富带后富逐步来实现的。邓小平指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2]166坚持共同富裕,必须反对两极分化。邓小平多次强调要防止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2]171-172

(二)江泽民的公平观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公平社会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我国公平社会建设的新的指导理论。“三个代表”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536。江泽民明确提出生产力是衡量社会公平的标准。江泽民指出:“衡量社会公平的标准必须看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3]48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公平的最重要体现。江泽民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3]279我们党制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

江泽民非常重视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社会公平。在经济制度上,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公平的根本保障,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当前必须坚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政治制度上,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基本方略,保障社会公平的实现。江泽民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4]28。在社会制度上,江泽民指出,要建立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胡锦涛的公平观

1.高度重视制度在保障社会公平中的作用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5]16在这个决议中,明确提出要从六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5]19。

2.构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深化对公平内涵的认识

2005年,胡锦涛指出:“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6]21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重申“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7]14。在这“四个公平”中,权利公平是核心,机会公平是前提,规则公平是必要保障,分配公平是归宿。这“四个公平”科学揭示了公平的起点、前提、保障和归宿等基本问题,这是我们党关于公平的最新理论成果。

(四)***的公平观

1.制度建设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

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是造成社会不公的重要原因。对此,***指出:“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8]对制度不健全造成的社会不公要抓紧时间解决。我们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教育公平发展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治理体制等。我们还要维护司法公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动力源泉

***指出:“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8]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战略部署。《决定》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中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

***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着力点,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9]8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四风”问题;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同时,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此外,我们党出重拳反腐,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有效遏制了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历史嬗变的基本经验

(一)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保证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己任。我们党领导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而且通过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是可能的,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还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注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公平梦,必须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物质保障

社会公平的实现,依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7]16。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努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社会公平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三)通过强化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

当前中国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是制度的缺失是造成社会不公的重要原因。我们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各项权益。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特征。我们要通过不断完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保证人民的合法权益。党和政府要高度关注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如贫富差距扩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这些不公平现象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大局,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正。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六次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现代企业,2014(1).

[9]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