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研究——以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青华街道为例

时间:2024-07-28

董治菁(中共保山市委党校)

一、青华街道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一)党旗飘扬,红花绽放—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

作为保山市首批棚改安置小区的红花社区,于2017年7月正式挂牌入驻红花安置小区。棚改前,社区共有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棚改后,社区党总支共有113名党员,分别在下设的3个党支部和6个党小组,社区共有12个村居民小组,居民楼23栋,住房2824套,现入住4737人共计1658户。刚入住时,社区出现各种问题,矛盾纠纷凸显,涉及生产、生活、就业、交通等各方面,成为社会治理的难点和痛点。

1.坚持党建引领,实现社区党员由“散”变“聚”。通过组织找党员和党员找组织,及时帮助引导党员向属地党组织报到,凝聚人心。街道党工委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社区党总支直接履行“龙头”责任,各支部及楼栋党小组履行具体责任,坚持“5+2”(工作日+节假日)、“8+X”(工作时间+下班时间)不间断服务,使基层党建工作系统上下联动贯通,组织强起来。打造了多功能“党群服务综合体”,为居民群众搭建了沟通交流平台。

2.坚持制度创新,实现社区管理由“虚”到“实”。社区建立完善党员联系群众“4113”工作制度,更好地实现从上到下“宣传政策、解释政策”,从下往上“收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彻底解决上传下达和下情上报不畅通问题。健全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召开居民大会,反复研究讨论制定了14条红花社区居民公约,有效约束了居民的生活习惯和不文明行为。建立议事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坚持多方借力,实现社区服务由“粗”变“细”。及时了解小区居民服务需求,并研究制定解决措施,形成“需求清单”和“措施清单”,为社区班子转型升级、综合治理、服务群众指明了方向。社区通过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建立“1+4+X”管理服务体系,形成良性互动的社区治理架构。

4.坚持丰富活动,实现居民生活由“慌”到“安”。制作“红花记忆”展示廊,开展一系列就业创业活动,解决群众就业问题。社区结合发展实际,组建劳务公司,面向市场提供有偿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同时,打造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服务入户,着力建设智慧化社区。社区与多方进行共建,不断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活动,不断传递正向能量,促进小区和谐。

5.坚持居民自治,实现社区秩序由“乱”到“治”。每月定期召开户长会和社区党总支扩大会,充分发挥基层民主,准确查找问题,集体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每季度召开民情恳谈会,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党建引领,四方共建—党建引领居民自治

作为保山市首批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之一的四方社区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08人。由于居民来源较广泛,且四方社区辖区范围内共入驻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多达700余家,故取名四方社区,意为四方共建。社区居民来源广泛,且流动人员较多,居民的人、户、房分离严重。一方面,社区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措施。另一方面,部分居民由于户籍不在社区,出现社区对辖区居民服务失联的情况,导致基层治理失效,小区环境卫生脏乱,矛盾纠纷和治安案件多发,居民诉求不畅。针对出现的问题,四方社区主动作为,多方借力找到一条辖区共驻共建、居民共治共建的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的治理之路。

1.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实现基层堡垒由“弱”变“强”。通过逐户走访,引导流动党员、社区党员向党组织靠拢,激发党员“站出来,走前头,做表率”,不断加强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在社区持续开展党员干部亮身份活动,让广大党员自觉贯彻“我先上、我宣传、我来帮”的思想,号召基层党员既亮身份,又亮责任承诺,还要亮联系方式,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2.引导各方力量共驻共建,实现治理力量由“散”变“聚”。四方社区党组织主动沉下身子,对接辖区入驻单位,征求工作意见,把原来的“单打独斗”变为“联合作战”,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社区共驻共建中来。依托街道“大联盟”、社区“大党委”的组织体系,组建“青华管家”协会,整合力量组建“青华义警”,充分发挥各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队力量,由社区统筹划分责任区,共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取得实效,逐渐使治理力量由“散”变“聚”。

