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李天宇
摘要:高职教育是为了向社会岗位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能否适应企业就业需求的关键。然而学生一直在校园中学习与生活,自身缺乏相应的就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能力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提高非认知技能,达到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对学生的未来发展目标进行合理定位,让学生形成健康的择业心理。虽然在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能力指导工作有着较大的起色,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发达国家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一定差距。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我国就业指导现状与问题,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提出一些改革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就业能力;指导工作;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2
绪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正在处于改革时期,培养出高级技能能力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然而关注教育的同时,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不能忽视,这在我国同样是备受关注的话题。由于在传统经济制度中,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一直被学校分配,因此不用对工作发愁,这使得我国高校一直存在着“重招生,轻就业”的局面。当我国社会经济制度转变之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开始转变,成为了自主择业,加上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使得就业困难成为高校学生走出校门后面临最重要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转变传统就业指导工作,更新就业指导理念,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是我们当前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所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1]。
一、就业能力指导的发展历程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种兼教学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课程,最早起源于美国。在18世纪初期,美国的加州工艺学院开展了就业引导工作,对学生的日后工作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随后,在欧洲等国家都相继开展了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的鼻祖人物—美国的帕金斯提出了职业引导的概念,在19世纪初期,他开始在各大高校宣传职业指导工作。在1904年开始,英国、德国等国家相继设立了相关的职业指导机构与培训中心,从此职业指导作为一项特殊的服务课程在各高校开展与研究。到了20世纪中期,以美国为中心的高校职业指导活动开始波及到美洲、亚洲等国家。虽然职业指导课程发展有了百余年的历史,并且在教学工作中衍生了多种教育模式,但是核心的理论指导依然是美国学者提出的,在当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完成而系统的职业指导模式。[2]
在我国,19世纪初期的时候,清华大学就开始效仿日本等国家的职业指导课程,并在1923年成立了高校的就业指导委员会,我国的职业指导工作开始发展。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诸多高校开始陆续设立职业引导机构或者部门,实现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并且逐渐形成一定规模与收获一定成果与经验。在1949年之后,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段时期内的计划经济,使得学生被国家分配,学生自身并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时的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缓慢[3]。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学生又回归到自主择业的时期,各大高校开始设立相关的就业指导部门,开展职业指导的课程,但是由于起步比其他国家晚,因此并没有得到重视,并且呈现出一些问题,难以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形势与需求。
二、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够保障高职院校的学生顺利就业,因此我国政府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指导工作进行了宏观上引导,但是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职业引导教学工作呈现机械化模式。有些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从自身的职业教育出发,而仅仅是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个日常的指导工作开展,一般教学课程时间在毕业生的最后一个学期。[4]由于只是将教学作为形式,而脱离了市场办学,因而忽视了就业指导工作对于专业教学的能动作用,使毕业生走出校门后的职场竞争力下降。
其次,职业指导教学形式单一。一些教师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难以进行系统性与创新性教学,在教学内容中也只是对学生讲述未来的就业形势与国家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对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等方面则不够重视,甚至有些教师不将这些作为教学内容。
第三,职业指导的方法单一。许多高职院校认为就业指导工作是对毕业生择业的指导,一般都是对学生的个体咨询进行讲解,或者是通过群体来进行教学,却难以对单一个体学生的个性心理进行测试,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第四,在职业引导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全程性的引导。许多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并没有与社会形势相结合,年复一年重复同样的课程内容,使得教学缺乏科学性,导致学生与岗位实际情况相脱节。有的高职院校将就业指导工作作为自身的任务,难以与社会、家庭形成合力,甚至有的高职院校与外面的中介机构相联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重视;有的高职院校认为就业指导工作与毕业生工作一样,安排在学生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使得学生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引导。 [5]
第五,职业引导的师资力量滞后。由于就业指导是一门专业性的课程,需要教师有着良好的心理辅导技巧,政策宣传等,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够胜任的。但是有些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队伍素质较差,缺乏相应的人才,甚至有些院校将专业老师安排在就业指导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的就业能力难以提升。
三、对我国高职院校就业能力指导建设的思考
首先,对学生讲清楚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当前严峻的就業形势。我们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之前,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所在,让学生知道只有学好这门课程,才能够正确认识与了解到当前的就业形势,形成正确的择业意识。通过就业指导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与培养出综合素质去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坦然面对挑战,树立自信心,这是毕业生能够走向岗位的前提条件。
其次,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队伍建设。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并不注重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理论进行培养,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效率不高。在当前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当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作为学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校级领导与教师等教职工组成工作系统,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首先,教师需要有着专业化的素质与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思想,将是否有利于学生就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对学生的择业有着良好的指引;其次,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能力与水平。由于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给学生讲解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还要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并且解答学生的疑惑;第三,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由于教师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讲解教学,还需要成为就业政策与形势的研究者,通过自身的研究与对职业的剖析,才能够对学生的择业观念进行科学合理地引导。
第三,培养学生非认知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习十余年,一直没有接触过社会,人们经常说,学校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而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然而在实际中,学校与社会却有着本质的不同。由于在文化意识、主流思想等方面的差距,使得大部分高职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因此适应的时间较长,并且对社会的看法过于片面化与单一化。我们对于学生的非技能培养也要注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由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为了实现教学大纲,因此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注重培养,但是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学生也没有意识到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对日后的岗位就业的重要性,而职业道德的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职业道德操守,还能够培养高尚的思想素质。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传授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也要将学生如何做人同等重视。我们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需要加强职业道德精神与协作精神的培养,既要注重技能的操作训练,也要重视道德教育的实际宣传,让学生为日后走上岗位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其次, 逐步深入社会化实践教学。当学生一直在学校的时候,并不能够感受到社会的主流意识与人际关系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减少自己的适应周期,投入到工作岗位之中。当有了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就能够让高职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尽快投入到工作岗位。学校可以以社会实践平台为依托,让学生在就业前就能够了解就业环境与政策,方便学生能够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定位与目标。
四、结语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教学导向,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输送着高级技术型人才,而为了实现学生能够在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要顺应社会与岗位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重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引导与培养。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实现改革与创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顺应给个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落实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晓东,许宪国.论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之关系[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2]马龙海,汤耀平.大众化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模式的转换与构建[J].高教探索,2004(1).
[3]胡旭晖.以就业为导向 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
[4]徐海峰.对高等职业教育学制改革的若干认识[J].成人教育,2005(11).
[5]郭扬.“外圓内方”: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结构特征[J].职教论坛,2004(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