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简论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

时间:2024-07-28

巨德菊

摘 要:为促进农村学校的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遍开展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希望对通过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但是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我们做出理性思考如下:因地制宜,避免因追求公平目标而出现不公平;协调学校规模效益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使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生需求相契合。

关键词:布局调整;教育公平;农村学校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182-02

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开展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教育界的重要政策。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质量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适应这一发展潮流。

一、以教育公平为出发点的学校布局调整

随着农村适龄儿童的减少,对农村学校进行布局上的调整是一个符合历史潮流的趋势。农村地区学校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质量不高、生源较少和学校分布比较分散,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效能低下,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对农村的一些办学力量薄弱学校进行集中化管理,可以达到资源优化、平衡城乡教育的目的。

(一)满足对教育资源的需求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不仅仅局限于子女有学上,而是逐渐追求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质量。但是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与城市比较在诸多方面仍然存在显著的差距。“政府希望通过农村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将各地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从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1]35当多所学校合并到一个学校时,班级的总数量不变,教学设施够用,所以学校在资金财力的调配方面会更加充足和灵活,也会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上的调整可以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教育政策在我国由来已久,这种教育政策导致我国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孩子教育资源分散与城市的中小学教育条件相比相差较大,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从教学质量上进行判断,也有类似情况的存在。农村小学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知识教授,音体美方面的学习却严重缺乏,甚至在师资上就存在匮乏,这些都是影响农村学校提升的重要因素。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通过对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师资源的合理布控,促使农村孩子也能有较优越的教育教学资源,这是教育公平原则在其中的体现。

二、学校布局调整中效益与公平的博弈

按照布局调整的最初设想,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中不仅要节省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要追求公平正义的原则。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许多地区为了追求效益而忽视“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学进行撤并,致使一系列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一)经济负担的转移

政府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节省政府财政开支。但是这种财政的节省,却在增加农民的负担。《义务教育法》的实施,虽然使学生免交了学杂费、书本费,但是由于到中心学校读书,路程较远,学生需要住宿,因此要缴纳住宿费、伙食费,有的学生还必须支付保险费以及交通费。对较为贫困的农村家庭而言,这些费用是一种负担。还增加了对学生安全的担忧,交通的不便和恶劣天气会迫使家长接送子女,这就对家长的工作造成影响,出于诸多方面的考虑,有些家长就会中断孩子的学业。

(二)学校规模与教学质量的冲突

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将众多偏远地区的学校进行整合和统一管理,将学生集中于规模相对较大的学校,便于学生一起享用优质的资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班级数数量的增加,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就要付出过多的精力,对学生的住宿卫生条件和日常饮食安全等各个方面进行考核和监督,这些都成为困扰学校的重要问题。教师注意力和精力的分散必然会使其在教学质量方面有所下降,教学质量一旦下降,学校布局调整的教育公平目的便会大打折扣。“过度合并学校以至于出现班额过大、学校规模过大等问题,对教育效益提高和教育质量提升同样是不利的,影响教育公正。”[2]

(三)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矛盾冲突

心理的健康是一以内隐存在的健康形式,不容易被人察觉。农村学生因为从偏远地区合并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心理落差等方面会存在心理问题。首先,接收地的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很少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加上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感,会促使其对迁入的学生产生歧视等行为,迁入地的学生对新环境也可能存在一些陌生感等,致使学生内心自卑和苦闷,甚至会激发学生通过打架等行为进行报复的宣泄心理;其次,由于路途较远,较多的学生会选择住宿,但是由于自理能力水平较低,缺乏亲情的温暖,会使其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和缺乏归属感;最后,在新的学习环境中,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原本成绩突出的同学不再表现得优异,自信心受到打击。由于农村学校中心理指导教师的不足,一些班主任老师注意力被其他繁重事务分散,不能及时察觉到学生的异常,学困生没有良好的解决路径,对学习生活产生消极影响,致使恶性循环,成为“不良少年”的概率大大增加。

(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首先,从教师的教学上看,学生年龄小、人数多,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的方法不能贯彻实施,教师很难有充裕的时间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深入而彻底的了解,更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致使教学效果不显著。其次,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困于繁重的管理和教学任务之中难以脱身,教师的情绪会出现波动。因此,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的措辞和态度往往不是很理想,使学生产生不信任感,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疏远,致使学生不良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纠正。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注意减少,会使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减弱,对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导向的责任感容易产生消极影响。此外,有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更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进行普及,而是将学生按成绩划分等级,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实验班与非实验班。

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理性思考

“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扩大学校规模、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是一个必然过程。”[1]37但是,我们应该将注意力集中于学校合并之后出现问题的解决上,也就是如何才能在学校布局调整之后更好地使效益与公平得到良好的发挥。

(一)因地制宜,避免因追求公平目标而出现不公平

“农村地区学校布局调整的合理性,就是在不牺牲农民及其子女利益的前提下,对一些地方的教学点做相应的调整,要从农村、山区的实际出发,要为孩子着想,科学安排教学点。”[3]合理性体现在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撤并的教学点,即使学生很少,也要保留下来,以保证孩子的入学机会平等。而有的地方学校处于交通落后、经济条件较差、集中办学会带来反作用的地区,就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原有的教育教学点进行保留,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和改进办学条件,保证落后地区的适龄儿童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以缩小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作为以优化资源为目标的布局调整而言,就意味着办学效率的提高和对资源的节省,但是这毕竟也是一场关于教育的改革,也就意味着布局调整在以经济理性为价值立场,追求改革的效率同时也应该兼顾公平性问题。“只有当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的供给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成为有效供给时,我们才能说它实现了教育的质量公平。”[4]否则,没有这种效果的实现,就意味着优质资源的作用没有实现,也就是教育公平的目标没有达到。

(二)协调学校规模效益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

学校布局调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节省了资金,扩大了学校规模,但是在后期的管理中,政府的资金支持必须要到位,只有保证充足的教育资金才能为学校的正常运转保驾护航,学校布局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权,政府要在教育上投入应有的资金来确保教育的实施和受教育者的权利。政府应该在学校规模扩大的同时,增加教师的数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不是增加教师的负担,以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通过对家庭贫困和距离家较远的学生进行资助,确保每个适龄儿童不辍学。

(三)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

学生时代是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对当下的言行产生影响,还会对今后的生活工作就业有潜在影响。学生在脱离了父母的关爱,进入学校生活后对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往往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学校老师要不断加强心理学知识的素养,提高自己观察学生心理问题的洞察力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耐心地引导和教育。通过游戏等形式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避免学生之间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在农村地区,学生寄宿后,由于家庭所在地与学校路途遥远,家长很难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变化,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与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使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生需求相契合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者,应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心理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这些都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利用的,也是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基本技能。现代网络的发展为教师的知识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制造新的机遇,教师可以获得大量的技能。教师教学水平的改善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自己的努力,学校也要通过教师培训和音体美教师的增加等方式合理布局师资力量,促进教学水平的改善。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教师在学校的付出也越来越多,所以,除去发放基本的工资之外,政府应该按照教师工作量的大小,适当地给予教师一定的生活补贴。这不仅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还会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留住优秀的教师,吸引更多的教师到边远贫困的农村来,稳定贫困地区教师队伍。

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需要决策者用理性的思维审时度势,充分考虑到农村现有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稳步提升,才会一步步完成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这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万明钢,白亮.“规模效益”抑或“公平正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巨型学校”现象[J].教育研究,2010(4).

[2]谭春芳.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10).

[3]薛正斌,刘新科.偏远农村地区学校布局调整对教育公平的影响[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7).

[4]周芬芬.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教育公平的损伤及补偿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3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