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4-07-28

廖卓彦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诚信状况就更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在调查分析大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解决问题的策略,期望以此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思想政治;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6-0176-02

“诚信”是人们交往过程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对个人而言,没有诚信,就无以立身;对社会而言,没有诚信,就无以进步。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诚信状况就更值得关注。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都将“诚信”列为公民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努力培养他们守信用、重良知的基本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1.考试作弊已成顽疾。大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他们评优、奖学金评定、入党、就业以及推荐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对考试成绩也越来越关注。有些成绩好的学生,为了取得高分、得奖学金、评优、入党也进行作弊。一些成绩差的学生为了考试能及格也作弊。他们认为“学不在精,作弊则灵;功不在深,会抄就行”。还有部分学生看到别人作弊,怕自己吃亏,便随波逐流。作弊的学生经常采取夹带传递有答案的纸条、把答案写在身体的一些部位或桌面上、偷看同学试卷等手段。近年来,高校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对参加考试的学生进行监控,但还是屡禁不止,且作弊手段不断翻新,令人防不胜防,比如:手机、MP3播放器、“探测笔”等成为新型的作弊工具;有的学生甚至直接找“枪手”代劳。

2.求职中造假屡禁不止。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人才的合理流动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为那些学有所成的大学生提供了参与人才竞争的机会。但是也有一些在校期间不努力学习、不愿意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综合素质达不到社会要求、竞争力较弱的学生,为了在就业时找到一份收入比较高、工作环境比较好的职业,便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牟取或伪造专业学历和考级证书,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骗取用人单位的信任。造假行为使公平公正有效的人才竞争难以体现,人才培养成本增加,加重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负担。

3.在助学贷款中信用意识淡薄。国家助学贷款是为资助高校在校贫困生而发放的贴息贷款,这项重要举措使贫困大学生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和爱护。但由于大学生在助学贷款中的不诚信,使得此项工作举步维艰。有些学生通过制造虚假证明来申请助学贷款,以满足自己的高消费;有些学生在毕业后拒绝向银行提供通讯方式和工作单位,恶意拖欠贷款。据调查,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由于坏账率过高,2007年4月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被银行列入暂停发放助学贷款的“黑名单”。

4.道德失范,价值评价失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道德规范的许多内容都受到了冲击,加之我国的法律建设还在不断地完善之中,许多大学生还缺乏现代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表现出道德失范。例如,在利益的驱使下,为别人充当考试的枪手,有的学生不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到处炫耀自己替考的“本领”,把替考作为自己的生财之道。再如,信仰危机,价值标准失衡。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一些大学生把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客观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许多人把对物质和功利的追求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常常采取不正当甚至非法手段在社会各领域进行恶性竞争。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坑蒙拐骗、强买强卖、贪污腐败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正之风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建立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的信用危机是与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淡莫诚信是分不开的。

2.家庭与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庭教育走向了两个极端:过分注重成才教育,忽视了成人教育;注重智育而轻视德育,至使他们不考虑他人和社会利益,缺少责任感;很多家长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不能起到子女的榜样。家长对做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漠视、对现实不良现象的趋从代替了对价值理念的引导。那么,学校对道德的重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道德态度。很多高校在教育过程中,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负责,而无视学生对自己负责;只注重受教育者对社会的服从,而无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培养,致使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不能很好地协调起来。这种教育最终致使许多学生面对诚信问题不知所措。

3.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反思能力。大学生正处于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虽然对事情的是非对错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但自我控制和把握的能力较差。在看到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做个诚信人常常吃亏,他们很难守住内心的道德防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获得眼前的利益,他们将“诚信”美德抛开,导致了大学生各种不诚信的行为。

三、大学生诚信构建的相应策略

1.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在抓学风、校风的同时,大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营造良好诚信氛围。校园传媒、网络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多数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要加强对校园广播、电视,特别是校园网络的管理,调动发挥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积极功能,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参与。建设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网站,推出诚信教育栏目,开通师生交流热线,展开热点问题讨论,将校园网络发展成为诚信教育的重要阵地。

2.建立全国性的人才信用管理体系。人才信用管理体系是诚信秩序的制度保障。就高校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该体系包括学校提供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道德行为的表现及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各种资格证书、学生的各种奖励与处罚记录等;还应包括这个学生毕业后所工作过的单位提供的一切有关文档,如劳动合同等。诚信档案作为个人的宝贵资源,是学生的第二“身份证”,是学生进入社会安身立命的“通行证”。这样,学生必将处处自觉地实践诚信品质的严格要求,追求信用评价的最高等级,争取在诚信档案中留下美好的记录。以此堵塞弄虚作假的路径,使诚信者畅通无阻,失信者寸步难行,以利于在高校和整个社会范围形成讲诚信的良好道德风尚。

3.加强监督机制,加大失信惩罚力度。诚信,除了依靠自律和制度的约束外,还要加强行为管理,充分发挥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要通过多种途径,不诚信的行为给予必妻的曝光。要建立失信约束惩罚措施,对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盗窃欺诈等行为加大惩罚力度,甚至可以与学位挂钩,完全打消其侥幸心理。通过这种监督机制使学生意识到失信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同时,我们要大力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学生诚实守信评议活动,对诚信行为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是诚信者受到尊敬和赞扬。在同学中不断树立典型,强化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教育,使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理念在学生思想中发扬光大,并自觉地将诚信作为自己的处世哲学和行为规范。

创造诚信社会,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从表面上看只是这一代大学生的问题,但如果解决不好势必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危害,将可能影响到今后的几代人。因此,解决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依靠高校自身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目的。

(责任编辑王丽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