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统文化生命力的现代培育

时间:2024-07-28

王彬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后,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培育一直被人们所关注,本文从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入手,主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文化生命力的现代价值以及培育传统文化的措施。旨在探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继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培育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明礼诚信;现代价值;现代培育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4-0151-02

中华传统文化深奥精微、积厚流光,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史,具有深奥的内容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了继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传统文化的发展,逐步提出这样一个主题即传统文化生命力的现代培育。本文从这一主题出发,分别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生命力的现代价值以及现代培育的措施。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孕育了一系列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

(一)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历经数千年的演进,成为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尚书·洪范》中说:“惟天阴骘下民。……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认为天与人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这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战国时期,孟子将天道与人性结合起来,强调天有是非、善恶之心,人性天赋,善念与生俱来,因此天、性相通。庄子主张,人与天地万物都是由气组成,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员,所以天与人是和谐统一的。

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天人合一”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的。张载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统一、天人协调。根据《易传》以阴阳学说为中心,融天、地、人于一体的系统思维方式,他主张彻底推究事物的道理,透彻了解人类的天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人合一”经过数千年的演进,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成为中国古代处理天人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明礼诚信

所谓礼,本义是指祭祀、敬神的器物和仪式,之后有了“规范”“礼治”的引申义。礼是我国自上古社会不断传承下来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意识到了“礼”的重要作用,认为“礼”是使人民有序、社稷安定、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载体。到春秋末期,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礼仪道德的领军人物,他尊崇礼治,追求礼仪美德,提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认为人们的行为举止要以周礼为标准,强调言行一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荀子在继承孔子“礼”的思想的基础上,主张以礼制来约束人之行为、规范人之情欲。纵观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礼”之思想传承至今,已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行为习惯,深入人心,对中国影响深远。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非常重视为人之信与治国之信,他强调为人处世要以诚待人、诚实守信;治国理政亦如此,执政者只有取信于民,以诚信立国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他指出,人不可无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只有做到待之以诚、言之以信才能在与人交流、处事中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左传·僖公五年》中的“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在人民心中深深扎根,使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养成了“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使中国以诚信著称于世。在中华文化的悠久发展史中,礼教和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生命力的现代价值

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是当代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而要发挥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深度解析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其现代价值,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今天,我国的生态环境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问题,突出表现为空气污染、水污染、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在当代社会,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处理生态环境问题时有其深刻的内在合理性和现实意义。

其一,中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前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倡导绿色生态、环保中国,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主张人类应该尊重和爱护自然生态环境,在自然资源的使用上应做到物尽其用,反对竭泽而渔式的过度开采,对于当代社会自然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其二,中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改变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出现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一些人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是自然界的领袖,自然界必须为人服务,只有人才是价值的主体,是价值评价的仲裁者。而要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必须纠正这一错误观念,摆正人类身为自然界中成员的位置,遵循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出发点,倡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从根本上转变人类的自我观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有利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国传统的“明礼诚信”思想与当前国家倡导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中的明礼诚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明礼诚信是公民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对于规范人民群众的道德行为,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在明礼诚信方面的表现令人担忧,出现了不尊重师长、不讲真话、不讲信用、弄虚作假等许多问题,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造成了一定困难。而中国传统的明礼诚信思想强调做人要“语出至诚”“尊师重道”“言必信、行必果”,这对于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诚信意識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时,应充分发挥传统明礼诚信思想在道德素质培养中的基础作用,汲取其对于公民素质培养的精华,使之内化为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

三、传统文化生命力的现代培育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面对日益开放的文化环境,在培育传统文化时,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充分挖掘其现代价值,使之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从而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一)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当前,面对传统文化日益衰落的现状,要想继续保持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培育,就应当大力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使传统文化在教育活动中得到宣传和强化,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

其一,繼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教育人们树立现代生态伦理观念。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对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念影响深远。而就当代而言,人民群众应该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汲取其合理内核,加强人们对其内在合理性的学习,使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现代生态伦理观念,有利于促进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培育。

其二,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明礼诚信”思想,培养人们高尚的人格操守,实现传统明礼诚信思想的现代道德转化。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礼教和诚信的教育,并将之纳入古代课程体系之中,培养了古代学子高尚的人格操守,也使中国以礼、信著称于世。而在当今社会,要完成传统文化生命力的现代培育,笔者认为学校应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传统文化的专项课程,尤其注重礼和信等基本道德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道德转化。

(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道德修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内化为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人民群众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把优秀传统文化寓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之中,有利于继续保持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也有利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把礼教和诚信融入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之中,并将之作为评判个人思想道德修养高低的标准,这就把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为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使传统文化得以长盛不衰。而把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之中,并将之作为衡量公民道德修养高低的标准,这样既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也能使传统文化积极融入当代社会,并在吸收时代精华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同时通过广大人民群众言传身教,可以让更多人逐渐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自觉地投入到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思想道德修养之中,这样传统文化就能够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和弘扬,能够极大地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培育。

(三)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环境能塑造人,也能改变人,开放而活泼的文化环境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壮大。在当代,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自身的发展、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适宜的社会环境,而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首先,各级学校应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丰富和拓展课程教学的内容,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其次,舆论媒体应积极宣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对诸如礼教、诚信、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精髓的舆论引导,让人们可以通过舆论有意识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最后,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宣传传统文化,并要求广大干部深入群众之中去宣传、讲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人民群众在宣传和讲解中学习传统文化,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样既能使传统文化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让其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又能使传统文化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培育。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玉.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姜宝泰,潘德华.“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2(3).

[3]曾仕强.中华文化的特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欧阳康,张冉.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资源[J].江汉论坛,2009(5).

[5]陈国祥,夏益伟.对“明礼诚信”的道德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