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何劭玥
摘要: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现代化因素日益增长,传统文化在与全球化文化的交锋中日益被边缘化。本文试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内涵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资本,并从文化资本再生产和文化资本转换的角度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再生产;文化资本转换;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4—0069—02
一、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解读
布迪厄在《资本的形式》一文中,通过对资本范畴的进一步研究,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文化资本的基本概念,提出了自己的文化资本理论。布迪厄在个体的实践行动、场域关系、家庭背景等社会关系中研究文化资本,力求在具体性和差异性中透视文化资本,并将其划分为三种状态:具体的状态、客观的状态和体制的状态。
具体化的文化资本要储存于身体之中,所以它“力求收获的工作是针对自身(自我进步)的一种工作,这种努力预先就假定了必须要有个人性的投入”,①也就是说,个体化文化资本的获得以内在化为前提,必须由习得者亲力亲为,不能替代或传承。一旦获得,它就成为人内在素质的一部分。
文化产品是文化资本的客体化形式,包含着一定的文化价值,是文化观念和文化能力的物化,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象征性。②文化产品的物质性,指其可以传递和转让;而文化商品又是储存于个人身体之中的具体文化资本的外化,传递活转让具有有限性。
体制化的文化资本是经过某种制度确认的文化资本,往往是以学术资格的形式出现的,“学术资格和文化能力的证书起了很大的作用,这种证书赋予其拥有者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的、经久不变的、有合法保障的价值”。③
二、文化资本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资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非常丰富,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语言、社会风俗、礼仪、节庆、表演艺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等,这些传统文化是可以和“文化资本”的概念相契合的。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例如戏剧、武术、技艺绝活等等这些正是布迪厄所说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同时,历史上流传下来了很多书籍、绘画、古董、建筑、工具及机械等物质性文化财富,并且这些实物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等有待探索。这正是布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的客观状态。
(二)当今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结构、政治、文化各方面也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面临着重重的危机:
1.传统文化的破坏。在近代中国的百年战争中,一些像圆明园这样的宏大建筑文化在硝烟中化为灰烬,还有优秀的技艺在动荡和颠沛流离中失传。十年文革也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裂,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一起否定了。
2.传统文化的变味。转型期的中国,经济至上和物欲膨胀等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负面效应深深的影响了文化的传统气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文物古玩走上电视荧屏。“文化秀”借助明星包装,或讲述故事典故,讲文化和娱乐结合,夹杂着浓重的商业气息。这不仅不利于文化的传播,而且更让传统文化混杂了“商品化”、“流行化”的味道。
3.传统文化的边缘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伴随着西方国家的经济强势,西方文化在思想领域、生活方式的强势渗透也日趋严重,从文化制品、生活观念的传播中逐渐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迷恋流行音乐,哈韩哈日,却对中国传统的戏剧文化知之甚少,于是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强势渗透下逐步边缘化了。
4.传统文化的失传和消失。文化的失传和消失,可能是上述三种状况恶化的最终结果,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高妙的技艺已经失传或者濒于失传——今天的画家已经无力使用“托色”的技艺绘制中国画的现实是非常令人痛惜的。
三、文化资本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道路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获得有效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一个既严肃又现实的问题,布迪厄文化资本的理论也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
1.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文化资本再生产。布迪厄在《区隔》一书中提出了文化资本的获得方式:一种是通过年幼时期的家庭体验获得的,另一种是以一种系统的学习方式进行。④根据其对文化资本再生产途径的阐述,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应该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家庭是传统文化传承最初的场所。家庭教育里既有父母对子女有意识的教导,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效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所以出身在艺术家庭的孩子会因从小就从父母那受到艺术的熏陶,而更有艺术品味和优雅的气质。
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会唱优美动听的山歌,一些歌曲既没有词曲歌谱的记录,也没有专业机构的教授,完全靠民族和家族内部的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家庭中所进行的文化资本再生产更具隐蔽性、更容易被人们所忽略。所以,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更要大力发挥家庭的启蒙和传承作用。
另一方面,文化资本的传承也发生在社会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学校教育。传统文化要发展,只靠家庭成员之间的传递是不能实现的,因为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家庭不可能完整准确的教授全部的内容。事实上,家庭所能传承的具体文化非常少,而孩子都要进入学校,学校进行的教育更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
