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钟 静,张立梅
(北京联合大学 广告学院,北京 102200)
所谓语境,简单理解就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行为所处的情境。“语境”一词最早出现于1923年,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提出,他将语境分为两大类:一是言语交际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文化语境;二是言语交际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境,即情境语境。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语境的理解也出现了多种形式,现在通常将影响言语交际的上下文界定为狭义语境,比如口语交流中的前言后语;而将言语交际行为中交际双方的个人情况、交际场合和社会环境等影响交际效果的因素界定为广义语境[1],比如“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即是因广义语境中交际双方背景差异过大、缺少共同的交流平台导致交流失败的一个典型范例。由此可见,对语境诸多因素的客观分析、巧妙利用、精心设计是信息传播活动取得成功绝对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
语境的形成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就是交际者所使用的传播介质,即媒介。有感于媒介对人类传播行为的影响,美国传播学者乔舒亚·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于1985年出版了《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正式提出媒介情境论学说。梅罗维茨认为,信息的流通形式对人们的互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情境的实质是一个信息系统,媒介是构成特定情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可以运用媒介来混淆区分不同情境的界限,导致全新的情境出现,影响并最终改变人们的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微博的传播现象可以发现,微博之所以能够引来成亿用户的使用、牵动各方面的注意力、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改变了旧有的言语交际情境,将互联网媒体与日常言语交际情境进行混合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语境,更加真切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情景,更加充分地发挥了互联网这种电子媒介的强大功能,更加深刻地展现了社交媒体的核心价值所在。
我国的微博应用始自twitter诞生的第二年,即2007年,但其突飞猛进的发展却是在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启用之后。2009年8月,新浪微博正式上线;14个月之后的2010年10月,新浪微博用户超过5 000万;截止2010年12月31日,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超过1亿[2];截止2011年6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超过2亿[3]。新浪微博以超乎所有人意料的发展速度成为微博领域的领军企业,引来了搜狐、腾讯、百度、网易的争相追随,更创造了国内的微博热潮。一时之间,有人在微博上大秀美好生活,也有人在微博上针砭时弊;有人在微博上献爱心,也有人在微博上搞营销;记者盯着微博找新闻线索,地方政府盯着微博准备随时灭火。微博用自己的实际效用提示着每一个普通的社会公众,只要注册一个微博账号,你就拥有了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关心的事件评头论足、指点江山的平台,既能获得他人的关注、又相对隐蔽、安全,从而更好的展示自我的真实情感。在微博创造的这个革命性新语境当中,一场新的话语革命就这样挡也挡不住的、如疾风骤雨般的展开了。
一
对微博所创造的这种特殊语境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微博语境更加公平、开放。微博是互联网媒体的一种应用。作为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互联网为每一个用户发表言论、查询信息提供了同等机会,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可以同时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发布者,缓解了传统媒体时代职业传播者控制大众传播媒体信息发布权、垄断信息发布、普通公众被职业传播者设定的议程所左右的局面。这是人类大众传播语境的一次重大变化,其开放性让普通社会公众找到了自由表达观点的机会。因此,微博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互联网语境公平、开放的特点。
分析微博用户可以发现,与互联网的其他应用相比,微博在公平、开放方面的特征更加突出。互联网应用对于硬件设施具有较高的要求,一般应用都需借助电脑客户端介入。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电脑在我国的进一步普及面临着比较大的困难,且携带的便捷性存在明显局限,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却由于价格、性能等原因表现出更强的普及优势。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我国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电脑71.2台,手机188.9部;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脑10.4台,手机136.5部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1年9月公布。第二十七次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数为4.85亿,其中手机网民3.18亿,占网民总体的65.5%②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计报告》,2011年7月公布。两项数据均显示,不管城镇还是农村,手机用户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开发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此,微博努力降低自身的介入门槛要求,除电脑客户端之外,更强调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强调对手机用户的开发。同时,微博的手机客户端充分考虑到了当前手机操作系统的差别,针对塞班、安卓、ios等不同系统开发了不同应用软件,这就使微博比其他的互联网应用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普及型。新浪微博的营销数据显示:2010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月增长率为33.8%,而来自移动终端的用户月增长率为38%,超过了平均增长水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浪CEO曹国伟2010年10月17日接受采访时表示,移动互联网将是未来微博的主要载体,新浪微博正在积极开发针对移动平台的微博应用。同一天,新浪微博专属定制的HTC手机微客C510e也正式上市。