3.创新基层自治实践形式,实现小区管理由“乱”变“治”。学习借鉴“枫桥经验”,发挥人民调解、居民自治在基层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发挥“青华管家”协会带头作用,以《青华小区居民公约》 《青华小区居民自治管理办法》等制度为保障,逐步解决自建小区存在的问题,发动居民共同参与到小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来。通过充分增强居民自治组织能力,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真正实现了在党建引领下小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让四方社区真正成为四方居民的幸福家园。

二、青华街道社会治理的经验分析

(一)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基层参与新机制

青华街道在社会治理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强化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党员联系群众“4113”工作制度,构建“1+4+X”管理服务体系,以细微的网格单元及时排查扫清盲区。加强基层治理队伍的建设,与物业公司、辖区商户进行合作,组建“青华义警”“青华管家”。发动辖区30多支民间文艺团队成立“舞林大妈”,引导组建“艾大妈调解工作室”、“女子义务调解队”、“金党徽”服务先锋队、“红袖标”义务巡逻队、“自家人”矛盾调解队、“及时雨”应急处理队等,全面推行“1234”网格管理工作制度,以街道党工委牵头成立小区物委会,强化党组织对物委会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谋划各项工作重点,推动服务保障和基层治理,健全完善街道“党建联盟”、社区“大党委”等工作机制,率先构建“一核多元”的城市治理模式。

(二)坚持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基层治理新生态

青华街道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第一要求,坚持以党建为抓手,突出居民群众是新时期社区治理的主体,搭建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营造良好的社区居民参与自治的氛围。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街道统筹在各社区大力培育社会组织,针对社区治理群众参与度不高等突出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自治自管为突破口,成立协会和组织等,充分发动群众组织,促进基层群众由徘徊观望向共建共治转变。激发基层的内生动力,提高居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逐步形成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构建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共享、人人监督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三)坚持科技赋能强动力,创新基层治理新手段

青华街道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建设“智慧青华”为目标,探索建立“青华e家”大数据中心,全力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推动和实现社会治理体系的架构、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的创新。街道决策、治安、新冠肺炎防控、服务群众等能力在科技手段的运用中得以提高,从而构建起社会治理立体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体系。建立“互联网+社会治理”体系,依托“青华e家”大数据中心,将居民的人、事、地、物、情等静态信息纳入基础信息库,实现电子地图与社区、网络、单元、楼层、家庭等直接关联,实现“以人找房和以房管人”。依托保山公安综合实战应用管理平台、保山智慧社区建设云平台和“云苑”APP搭建社区智慧管理服务平台,提供综合指挥调度、应急处理、智能分析等服务,构筑起强大的安全屏障,精准锁定人员、车辆、物,实行智能识别,全程跟踪。通过设置人脸识别系统,数据判定对重点人员进行全面管控,借助科技手段快速识别管理风险人群,提升风险预防能力。建立社区微信公众号,对居民的意见建议及时进行反馈,及时办理公共事务,并发布在APP、微信公众号,让居民群众在第一时间知晓。在便民服务方面,居民足不出户通过手机APP就可以获取很多服务,社区APP拥有强大的生活服务功能,将社区和周边的各种信息,如家政、交通、民生等信息全部线上化,居民在家即可享受物业报修等各种上门服务。青华街道通过不断创新社区治理的科技手段,筑牢出入口、内部公共区域、楼栋三层防控圈,提高社区的治理效率和群众的满意度,让群众更安心。

(四)坚持强化制度保障,提高依法治理新能力

社区治理还是要从体制机制上抓落实。探索构建新时期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具体管理制度和有效治理机制,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打牢基础。健全基层党组织制度体系,严格落实党员联系群众“4113”工作制度,建立社区为民服务办理协同机制、“一事一评”工作机制。通过细化“干部回家乡计划”行动,健全“社区党员双报到”制度;建立“三会”制度,每月定期召开户长会、社区党支部扩大会和每季度定期召开民情恳谈会。全面推行“1234”网格管理工作制度,推动网格管理规范化。结合街道社区的实际,通过组建群团组织,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自治章程,如《村规民约》 《社区议事规则》 《基层民主协商制度》等,为居民自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些思考

