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孙 红 林新军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程,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承载历史教育的学术功能,课程的开设,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结合在《纲要》课课堂教学中的亲身实践,从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手段的改进、案例教学的应用四个方面入手,粗谈了自己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9—0154—02
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通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重大调整。根据这一指示要求,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和教育部的部署,自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国普通高校大都在2006级新生中开设《纲要》课。该课程的设置相对于课改后的其他3门课来说有它的特殊性,即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充和完善,而是一门新增加的科目。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在大学生中进行国情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深刻领会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让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1]。
然而,由于《纲要》课程的教学尚在初步探索之中,无论在教学内容或教学模式的把握上都远未成熟,这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本校特点不断探索,积累教学经验,改变传统说教形式教学方法,采取丰富多彩的多种教学手段,实现课程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知识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遵循教育规律,使这门课成为高校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优秀课程。
一、理论水平的提高
《纲要》内容很多,十分繁杂,时间跨度达160余年。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知识点外,更要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题: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要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本课的教学目的,又是历史事实得出的必然真理。
当然,我们不能靠说教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接受,要通过扎实的史料、严密的逻辑思维推出这个结论。这就需要教师不仅熟读教材,还要阅读大量的史料以及参考文献等资料,从史料得出历史规律而不是说教。当然,掌握史料得出历史规律的过程也就使得本课更加的有骨有肉,更加的丰满。因为《纲要》毕竟是纲要,只有骨头肉很少,理论多而史料少,这让学生感到很抽象,难以理解,即使理解了也感到很枯燥。因此,掌握大量的史料是《纲要》教学中相当重要的一环,我们不能因为本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忽视《纲要》“史”的一面。与此同时,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的角度把《纲要》课上好,才能把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规律弄明白,也只有自己先弄明白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规律,才能够给学生讲清楚。
二、教学方案的制定
古人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既是作战原则,也是为师之道。根据学生的历史知识状况及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在二十几年的教学中,笔者一直采取在第一节课的导论中介绍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手段和教学体系后,让学生浏览一遍教材写教学建议书的方式,目的在于了解他们在该领域的基本知识结构、专业的特点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我们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的教师特别注重教学方案的设计,并总结出了一些粗浅做法:一是教学任务书下达后,我们立即组织教研室成员进行教研讨论,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各章节课时量,并明确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二是结合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方案的设计;三是经过一轮的教学完成后,召开有教研室所有成员参加的学生代表座谈会,找出教学过程(特别教学方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下次教学方案的制定中加以修改。
三、教学手段的改进
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是实践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的特点,可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读图敏感性比较强的特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理论知识编写教案,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爱国主义影片和相关的历史纪录片。不过,所选视频资料必须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震撼和共鸣。视频不宜过长,必须在处理后才能使用。如在教学中,可选用《大国崛起》、《中国史话》、《百年中国》、《毛泽东》、《抗战》、《使命》等历史文献纪录片。
课件不是简单的资料堆砌,更不是黑板搬家,如果制作不当,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课件的基础是文字,但每一张幻灯片的文字不能过多,文字的字体、颜色也要有变化,才能使学生一目了然。我们在课间制作中始终坚持“五性”:一是教育性。即符合教育方针、政策,紧扣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注意启发,促进思维,培养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二是“科学性”。即内容正确,用词准确,逻辑严密,层次清楚,场景设置、素材选取、名词术语、操作示范符合教育规律;三是“技术性”图像、动画、声音、文字设计合理,能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教学重点、难点;四是“艺术性”画面元素布局协调、统一,无干扰教学因素;五是“实用性”。易于修改、升级、补充和调整教学内容,利于学生网上学习。
2.教师主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教师讲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纲要”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性质要求教师必须重视理论的讲解,而不能把注意力只集中在操作电脑上,多媒体手段只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辅助手段,代替不了教师的作用[2]。如果教师过分地依赖于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的播放,忽视教学的基本规律,是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的。为此,教师必须富有激情和责任感,讲求教学的艺术,特别是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交流与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如适当的走动,或必要时适当板书,或在播放视频资料时,作出简单、扼要的点评,还可以根据视频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以活跃课堂气氛。
对于学生而言,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并不陌生,并且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除了平时上课通过课堂提问等方式增强互动外,还采取多种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能够从中体验参与的快乐[3]。一是网络教学平台的开通。网络教学平台除了有专门答疑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与教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流外,学生们还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学生论坛,公开发表自己对历史、包括对现代政治事件的看法。在网络平台上,很多同学引经据典,搜集多方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经常出现几位同学对同一问题的认识理解不同、“商榷”再三的情况。事实证明,网络教学平台的开通,为已经有了一定认知能力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们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学习能力及研究能力。二是讨论课。在“纲要”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有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除一些随堂讨论外,还有两节专门讨论课。专门讨论课一般在学期中期进行,学生根据前一时期所学内容,也可根据个人兴趣,自己搜集材料、制作课件,然后在课堂上发言,阐述自己的认识和观点。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这样一次能够展示自己的机会非常珍惜,讨论课发言积极踊跃,许多同学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其观点具有一定研究性。我们不少教师都把学生的课件拷下来以备参考,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3.教学实践。在“纲要”课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安排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吃透相关理论,从而提高该课教学的实效性[4]。一是安排学生研读经典名著名篇,写读书报告。由于“纲要”教材的内容丰富,规定的教学时数又非常有限,对于课堂内没有重点讲授的以及需要学生在课外花时间精细消化理解的内容,则采取开列阅读书目,撰写读书报告的方式进行。二是结合社会热点和教学要点组织、指导学生调研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论题,要求学生按照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生可以通过搜集整理资料、也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完成,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每一小组讲完后,都予以点评,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与我校学生专业相关的一个题目:“关于废立中医的认识”,大家兴趣比较浓厚。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讨,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近代历史上的几次废中医运动,同时也认识到正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对中医的高度支持和扶植,才有了中医今天的繁荣和发展;学生们也认识到近几年人们对中医的质疑的一个原因是中医学科在自我管理方面存在着问题。三是主题讲演与答辩等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题讲演与答辩是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自己制作PPT,到课堂上来讲课,教师作出点评。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一个发展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和学以致用的机会,进而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案例教学的应用
《纲要》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精神,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本教材,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中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它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能从个性推出共性,由特殊归纳普遍[5]。案例教学的实施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使用各种方式展示案例,让学生充分感知案例;②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自主探究;③组织学生讨论或班级交流,给学生展示自我和相互学习的机会;④教师总结评价,完善学生结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6]。例如“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中可以运用:案例1《南京条约》一道耻辱的界碑;“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中可运用:案例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二重性;(三)“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中可运用:案例3如何认识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除此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种种原因,医学院校的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不太重视,一些学生认为医学专业课才是要学的,而类似《纲要》课程可有可无,极个别学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上课时能逃则逃,这种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的倾向非常突出,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很多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贫乏,很难从中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起对祖国、对党和对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很多学生不能准确地应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二是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弱化,共产主义理想在不少学生心中显得非常模糊[7]。
由此可见,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更有效地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以更好地培养青年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有助于在青年学生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方向,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8]。
参考文献:
[1][4][7]孙玉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目标和策略[J].天中学刊,2009,(4).
[2]白凤玲.对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几点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3]史春风.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近现代史研究,2008,(8).
[5][6]姜德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案例教学法举隅[J].西部科教论坛,2008,(10).
[8]亚力坤.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责任编辑/彭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