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梁玲云 任雪 张为波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散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增加,民族分布和交往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多民族社区应运而生。然而,由于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期,形势和环境复杂多变,传统的社区治理格局已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居民组织等多元主体都参与治理的协同治理模式。协同治理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居民利益最大化,但目前我国城市多民族社区发展尚未成熟,居民很多利益诉求还得不到满足。同时,多民族社区的治理仍然面临着社区工作者人员不足、社区凝聚力不强等难题。作为城市多民族社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院校,她可为社区开展工作提供一定的人员支撑、智力支持,从而使民族院校的主体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
关键词:民族院校;多民族社区;协同治理;人员支撑;智力支持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4-0109-02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前提,也要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当前,由于我国社区工作体系尚不完全成熟,社区治理仍面临着很多困难。
一、问题的提出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与加快,促使少数民族不断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大家庭的重要组成成员。社区作为社会的基础细胞,其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而社会治理又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工程。可见,社区治理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区按属地分类可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按民族属性来分又可分为城市一般社区和城市多民族社区,后者因其居民来自不同民族地区而具备多元性特点,因此对其进行治理更具挑战性。城市多民族社区实现协同治理的最主要目标是维护居民利益和社区稳定,促进社区发展。作为城市多民族社区的组成主体之一——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我国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院校是我国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民族院校除了为民族地区培养专业人才之外,校内举行的一系列加强民族交流、促进民族团结的活动也为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提供了借鉴,这跟城市多民族社区实现协同治理的最主要目标是相一致的。
二、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面临的新任务
城市社区作为社会的基础细胞,历来都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当今社区治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一系列新任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工作者的人员不足,数量有待增加。社区工作者是指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专职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并与街道(乡镇)签订服务协议的工作人员。①城市多民族社区因其居民来源不一、民族属性不同,要求社区必须配备与工作环境和需求相匹配的工作者。但就目前来看,社区工作者的供需量却稍显失衡。以西南民族大学所在的洗面桥横街社区为例,该社区目前主要由“两委一站”(总支部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综合服务管理站)负责社区信访调解、综治维稳等各项工作,工作者总人数为13人,与国家相关规定存在很大的差距,具体如表1。
由以上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洗面桥横街社区“两委一站”的工作者总人数13人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少配给人数29人,工作人员数量有待增加。
2.社区工作者的知识和年龄趋向老化,人员结构有待改善。社区工作者合理的人员结构对于社区工作的开展以及社区自身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合格的社区工作者必须要具备专业知识、现代科学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一系列综合知识,多民族社区的工作者还需具备一定的民族、宗教知识。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受当前我国社区工作体系发展尚不完善等因素影响,目前的社区工作人员大多是下岗或退休人员,且一般都未受过高等教育,更未接受专业培训。另外,人员结构中女性占比要远高于男性占比,汉族人员多于少数民族人员。以西南民族大学所在的洗面桥社区为例,该社区工作人员的性别比例如图1。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占比为38%,而女性占比高达62%。另外,据社区党委书记介绍,目前社区内的工作人员年龄趋向老龄化,难以学习新的社区治理理念,有待改善。
3.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类型单一,活动有待多样性开展。城市社区精神文明是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精神发展与进步的一种重要体现。城市社区因其居民从事的都是非农工作,工作差异大,且居住环境较为封闭。另外,由于多民族社区居民因民族的不同而致使居民间差异性明显。若要将多民族社区内的居民联系起来,就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举行多样类型的活动来引导、促进居民间的沟通与交流。相比于一般的社区,城市多民族社区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考虑民族多样性。目前,城市多民族社区居民间缺乏沟通很大原因在于他人不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出于自我保护意识,他们选择不交流。另外受制于人力、财力的短缺及居民的不愿参与,当前多民族社区内举办的精神文化活动并不多,居民缺乏平台去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
4.居民参与度不足,积极性有待提高。近年来,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社区的凝聚力呈增长趋势,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态势也在不断改善。作为社区参与主体之一的社区居民,他们对社区的直接参与和治理对培育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能有效地发挥与整合社区自身的各种资源,是社区发展的动力源泉。然而,即使现在越来越多的居民已经意识到自己有参与社区治理的权力,但受传统的“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观念的影响,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积极性却并不高,且参与人员结构不合理:中青年人少,老年人多;在职人员少,离休人员多;男多女少。
三、民族院校在城市多民族社区协同治理中的作用
1.为开展社区服务工作提供人员支撑。一切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人员的支撑。现阶段,由于我國社区工作发展尚不成熟,且社区工作者的薪资待遇相对来说较低,不足以吸引年轻人来从事社区工作。多民族社区因为居民的多元性特点,社区工作要求更高,而社区人员又面临着结构不合理的困境。面对这些问题,多民族社区迫切需要相关力量的支持。作为多民族社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院校,她可以为社区开展社区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人员支撑。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其学院之一——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自2005年开始每周二和周四都会派送不同任务组的同学到社区办公室坐班,为社区居民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缓解了基层干部短缺的难题。
2.为提升社区凝聚力、增加社区归属感提供智力支持。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化解社区矛盾与冲突的基础。社区凝聚力是形成社区归属感的前提条件。社区只有加强社区凝聚力,将居民汇聚到一起,社区居民才能有社区归属感,也才能激发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从而促进社区的健康成长。然而多民族社区因为居民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再加上所受的教育、性格爱好也不同,所以他们可能会倾向于选择封闭性的生活方式。若要让其真正融入多民族社区这个“大家庭”,就要增进其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这就需要社区举行相关活动,“以活动来凝聚人心”。作为城市多民族社区的重要构成单元,民族院校有着丰富的文化、人力资源。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宣传各民族知识、加强各族师生沟通与交流的举措可为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提供智力上的支持。如西南民族大学每年都会举行多项活动来加强各族师生之间的了解,具体如表2。
3.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参与提供指导。社区参与是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社区公共活动,影响社区全力运作并分享社区建设成果的行为和过程。但目前城市多民族社区的居民参与积极性并不高,究其原因在于社区的精神文化活动不多,居民间缺乏沟通,居民对社区的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动力,若要提高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就必须强化宣传教育,培养“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意识。同时,在宣传教育时要坚持社区需求本位原则,注意采用多样性的宣传方式。民族院校可在这些方面提供有力指导。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校内法学院的学生可以为社区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出谋划策,提供智力上的支持,艺术学院的学生可为社区文艺晚会提供节目,增加晚会节目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欣赏需求,从而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张韧韧.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李增元.协同治理及其在当代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应用[J].学习与实践,2013(12).
[4]单菲菲.城市多民族社区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