(一)以党建为引领,优化治理机制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是建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探索把支部建在小区内,把党小组建在楼栋中,强化党组织对基层治理工作的引领力,确保党的领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方位、无死角。基层社区工作的评判标准,始终以老百姓的认同感、安全感、幸福感作为评判标准。在改善民生、优化服务的供给需求上下功夫,把百姓追求的美好生活贯穿于社区治理的始终,用心用情,让街道、社区成为居民心中幸福的港湾。二是不断完善治理机制,创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党建+社会治理”工作机制,不断深化“五治合一”(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治理体系,不仅在常态化下对社区治理行之有效,且在非常态化下对社区治理也要效果明显。不断破解治理困境,将常态化治理机制有效转化到非常态化治理中,从常态化自治、自主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治理转变为非常态化的控制、服从高度集中的行政统一的社区治理。

(二)以创新为抓手,用好治理技术

面对新形势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社区治理必须和科技进行强关联,毕竟防疫的重点往往都在社区,社区承担的防疫责任呈现出日常化和重要化的趋势,需要信息畅通,尽可能减少重复性工作,提升效能,因此加快打造智慧社区,用好治理科技技术,服务好基层各方面。加大基层治理投入和创新力度,打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完善城市社区各项硬件基础设施,确保服务好辖区党员群众。规范网格管理,继续织密、做实基层治理网格,以精细化、精准化网格管理,做实做细做优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等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定期开展网格员信息技术能力和业务知识培训,通过建立健全人才机制,选树优秀典型技术人才,挖掘、表彰、宣传优秀网格员,让治理队伍保持长期稳定,使基层社会治理保持长效性,达到持续稳定。

(三)以问题为导向,提升治理水平

紧扣新时代的发展变化、社会变化、居民需求,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作为检验治理能力的标尺,把适应群众需求的优质管理服务水平作为提高治理效能的标准。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针对基层社会治理对象的主要特征,逐步解决一些居民沟通难、就业难、致富难的问题。多为居民群众搭建交流平台、就业平台,为其解决后顾之忧。通过多渠道深入社区,倾听民意、体察民情,始终把居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精准把握居民的需求,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服务紧跟上,不断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做通做实群众思想工作,逐步解决棚改征迁历史遗留问题,通过整合多方力量和资源,制定问题清单,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逐一进行解决。坚持把群众的事办在家门口,把群众的事服务好,切实把居民需求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创新源动力。

(四)以服务为宗旨,推动经济发展

基层社会治理好与不好,最直接的评判标准就是居民是否住有所居、老有所依、幼有所学。最根本的还是发展经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要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治理好基层,不能抛开物质基础空谈治理效能。青华街道指导督促各社区盘活已征闲置土地资源,实现街道所辖10个社区集体经济纯收入超10万元,未来将争取一半以上社区突破20万元。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为物业管理行业提供了市场空间,城市物业管理的时代已到来。青华街道要抓住物业时代到来的新机遇,牵头成立物业公司,不断创新提升服务能力,学习全国先进的物业品牌公司,提出“城市大管家”的定位,从服务“居民”延伸至服务“居民+市民”,从服务“墙内”延伸至服务“墙内+墙外”,从“单一”物业服务拓展为“全场景”城市服务。充分发挥各社区特色,找准发力点和切入口,探索和拓宽社会服务的路子,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收入,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和持续性添砖加瓦,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五)需要完善的两个方面

1.基层党员干部综合素质仍需加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尤其是社区治理对社区工作者的能力水平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更严标准。社区工作者在社区治理中的压力非常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境也随之增加,特别是棚改征地拆迁历史遗留问题较多。部分涉法涉诉群众转诉为访,群体性上访情况有所抬头,做实社区群众工作和社区维稳工作办法不多、手段单一,提高社区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2.智慧党建助力基层治理水平仍需提升。平台服务功能和整合度不够强,“青华e家”大数据中心与城市基层党建融合深度不够、创新突破不足。平台系统优化不够好,一些好的智慧治理经验还未形成街道全覆盖。管理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党建信息科技复合型人才较匮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