我国当前在高校开设国学专业和在全体大学生中普及大学语文教学就是学校进行文化资本再生产的体现。因为我国大学的教育体系和教学课程体现的是西学,而国学和语文的补充正是在这一体系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的表现。
2.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文化资本转换。布迪厄在文化资本理论中强调了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统一。文化资本可以转化成经济资本。在文化生产的过程中,文化资本借助经济资本转换成文化商品,进入流通环节进行交换,交换过程把文化资源资本化,成为可以在文化产品中积淀和传递的象征资本(或信息资本),并最终在交换之后获取资本的收益。⑤所以,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资本的物态转换来延续和提升自身的价值,获得发展的空间。
也即,传统文化的资本转化需要进入流通领域、导入市场才能在当代新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得到有效发展。这里,我们从传统文化自身出发来讨论其实现资本转化的两种方式:
(1)突出特色,强调异质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没有独特性,没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的异质性,中国的传统文化就缺乏竞争力,无法在交换领域实现文化资本的转化。所以,在全球化同质文化大行其道的环境下,我们更加应该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只有当我们以自己的特色展现自己时,才可能得到别人的认同。
今天的世界高楼大厦林立,但却没有中国青砖灰瓦的四合院有独特的历史气息;高级成衣琳琅满目,但也没有旗袍唐装有中国的韵味。很多老外对中国功夫十分敬仰,正是因为对于世界来说,这就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本。
(2)打破束缚,敢于创新。传统文化主要产生和传承于历史上,曾在传统社会生活中发挥过不可替代的功能,但可能在今天已有许多方面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所以只有把它实用化、创新化,增强其适存性,融入当代文化体系之中,变成现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实现其文化价值和向经济资本转换的价值。
一些艺人在传授技艺时,拘泥于家庭内部或者传男不传女,从而导致优秀技艺失传。其实,既然是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应该有博大的胸怀,让热爱之人都可以接触到。学习技艺,并不一定就要成名成家,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得以普及和推广。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拜师学艺,有板有眼的唱京剧说相声,虽然因文化差异表演水平有限,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2008年,武术作为非正式比赛的特色项目走进北京奥运会。作为竞技体育,它有明确的规则和裁判,这可能是传统武术所不具有的,但若没有这些规则,武术很难作为一种竞技体育项目走向世界,也难以改变外国人对中国武术是一种侵略技术的错误观念。通过规则化,让世人认同武术体育项目的实质,这对于武术的发展是有益的。
四、问题与思考
(一)继承传统文化不能形式化
继承传统文化的目的是要将这种文化嵌入到我们的民族和时代发展中去。所以,继承传统文化要保持其真正的文化内涵,不能流于其表。
当前我们正在大力推广和弘扬新儒学,将儒家的经典理论和处世之道与今天的中国发展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所以继承儒家文化的内涵远胜于形式,有人提出为了弘扬儒学,就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着汉服上课,这显然是荒谬和形式主义的。
(二)对传统文化资本的开发不能破坏传统
文化的资本化运作,导致人们用经济价值去衡量文化的价值,甚至破坏传统的经典文化。
目前,对名胜古迹的经济资源和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名胜古迹传递历史文化的作用淡了,而商业旅游的意义浓了。而且众多的游客还对历史文化古迹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作用。除了形式以外,文化的原生意义和内涵流失了。
可见,传统文化的资本转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一个度,过之与不及都不可取,但这在布迪厄的理论中并没有涉及,也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摸索,如果在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中反而对其造成了破坏了这是我们万万不愿看到的。
注释:
①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5页。
②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60页。
③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0页。
④朱伟珏.“资本”的一种非经济学解读——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社会科学》,2005(6):120。
⑤李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文化资本》,《广西民族研究》,2008(3):164。
参考文献:
[1]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朱伟珏.“资本”的一种非经济学解读——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社会科学.2005,(6):117.
[4]黄胜进.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价值考察[J].青海民族研究.2006,(9):10.
[5]李全生.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J].东方论坛.2003(1):8.
[6]李昕.符号消费-文化资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8).
[7]李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文化资本[J].广西民族研究,2008,(3):164.
[8]姜雪婷.从布迪厄“文化资本”角度谈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的发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
[9]吕屏.从旧州绣球产业的发展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本转换[J].桂海论丛,2007,(9):83.
(责任编辑/石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