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难以进入重点学校的思考

时间:2024-07-28

张妙丽

摘 要:城市公办学校接纳随迁子女的比例不断上升,而随迁子女进入重点学校的数量却凤毛麟角。公立学校应对所有受教育者开放并提供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不应该人为地把学校和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提供有差别的教育,造成教育不公平。

关键词:随迁子女;重点学校;教育公平a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4-0179-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进城务工人员、经商人员与城市各行业从业人员在城市之间频繁流动,为了解决上述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我国政府不断制定和更新随迁子女教育政策,从有条件地接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到“两为主”政策,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流入地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教育部在官方网站上发布《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为1.38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已达1 294.73万。同时教育部官方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底,全国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学比例保持在80%。应该说我国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和经费投入上不断取得突破和进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质量也不断提高。但是同时值得重视的事实是随迁子女在流入地进入的公办学校大多是档次“较差”的中小学校,随迁子女进入当地重点中小学接受优质义务教育的数量微乎其微。例如,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公布接纳随迁子女的中小学名单里面,没有一所重点学校。

一、重点学校的含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快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我国实施重点学校制度,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重点学校在师资配备、办学条件、教育经费等方面远比一般学校优越。“文革”期间,重点学校制度被废止,学生就近入学。改革开放后为了快速培养人才,重新确立重点学校制度。但是随着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重点学校制度的弊端越来越被人们所诟病。2006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办重点学校,但收效甚微,择校风屡禁不止。为解决择校难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目前虽然从学校的名字上看不出重点学校,但实际上各地的示范学校、实验学校等都是人们追逐的重点学校。

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的存在使得把本应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分成三六九等,教育资源优先向重点学校倾斜,普通学校的教育资源却严重匮乏,人为地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损害了多数人的教育权利。

二、随迁子女难以进入义务教育重点学校原因分析

(一)重点学校是优势阶层子女的汇聚地

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由来已久,教育资源不仅是城乡不均衡,同一座城市中的重点与非重点中小学也存在较大的资源差异,重点中小学拥有全市最好的教师和教学设施配置,同时享受着政府机构较多的经费投入。政府机关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子女大多集中在重点学校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笔者访谈一位在城郊学校教学的教师,她自己的孩子没有跟随她在普通的学校学习,而是托关系送进该市的重点小学。一位普通小学的校长也是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重点小学学习。两者的原因竟然雷同:除了优越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外,重点学校的校风好,没有外来子女,孩子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

随迁子女往往被贴上“成绩差,习惯差,纪律差”的标签,想要进入当地重点学校困难重重。首先,要符合入学条件,要出具当地政府规定的各类证件;其次,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就近入学,而政府指定随迁子女可以进入的学校通常是一般的学校,甚至是当地较差的学校,也是当地城市人不愿意进入的学校。笔者最近带学生进入位于城乡接合部的一个普通小学实习时了解到该校学生是大多是附近的城市低收入群體的子女、农民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学习成绩较差和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比较多。教育部门之所以这样安排,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重点学校是政府机关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等社会优势群体子女的汇聚地,一旦随迁子女进入,可能会破坏重点学校的风气,学校其他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受到影响,恐引起当地优势群体的不满。

(二)重点学校是当地教育的排头兵

在应试教育下,升学率是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的生命线,地方政府习惯拿升学率来考核和评定学校,社会也把升学率的高低当作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主要标准。重点学校作为政府重点的打造对象,通常是政府在教育领域的形象工程,肩负着政府和社会的厚望。一方面,重点学校通过考试“掐尖”选拔全市成绩优秀的学生,一方面选取本地区最优秀的教师,确保在升学考试中在区域内名列前茅获得较好的声誉和政绩。和重点学校的学生相比,大部分随迁子女学习成绩差,生活习惯差,重点学校一旦接纳进来担心影响本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成绩,影响学校的升学率和声誉。

