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摘 要:“慕课”正以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全新教学形式改革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尝试和新突破,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渠道和新途径。“慕课”教学技术的创新,落实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使教与学的关系重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扮演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慕课”;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222-02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制定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慕课”的出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革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操作性,“慕课”可以与思政课完美结合实现教育的目标和功能。
一、“慕课”发展现状
互联网技术已经以一种强大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是英文MOOCs(“MassivelyOpenOnlineCourses”,简称“MOOCs”)的中文翻译。它是互联网与教育相融合的产物。慕课充分利用了人类需要分享的需求的优势,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人们多样性的互动机会。通过多样性在线互动,将会创造出大量的教育知识。在慕课氛围下,学生们学习方式各异、风格有别,多样性的交流会允许他们选择最适合需求的模式,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将被重新界定。目前“慕课”正以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全新教学形式改革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尝试和新突破,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渠道和新途径。
“慕课”的在线、开放式、大规模的特点,为知识传播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提供了引擎。在“慕课”的平台上,对于学习者的要求更为严苛,线下的自主学习成为传统教室的替代模式。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课程设计者会提供相关视频、演示文稿,学习者只有在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自测的前提下才能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取得相应学分。学习者有关学习的点滴将被系统记录,并且会与同类学习者作比较,以期使每位学习者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客观评价与准确定位。
“慕课”及相关技术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和群众中实现有效传播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平台。“慕课”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学习、消化和吸收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情况,进而优化设计相关程序。学生可以通过慕课与他人合作,或向专家、或向同学学习。在此过程中“倾听与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分析思考、团队建设技能、创新能力、领导技能、自我意识、处理问题的能力”等诸多有益品质将获得很大程度的提升[1]。
在线课堂比实体课堂更需要鼓励学生参与、合作、自主(Crotty,2012)。而且,在线课堂要求更注重细节。有必要不断地在线检查帖子和反馈、电子邮件、在线研究等等。虽然思政课的设计在本质上要求真正地参与,学生自定进度,但要求学生在继续进行学习之前注意掌握目标和概念。教师设定目标,让学生在继续学习下一个领域之前实现它。这是一个搭脚手架的过程,需要扎实的基础。挫折是肯定会有的,但是恒心和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学生要积极主动,通过频繁的测验、在线讨论、互动活动、阅读及作业参与到内容中。学生通过同侪的帮助、教师的指导,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并掌握新的技能。思政课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自我导向性学习,又依赖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能够以自己的速度处理信息,这使他们获得更深入的理解。此外,学生能够与其他学生合作,便于分享观点,并且从不同的同侪那里获得新的见解。
二、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资金支持和先进的科学技术,遏制中国的新冷战思维已经十分明确,正不遗余力地在文化教育领域对中国进行渗透和侵蚀,对中国原有的意识形态进行解构,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社会“整体升级”,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们正处在各种力量和利益的博弈期。思想的背后是利益,而利益诉求通常是用思想来表达的,多种力量和利益博弈的必然逻辑,就是“思想多元”。在大学校园,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几乎是每个大学生的必备装备,微博、QQ、微信等“微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如何发挥正能量,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积极参与教育领域的技术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中确立主导,这些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的挑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的要求。
技术的进步促进教育的革命,并且在现实中改变着教育的方式。新的形势下,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自身也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部分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认为把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思政课显示度不强,政策条件保障尚未落实到位,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在教育教学、科研立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实践等方面不能做到同等对待,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以国家统编教材和教学大纲为轴心科学的教材体系与鲜活的教学专题还未完整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體系尚未完全形成;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需求,整体素质如教学能力、理论素养、研究能力等方面亟待提升,在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少数教师不能够准确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不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不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改革创新的手段不多,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诸如庄重正式的形象塑造与生活休闲的形象需求之间的矛盾、统一单向的理论灌输与多元对话的表达需求与的矛盾、刻板严肃的理论与轻松活泼的内容需求之间的矛盾等挑战,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瓶颈亟待突破;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的力度不够,从宏观视域观察,高职院校、家庭、企业、社会没有实现协调配合;微观领域,高职院校的内部,思政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管理、工勤人员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仍需巩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上好思政课是每位思政课教师必须履行的一项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我们必须深入貫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以执着的信念、坚定的信心,攻坚克难,勇于创新。
三、基于“慕课”平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和路径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流模式,思政课教学亦不例外。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有所转变,那种单纯灌输教科书内容的教学方法为广大老师所摒弃。“慕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新的更为广阔的平台,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课堂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方式,又能保证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在“慕课”微环境下,为了更好地学习,学习者需要有学习心向,积极地参与到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并将所学知识加工成为能用语言表达的、能为自己吸纳的形式。在传统课堂,通常情况下,教师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慕课”更适合那些高度积极自觉的学习者。正如中国教育学专家赵中建所说:“慕课的成功是许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它激起了学生自己要学习的欲望,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时使用的工具及方法与以往完全不同。”[2]在学习的了解阶段,“慕课”可以通过游戏式的措施引起学生的注意,随着慕课持续不断地转变对信息和课程的可访问性,为学习者提供选择性的知识,激发学生完成课程并熟练掌握,将学习的注意力指向与他的学习目标有关的各种刺激。
教学在获得阶段的任务是支持学生对信息进行必要的编码和储存,即把了解到的信息转入短时记忆系统。“微课程”是“慕课”的核心概念,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师生可以采用质量高、容量大、时间短等特点的云课堂、微视频的方式,将书本上的概念和理论形象化为音视频,而这些音视频既可以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加深印象或总结而采用的材料,也可以作为学生在课前学习的素材。这充分显示了“慕课”的强大优势不仅仅只是表现在在线课程的共享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技术的创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扮演发生了变化,使得教与学的关系重构,落实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这些变化得益于“慕课”的三项技术优势:“实时解答”“微课程”和“小测验”。“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使用方便的技术特点。如,“慕课”的每个“微课程”教学视频大约保持在10分钟左右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这恰好是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阶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如,“微课程”教学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掌控学习过程[3]。
最后,通过反馈,学生所关心的是他的作业达到或接近他的预期标准的程度。“慕课”采用的是同侪评分或众包评分。学习者的书面主观作业将由其他不特定的学习相同课程的学习者“评分”,然后给出平均成绩。学生将会从审阅他们同龄人的作业并领会他们是如何写作和思考的过程中受益,这种给予学生参与评审过程的机会不仅为教师节省了时间,而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使得能够得到完成预期证实的反馈信息,对强化学习过程将有很大的影响。
四、结语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倡导各高职院校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探索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4]。将翻转课堂的理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慕课”给了学习者和教师更好的交流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要经过小组讨论和共同探究等环节,促进学生们思想激荡、观点交锋[5]。“慕课”对于深化思政课课堂教学规律的认识、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和熟悉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美]乔纳·唐纳森,等.大规模开放:慕课怎样改变了世界[M].陈绍继,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5.
[2]徐倩.慕课能否撼动课堂[J].上海教育,2013(2).
[3]徐倩.慕课: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专访华东师大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陈玉琨[J].上海教育,2013(28).
[4]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Z].2015-07-30.
[5]刘震,曹泽熙.“慕课”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和机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