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艺术审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时间:2024-07-28

李恒爽 刘畅

摘 要:艺术审美作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具有其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以两者在现实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为突破口,总结已有工作,探本求源,把握两者具有的相同特征与内涵,以此深化发展基于艺术审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避免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械性,让带有阶级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更加温和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中。

关键词:艺术审美;思想政治;资源;课程;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243-02

引言

早在古代,孔子就提出了“美在其中”,把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荀子“乐”教化美育的思想,也指出“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其化人也速”的审美价值。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康德认为:“人的审美判断同时具有认识和道德双重属性”,一个人的美就是其道德的象征。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也曾说:“恰是利用美的媒介,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据此人们也需要通过美学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政治问题。”人的内在平衡通过外在的平衡来达成,而这种人的内在自然的美是通过外在来表现,指导人们选择良性的道德、行为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这表明基于艺术审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拥有现实的理论支撑和政策支持。

艺术审美在提升大学生文化认知、陶冶情感、引导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艺术审美是通过审美教育使得大学生在思想、心理、精神等方面得到整体提升,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行为习惯,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相吻合的。在我们针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立足于使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心理品质以及正确处理与人之间的交往。而要形成这种好的人文品质,不但需要依靠教育者所具有的较高素质水平,更需要大学生自身具备较高的修养水平。而艺术审美教育恰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双向地提升两者自身的品质与修养,不但可以实现对大学生的隐性的艺术陶冶与熏染,达到完善其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而且可以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激发、相互进步,让素质和修养在二者之间的“教学相长”中得到提升。从根本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而不仅仅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浮于表面。

艺术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即便有着不同的理论系统和方式方法,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上也是有着各自的特征与规律。然而,在教育学生目标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教育学生手段上可以彼此参照,在教育学生机制上可以彼此补充。艺术审美教育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面,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体现,是大学生精神格局的建立与社会化水平的反映。即是通过艺术审美来使得高校青年学生成为具备厚实人文修养与品格的全人,促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完备的人文修养和优秀的品德,实现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基于艺术审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

目前,利用艺术审美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更好地完成了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在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同时,还可以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但在现实发展中,还是存在些许不足之处。

首先,不少院校在利用艺术审美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比如,艺术审美教育覆盖面偏窄、艺术审美教育方法使用较为单调,审美活动的举办缺乏规划,随意性现象突出,也就失去连续性;还有就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审美环境的建设没有深化,使审美教育工作流于形式等,艺术审美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的相互融合难以实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机械化,特别是其工作乐趣性、活泼性和创新性不足,不能与艺术审美教育实现深度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艺术审美形式的渗透,艺术审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引导,是导致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高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很多高校在基于艺术审美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足。长期以来,艺术审美属于德育、艺术审美等于艺术教育的错误观念一直存在,这就造成一些学校的教师自身文化素质意识淡薄、基础教育中的艺术审美教育薄弱、教育形式落后等现象的出现,它们没有把艺术审美教育当作大事来抓,缺乏主动开展艺术审美教育的自觉性。有着“重理論、轻实践,重娱乐、轻教育”的现象。

二、基于艺术审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1.完善艺术审美教育师资队伍

不管选择何种教育内容,还是选择何种教育方法,最终能够实现何种教育效果,是由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修养所决定的。因此借助艺术审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的个人素质修养的提升,而后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才会主动把握艺术审美内在特征,针对性地对青年学生实施有意义的艺术审美教育。此外,为了高效实施艺术审美教育,除了拥有实施美育的技巧和手段之外,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丰富知识和阅历,以及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种素质水平。

教育者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决定作用,其自身具备的美的修养的质量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审美示范的形象美和内涵美。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审美渗透实际效果所能达到的广度和高度,是由教师自身美的素质和美的感染力所决定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致力营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精神品格,并充分利用个人在文化上美的知识与智慧,生活上美的情趣与品格,心理上美的境界,以自然流露的语言美、行为美和气质美来影响学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中时刻饱含着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的无限魅力。特别一提的是,较高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领悟力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于此,教师才能因时因地地“点化”同学,帮助其形成审美感悟和经验,从而实现熏陶精神的目标。

2.积极开发利用艺术审美教育资源

艺术审美教育的深化还须收集提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匹配的艺术审美资源和素材,这也是开展基于艺术审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只有开发并建立与之匹配的审美资源库之后,审美教育才得以顺利实施。艺术资源的开发提炼可以利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首先,从挖掘中国的历史文化入手。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有着极其充足的优质资源可以开发。挖掘利用传统文化中艺术的、文学的、思想的审美构成,使大学生在领略其中深刻文化内涵的同时,让自身的审美意识得到提高。这类艺术资源将有利于受教育者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能力和获得美感。这类资源包括文学经典如《诗经》、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的经典作品。此外,艺术类经典如音乐名曲、名歌、美术类的名画、书法作品等。这些资源都包含着一定的审美情趣,能够促进大学生情感世界的丰富,使生命存在呈现出一种“诗情画意”。高等院校应该准确把握艺术审美实施的切入点,促进校园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借助地方民族的独特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审美教育品牌。借助大型节日、纪念日举办艺术审美教育活动,使得学生在无声无息中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借助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活动,在促进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同时,使得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认知得到提升。利用饱含民族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建设具备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达成艺术审美以美育德的重要作用。

