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构建育人目标下的高校资助管理体系实践探索

时间:2024-07-28

于小艳 刘承磊 赵鸿

摘 要:我国高校已逐渐形成了包括“奖、勤、助、补、贷、减”等完善的资助体系,基本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但同时也出现了资金分配不合理、重资助轻育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育人效果。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构建了包括完善资助制度设计、注重资助评选过程、开拓资助实践平台、加强资助相关教育为内容的资助管理体系,可以帮助解决资助与育人脱节的问题,有效保障高校资助育人效果。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4-0183-02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美满,同时关系到高校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近年来,我国的资助体系在保障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也出现了诸如学生缺乏感恩意识、造假骗取资助、个别高校评选时出现“集体比穷”等现象,不断引起媒体的关注,严重损害了高校与大学生的形象。

一、高校资助管理体系的现状及分析

第一,资助资金分配不合理。“助”远高于“奖”。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等以“助”为主的资金占资助金额的大份额,而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以“奖”为主的资金却只占资助金额的小份额。奖与助资金分配的不平衡不仅会打击学生进取的积极性,也会导致学生谎报家庭情况骗取资助等现象。

第二,资助与育人相分离。资助的主体是国家,资助的对象是学生,而资助行为是通过学校来完成的,这样的资助流程使得资助主体与资助对象间没有直接沟通,造成了资助与育人相分离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根据政策直接给予学生分配性的资助,中间缺乏育人环节,学生对资助的性质与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受助者不仅缺乏感恩之情,反而会因分配不公心生怨怼。

第三,重资助轻育人。高校普遍重视对学生的物质资助而忽视精神资助,缺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必要的关注与关爱。在实际的资助育人过程中,高校普遍重视资助评选与资金发放工作,而忽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个别学生工作者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化,缺乏对学生进行感恩、诚信、成长成才等方面的教育引导。

第四,资助缺乏后期监督。个别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在资助资金发放给学生后便结束了,对受助学生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指导,导致他们降低自我要求,出现利用受助资金购买奢侈品、进出娱乐场所等不良行为,产生恶劣影响。

第五,资助结果得不到认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上不起学、吃不上饭”的家庭经济特殊困难的情况越来越少,而家庭经济普通困难情况认定难度较大,争议较多,进而导致资助评选结果认同度不高。

资助育人工作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既有国家政策层面与高校制度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社會经济快速发展变化,可国家的资助政策并没有随之进行大幅度调整。高校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落实者,缺乏科学有效的资助育人体系,实际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实务,轻育人的问题。一些大学生思想行为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存在着不诚信、利益至上、自私等特点。

二、构建以育人为目标的高校资助管理体系的实践探索

(一)完善资助制度设计,凸显育人目的

第一,设立发展性资助项目。山东农业大学从2014年开始,设立发展性资助资金,变原来的困难补助为成才资助。发展性资助实行项目化运行模式,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申请,申请负责人要求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课题、竞赛、活动等形式进行学业提升、就业创业、科技创新、素质拓展等方面研究。每年有约500个项目获批立项,覆盖学校1/3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项目的设立给学生提供了素质发展的平台,使得学生能够拥有足够的项目经费进行项目研究,提高个人能力,也让参与项目的学生心存感恩。

第二,统筹资助金额分配。在坚持规范国家资助金额、学校奖学金分配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学校统筹社会资金,加大“奖”的力度,尽量避免无偿资助形式。学校加强与社会的交流沟通,积极争取社会资助资金,每年获取社会资助资金二百余万元。学社会资助资金用途主要有三项:一是奖励家庭经济困难且自强不息的自强之星;二是奖励优秀的创新实践个人(集体)、十佳百优大学生;三是用于项目立项,为有理想目标,致力于提升个人能力素养的大学生提供经济支持。

第三,规范资助评选办法。资助评选的过程本身便是育人的过程,学校高度重视评选过程中的育人效果,在资助评选的对象、程序、办法等方面不断依据进行修订。学校要求各学院评选前对评选方案进行公示征求意见,评选的程序要科学合理,评选的过程要公开透明,评选的对象设置要体现导向,评选的结果要公正公认。评选完成后,对评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并及时修订完善评选办法。

(二)注重资助评选过程,推动育人工作

第一,《发展报告书》贯穿评选全过程。学校要求每位受助者填写《发展报告书》,内容包括受助者当前学习、工作、家庭、受助等基本情况、受助者个人一年的发展目标与规划、班级对受助者各方面表现的记录、学院对受助者的考核与评价。《发展报告书》在每年十月份后由受助者填写基本信息及规划,之后由班级负责人对受助者的表现进行实时记录,次年的9月份在综合素质评价结束后由学院统一对受助者进行考核评价,根据受助者的表现进行定级,定级结果作为次年10月份资助评选的重要依据。

