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林 英,朱小琼,李惠玲
四川省人民医院 消毒供应中心(成都 610072)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手术逐渐成为目前临床治疗多种顽固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且实施率和有效率均逐年上升[1]。但在手术期间,手术器械的使用无法避免,而对于手术器械的处理稍有不当极易引发院内感染事件,对患者的手术效果及预后均具有潜在的威胁性[2]。院内的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医院无菌用品的供应部门,手术器械的回收及清洗、消毒、包装及再次发放为其主要工作。近年来,国家卫生部加大对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质控工作的管理和关注,但手术手术器械处理不当或消毒不合格所导致的院内感染事件仍有报道,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3-4];故采取正确的方法来清洗手术器械和控制其清洗质量是延长手术器械使用寿命和预防院内感染发生的关键,有研究[5]显示,对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的把关控制有利于降低院内感染率,但具体的控制路径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回收待处理的894件手术器械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管理在院内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回收待进行清洗消毒的894件手术器械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器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894件手术器械中镊子176例,剪刀类119例,止血钳132例,容器类192例,鼻窥镜36例,喉镜78例,腔镜53例以及其他手术器械108例。16名消毒供应中心专业人员完成所有手术器械清洗,其中男5名,女11名,年龄为2~43(33.26±1.89)岁,学历专科及以下3例,本科11例,本科及以上2例。所有手术器械均为本四川省人民医院内使用回收;所有手术器械清理工作人员均为四川省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聘请专业人员。两组均采用相同设备和检测仪器进行消毒及检测。两组在手术器械种类、消毒工作人员性别、年龄及学历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手术器械一般资料比较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要清洗的894件手术器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7件。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流程清洗,即使用医院常规管理方法展开消毒供应中心相关工作,手术器械清洗流程按照既往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消毒→机械烘干保存流程进行,且在器械的清晰管理期间,实施常规的质控措施,具体如下:1)对清洁剂、润滑剂、洗涤用水等定期进行质量检查;2)在机械清洗完成进行包装时,采用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旨在观察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润滑后的器械轴关节灵活方便,功能完好,无损毁。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应重新处理:有锈斑应除锈, 器械功能损毁或锈蚀严重应及时维修或报废。带电源器械进行绝缘性能等安全性检查;3)每月至少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 检查内容同2),并记录所有监测结果。
1.2.2 观察组 予以标准化护理质量控制路径进行清洗和管理,具体措施如下:对于手术器械按照预刷洗→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消毒→机械烘干保存流程进行清洗,在清洗过程中,清洗所用水质一定选择软水及纯化水,选用多酶清洗剂,可拆卸的器械应拆开后清洗消毒,精密细小器械应手工清洗消毒。护理质量控制路径的管理:所有进行手术器械清洗消毒的工作人员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消毒技术与消毒隔离制度,在手术器械清洗期间要时刻保持消毒隔离的警惕,严禁触碰抚摸;定期对消毒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流程、工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情况,提高工作人员基础操作水平,同时强化责任心和岗位意识,并在开展工作前和工作中充分做好消毒隔离准备;对院内消毒供应中心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如按照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差错事故上报制度等均进行完善,使临床工作有章可循,减少疏漏发生的概率;加强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灭菌和消毒工作的检测,定期对组织和个人进行考核与评估,加强个人责任心以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及时发现问题并立即给予纠正和改进,尤其针对发生频率较高的错误问题定期进行分析和跟踪,详细记录每次监测结果,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保证质量的持续性提升。
两组器械清洗管理结束后在同一时间由同一批检测人员在同一检测标准下进行清洗质量的检测与鉴定。
根据考核评估结果记录两组手术器械外观亮度、血渍、污垢以及锈斑、清洗达标情况、清洗质量控制评分以及院内感染率。
1.3.1 清洗达标 以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6]《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7]及隐血实验检测[8]结果作为清洗达标标准:经清洗消毒完毕后手术器械表面光洁如新,未残留任何污渍且隐血实验检测为阴性则为清洗达标;倘若经清洗消毒完毕后手术器械表面存在锈斑、或其他肉眼可见的斑点状或片状污痕或隐血检测实验为阳性即为清洗不达标。