其次,应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思想中审美价值的进一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供运用的“美”的资源,本质上是一个丰富的兼容并包的美的整体。其不仅包括现实生活中显性的美的内容,还包括像教育现象本身所包含的隐性的美的要素。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内容因拥有教育主体精神结构的同构性而成为审美资源,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方法手段理所当然也是发现美与欣赏美的必然范畴。不管是自然界本身事物所拥有的美,还是社会发展中的人文美,均是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显性构成。除此之外,更要重视教育组织实施中各方面构成的隐性美的调动,特别是深入开发和创造日常生活里的审美要素,来提升受教育者欣赏美、创造美、表达美的审美意识,丰富受教育者美的心灵世界,让每个受教育者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和心灵来观照世界。

3.优化艺术审美教育课程设置

艺术审美教育是建立在文化素质教育基础上的,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进行艺术审美教育课程设置中,必须整合现有资源、设备、环境等要素,合理安排,确保审美教学高效实施。无论何种工作都要遵循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内在规律,分阶段、分层次地实施。

首先,在规划课程时,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而为。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与思想政治素质的建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不同学生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课程规划安排时,在防止重复性的基础上,分阶段、分目标人群来安排。

其次,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学以致用,有利于个人、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接地气”,围绕学术调研、艺术知识普及、艺术文化宣讲等大学生实践活动进行设置,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艺术审美课堂教学与自我实践的统一。

再次,在艺术审美教育组织实施中,应该积极发挥大学通识课程的作用,大学通识教育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极易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统一对大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把艺术审美教育融入日常的通识教育课程,逐渐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依托校园文化拓展艺术审美教育

首先,大学校园在建设时,就应根据自身确定的人才培养特点和目标,做好整体规划,使之有利于师生的学习、休息和娱乐,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个性。建设一些有学校特色、反映学校历史传统的人文景观,建设各种艺术文化设施,如宣传栏、阅报栏等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让学生随时随地触景生情,受到美的感染,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其次,利用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通过各类学术社团活动普及校园艺术精神。如举办与艺术审美教育相关的文艺演出、朗诵、歌咏、绘画、艺术节、摄影及书法等活动,从而使大学生在人格塑造、行为模式、道德素质等方面得到升华。

再次,深化传统校园文化活动,提升传统文化活动的效果,要从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角度出发。整合传统大学艺术教育活动,将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调查、梳理、分析现有校园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状况、评估活动效果,“砍掉”娱乐性过高、审美价值不高的活动,将有限的活动资源整合到学生认可度较高的品牌活动中来,提升活动效果,打造精品,树立“招牌”,以“招牌”吸引人,以精品教育人,从而提升整个校园文化艺术审美活动的品位与效果。

5.加强艺术审美教育实践

要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创建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系列活动。艺术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殊途同归,最后都是利用理论来指导行为实践的,基于教学理论的整体性来说,理论学习和实践提高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弥补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紧随时代步伐,在教学形式上通过组织大学生实践、参观、调研、讨论、听讲座报告、看视频等多种方式,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举办多样化的艺术审美教育活动,利用符合时代发展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手段,开展与专业相關的职业美、形象美的实践活动,切实使审美意识能够潜移默化地进入大学生内心,引导大学生将内心美的感悟外化为美的行动。

其次,在艺术审美教育中发挥体验教学的作用,也是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这一载体体验审美意识的重要渠道。通过“亲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手工创作、自编自演节目等,在这些实践中去体会,以此加深对审美的认知、引导美的情感、行为。通过“想验”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认识和思想情感,借助角色饰演、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学生自身参与、体会真实情景中的人物心理、酸甜苦辣,借此建构高尚的审美人格。

值得肯定的是,把艺术审美逐步渗透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上,并且把思想政治这一教育理念全部地融入,贯穿和深入到艺术审美的各个细枝末节中去,从而促进我们实现艺术审美以及思想的政治教育互相渗透和融合,这必将是今后各个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中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孙正林.当代大学生主题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彭巧胤张科.艺术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文学界(理论版),2010(1).

[3]金连钧.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之维[J].江苏高教,2010(5).

[4]张敏.新媒体条件下以美育手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报业,2012(16).

[5]王蕾.高等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运用与启示[J].广东科技,2013(14).

[6]范一蓉.以美立德——用美育的手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7]屈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探析[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