(三)重点学校的门槛高令人知难而退

尽管国家明文规定禁止择校,但择校却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在利益的驱使下,中小学择校费远远高于大学学费。目前,迁入城市的工作人员比较复杂,除了农民工之外,还有调动工作的专业人员,如教师、医生、管理人员等工薪阶层。随迁子女也希望能够进入当地重点学校接受教育。但是即使托关系说人情,重点学校高昂的“门槛费”却让人望而却步。笔者的一位朋友因工作调动到了一个西南边境城市,第二年孩子跟随她来读书,她想让孩子进入当地最好的中学学习,那所学校的校长开口要一万元,且没有商量的余地。因经济拮据,只好送孩子到一所普通学校。

三、随迁子女难以进入义务教育重点学校的不良影响

(一)造成义务教育不均衡

义务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国民教育的奠基石。其根本目标是培育儿童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学习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具备审美意识和能力、掌握劳动技能等,为他们日后的教育和人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义务教育不仅是奠定个人素质的基础,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经之路,儿童青少年只有在精神食粮面前机会均等,接受公平的教育,才能茁壮成长。义务教育的基本价值和功能是保障公民基本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并不具有选拔人才的性质。公立学校应该是一个标准,并且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然而长期存在的重点中小学选拔式的精英教育,维护的是社会优势阶层的利益,与义务教育的本质和目标背道而驰。包括随迁子女在内的低收入群体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被分成三六九等,放在三六九等的学校中接受参差不齐的教育,让满脸稚气的孩子过早体会到不平等,不利于平等观念的培养。而平等观念是一个现代文明国家国民必备的精神要素。长期生活在非重点学校之中,家长、教师对他们的预期很小,并不指望他们的学业取得多大成绩,皮格马利翁效应很难产生,容易自暴自弃并产生挫败心理,义务教育难以为继,影响国民素质提高。

(二)造成阶层固化不利于社会稳定

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违反了教育公平原则。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指出教育机构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颁发文凭,同时也是社会再生产不平等并使之合法化的方式,是现代社会中阶级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机制。教育成为阶级再生产的重要机制是因为不同阶级成员掌握的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是不平等的。教育水平的高低在现今社会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社会地位。随迁子女多数来自农村,不少农村的师资力量匮乏,有的山村至今交通不便,根本留不住优秀教师。一名教师教两三个班级,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几乎不开设。所以随迁子女或留守儿童多半不会唱歌跳舞,和城市多才多艺的孩子相比,他们腼腆、木讷、缺乏审美和自信,难以和城市的孩子竞争。1999年后,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研究却表明,在重点大学中,农村和城市较低阶层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小,寒门难出英才。

如上图,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1999年期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30%,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后,农村学生比例开始下滑;2000-2011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10%左右。农村子弟这几年几乎已经完全被排斥在系统之外。①

教育本具有使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但重点中学的存在却固化了社会阶层的分类,调查结果表明,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自社会优势阶层的人数明显高于其阶层所占的社会比例,这些优势阶层主要来自:私营企业主、职业经理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等。重点学校越来越把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向有钱有权的阶层子女倾斜,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社会阶层的固化。而今社会上流传的“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形象地描绘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最有利于社会稳定的。阶层流动固化加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封闭性,这对于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是极为不利的,进而使得中间阶层很难有效发挥社会稳定器功能。

四、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应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公立学校应对所有受教育者开放并提供均衡的教育资源,不應该人为地把学校和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提供有差别的教育,制造事实上的不平等。陶行知曾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里的立脚点指的是平等的教育。要做到平等的教育必须均衡分布教育资源,打破重点学校一枝独秀的局面。教育主管部门应重新对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分配,用一个标准配置学校教育资源;治理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待遇,破除教师终身制,清退不合格的教师,通过业务培训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素质;严格实施就近入学的原则,只要符合入学年龄,无条件接纳前来求学者,禁止设立入学门槛。鼓励民办教育和特色教育的发展,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破除民办教育发展的枷锁,让民办教育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如果公办教育不能满足某些群体的需求,可转向民办教育寻求更高质量的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