1.3.2 清洗消毒质量控制效果 采用清洗消毒质量控制效果量表[9]对清洗消毒质量控制效果进行评分,该量表总分最低得分0分,最高得分100分,包括器械拆装、清洗质量、消毒质量、环境管理及包装质量5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清洗消毒质量越高,控制效果越好。
1.3.3 院内感染 记录两组器械在清洗消毒完毕后1个月内进行手术例数及出现院内感染数,院内感染包括伤口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在此1个月内所有选取手术患者均需符合下列要求:1)未进行多次介入性操作;2)抗生素使用者均按临床抗生素应用原则及药敏检测结果合理使用;3)所有患者临床药物治疗所用药品均为合格;4)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患者所接受的供血及制剂均为无菌未被污染;5)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所接触的空气、物品等表面均进行消毒,未存在污染;6)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免疫力可;7)未存在明显疾病谱改变。
观察组经清洗消毒后手术器械外观光亮度高于对照组,而血渍、污垢及锈斑存在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手术器械清洗消毒后外观情况比较[n(%),n=447]
清洗消毒结束后,观察组手术器械清洗达标率为98.21(439/447),高于对照组的89.03%(398/4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1.50,P<0.001)。
两组干预前清洗质量控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手术器械清洗消毒质量控制效果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而观察组评分升高更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清洗质量控制效果评分比较(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aP<0.05
经清洗消毒后,观察组手术器械在手术中使用院内感染发生率为0.45%(2/447),低于对照组院内感染率2.01%(9/4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表4)。
表4 两组手术器械使用院内感染情况[n(%),n=447]
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发展,手术应用在临床上更广泛,手术器械种类与功能也不断增多,这在提高手术效果和改善预后起到了重要作用[10]。但同时,也增加了器械供应、消毒、灭菌及维护等方面的困难。消毒供应中心在三级医院乃至任何一所医疗机构中均作为极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存在,对于该部门而言,除回收医院所有可利用手术器械进行清洗、消毒剂灭菌外,如若复用手术器械消毒、灭菌不彻底可明显增加院内感染发生的风险;故妥善实施相应的护理质量控制,在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和预防院内感染方面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1-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较常规流程的清洗消毒操作,采用标准化护理质量控制路径进行清洗消毒的手术器械其外观清凉度更高,残留血渍、污垢及锈斑现象更少,且最后清洗达标率高于常规流程清洗消毒手术器械,由此可初步认为标准化的器械清洗消毒更有利于提高手术器械的清洁质量。与既往常规消毒流程比较,本研究中标准化的手术器械清洗消毒在清洗开始进行了预刷洗,对器械表面存在的较大污渍进行首轮清洁,而在清洗水质、清洗剂上都有特定要求,且根据不同手术器械均有特定的清洗消毒方法。有研究[14]显示,在消毒供应中心进行一定的质量控制管理可减少院内感染,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上也有一定意义,但关于其进行质量控制后所取得的控制效果并未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而在既往相关研究[15]表明,质量控制实施可提高器械清洗达标率,但关于院内感染的预防效果并未明确。但本研究显示,采用标准化护理质量控制路径进行清洗消毒的手术器械其清洗消毒后清洗质量控制效果更好,干预后进行手术的手术器械其院内感染事件也明显较少,由此可提示,护理质量控制路径的管理在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的同时,在预防院内感染方面也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与此同时,对质量控制管理实施的具体效果也进行了定量分析,显示其实施后的优势,弥补了既往研究[16]中结果单一的缺陷。且在本研究采用的护理质量控制路径的实施中,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的控制为主要内容,且围绕如何提高清洗消毒质量展开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严谨性,起到提高消毒质量的效果;而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制度保证了临床工作的有条不紊,进而巩固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质量。此外,在保证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同时,实施严格密切的监督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和改进,最终在整个系统的控制管理下起到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和降低院内感染的效果。
综上所述,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标准化护理质量控制路径的管理可提高手术器械清洗达标率和降低院内感染率,且控制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