第二,注重过程中的教育宣传。学校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工作:一是评选前的制度设计要体现导向性,受助学生需在学习与生活方面满足基本要求标准,并将制度设计的目的对同学进行解读,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二是评选过程中要求全体同学参与,评选过程本身对同学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三是加强对评选结果的后期宣传,对国家奖学金及部分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进行宣传报道,发挥榜样的力量。

(三)开拓资助实践平台,丰富育人途径

第一,科学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学校科学设计勤工助学岗位,共分四类,劳动锻炼岗、管理辅助岗、助教助研岗、就业创业岗。劳动锻炼岗位需付出体力劳动,但工作时间短,工资高,可满足业余时间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管理辅助岗位辅助老师从事办公管理工作,可满足期望提升个人各方面能力素质学生的需求;助教助研岗位可跟随老师或团队从事教学辅助与项目研究工作,可满足期望提升专业水平、进一步读研深造学生的需求;就业创业岗位可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创业营销中心工作,了解就业创业相关政策与事务,满足期望就业与创业同学的需求。

第二,开展资助教育类活动。学校结合工作实际将资助教育活动贯穿全年,3~4月份新学期开学初,结合学业规划开展成长成才主题活动;5~6月份结合助学贷款、贫困生档案调整等工作开展诚信感恩主题活动;7~8月份利用暑假时间开展回报社会主题活动;9~10月份结合各种奖助评选工作开展公开评选活动;11~12月份结合前期资助评选情况开展“先优表彰”主题活动;1~2月份利用寒假实践开展调研社会主题活动。活动由学院、班级、个人根据主题自行设计,形式包括演讲、征文、报告会等。育人活动贯穿全年,覆盖全员,营造了浓厚育人氛围。

(四)加强资助相关教育,强化育人意识

第一,加强资助思想教育。学校要求辅导员将思想教育融入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在五个时间节点上必须进行教育。一是家庭经济困难生建档前,针对全体学生进行政策宣传及诚信教育;二是家庭经济困难生建档之后针对全体家庭经济困难生,进行自信与自立教育;三是资助工作开始前,资助评选办法制定后针对全体学生,解读政策提出期望;四是资助评选工作进行时针对存在问题的班级及个人,针对问题进行教育指导;五是资助工作结束后针对全体获得资者的学生,进行诚信感恩教育。

第二,加强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育人的重要途径,学校在资助工作人文关怀方面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谈心谈话,学校要求辅导员每天至少约谈一名学生,关心了解学生近况,并在思想、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同时在《辅导员谈话记录本》上予以登记,形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档案;二是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遇到的困难予以关注,并积极协助解决,如帮助学生推荐勤工助学岗位、联系学业与心理指导教师等;三是坚持辅导员家访制度,学校要求辅导员每年的寒暑假要进行家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受访重点对象,辅导员将关怀送到学生家中。

三、以育人为目标的高校资助管理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以育人为目标的高校资助管理体系运行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学校可统筹资金不足、个别学生理想信念缺失,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以育人为目标的高校资助管理体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仍需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净化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经济体制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外来文化深刻的影响,人们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一些消极颓废的思想和狭隘自私的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给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带来重重困难,因此,国家、社会、家庭要各司其职,积极作为,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当前的社会大环境。

(二)完善资助政策,保持资助政策的与时俱进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资助工作,资助政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在不断地调整变化来适应时代的发展,但随着近年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经济困难群体的情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生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建议国家加大对高校资助现状的调查力度,对资助对象、资助力度、资助方式进行更科学的设计,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受教育权的前提下,使资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三)重视思想育人工作,实现高校全员参与局面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职能之一,而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是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首要标准,高校应高度重视思想育人工作。辅导员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但高校全体教工都肩负着思想育人的职责。然而,目前多数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落在辅导员的身上,由于辅导员数量与精力的限制,无法保障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应提高全体教工的育人意识,实现思想育人工作全员参与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涛.资助中坚持育人 育人中创新资助——陕西师范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42-45.

[2]吴丹,韩铖,张理航.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初探[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4(6):87-91.

[3]吴连臣,田春艳,张力.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27-28.

[4]汪育文,贡国芳,胡勇.地方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72-7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