如果说介入门槛比较低,为微博用户数量的激增创造了客观条件的话,微博用户注册的简单快捷就为其消除了心理上的障碍。2012年2月1日之前,公众只须使用邮箱地址或QQ号码即可开通个人微博,并不需要填写各种复杂的个人信息。即使是在开始实名制之后,验证信息也只需提供身份证号码即可,简单、快速,一两分钟就可以搞定。
这种语境的公平、开放使微博比其他的互联网应用更能接近普通的社会公众,为他们提供了更为方便的表达意见的平台,激发了他们的表达热情。截止到2011年8月底,新浪微博用户每天发布的微博数量高达7 500条之多,其中更多的是来自于草根阶层的信息,展示的是底层公众的喜怒哀乐。因此,这些未经职业把关人筛检的微博内容远比我们通常在电视、报纸中看到的信息更能反映普通公众的思虑,反映出的问题也更加严峻。当前,各地方政府已经将微博当做反映民情的重要平台,老百姓微博问政的同时也完成了官员们问政于民的转变。由于我国特殊的媒体环境,普通社会公众的这种自由表达权的开放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它将为我国民主建设进程的加快提供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2011年7月18日发布的《2011上半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显示,微博已经超越网络论坛成为中国第二大舆情源头,仅次于新闻媒体报道[4]。
第二、微博语境兼具个人性和公众性。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认为,电子媒体在转变情境性质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它促成了更多旧情境的合并,尤其是公共情境与私人情境的融合,导致了很多社会角色界限的混淆。微博则因为其电子社交网络的属性将这种情境融合表现得更为明显。
微博本是博客的微型化版本,它更倾向于表达的是发布者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个人的经历喜好、个人的喜怒哀乐,它满足的首先是发布者自身的宣泄欲望,因此具有清晰的个人化特征。微博正是通过这种个人化的情绪表达或事件记述来完成个人类似于日记性质的书写,从而起到梳理情绪、平复心境、理清思路、展示自我的作用。所以,微博当中充斥着大量的个人化、私语化的内容。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微博与平常的日记存在性质上的不同。它不象生活中的日记本一样被我们锁在抽屉里,只有自己或得到允许的人才能观看。微博是发布在互联网这个大众传播媒体的开放空间当中的,除了发布者自身之外,其他任何互联网用户都可以随意查找和翻看,也就是说这些私人性的内容一旦经由微博发布便同时具有了公众性。这是梅罗维茨所说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的典型表现。同时,这种并入并不是其他媒体公众那样被动接受的结果,而是微博用户主动寻求的一种认可。微博用户可以通过展示自我来获取更多人对自己的关注,这也是人类内心深入渴望爱与关怀的表现之一,因此粉丝数量的增长会成为刺激微博用户发布信息的重要动力,这种动力会促使微博用户将更多的个人化信息展示于微博这个公共情境当中。2011年6月,微博上之所以能够直播溧阳卫生局长“开房门”事件,主要原因就是当事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微博语境的公开性特征,而将其当作了纯粹私人性的交流。
第三、微博语境更接近于真实生活中的言语交际情境。互联网的特征之一就是互动性,而微博则将这种互动性发挥到了极致,一是因为微博本身轻薄短小的特征决定了它的创作是快速的、简单的;二是因为微博终端的灵活性更进一步强化了它操作上的便捷性,现在遇到突发事件,最先发出信息的往往都是微博。所以,微博的互动性高于互联网的其他应用。有了方便互动的技术条件,微博便可以更加真切的模拟用户线下生活中真实、具体的言语交际情境。
人际交往的特征之一就是互动及时,反馈迅速,因为这种交际活动多是实时进行,在你来我往的信息交换中完成交流,而不是单方向、无反馈的传而不达。所以,微博语境更强调的是对话,而不是自说自话,发布内容能够带来粉丝的反应才能满足微博用户的内心需求,才能反映出微博的强大功能。2011年年初的“微博打拐”,就是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于建嵘教授一条“随手拍照解决乞讨儿童”的微博,该微博引来了全国范围内大量微博用户的转发和相应,最终督促公安部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打拐专项行动。
因为微博的互动过程更加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言语交际情境,微博用户的彼此关注表现出清晰的小群体特征,他们因为共同的关注而形成一个一个的小群体圈子,每个小群体都拥有共同或类似的兴趣指向,彼此互视为“自己人”。这一点也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交往圈子高度类似。所以,微博用户对被关注者微博内容的信任度要高于其他媒体上的内容,且更容易接受。同时,群体的压力又会促使群体成员对同一微博内容的传播形成共振效果,造成群体情绪短时间内急剧的同向高涨,理性思考让位于感性本能。2012年年初,韩寒与方舟子的论战中,双方粉丝在微博上不顾理性疯狂恶战就是例证。
另外,微博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网络一样,是以几何级裂变形式来传播的,其传播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媒体形式。数据显示,腾讯官方微博在新浪注册5分钟之后,其粉丝数量便激增至5 000人,一个星期之后更是不可思议的增加到了6万多人。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广播用38年、电视用13年,互联网用4年才实现的将用户普及到5 000万人目标,新浪微博只用14个月便轻松实现的原因了。
第四、微博语境更适合传播泛化性内容。微博与博客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更加的便捷,这种便捷首先是源于微博篇幅的短小,每条微博被限定为140个字符,超出便不能发布,因此微博的撰写就变得非常简单,不需要象长篇大论的博客那样需要精巧的构思、严密的逻辑、完善的写作能力和观点的深刻独到。微博创作降低难度的同时也引来了更多的创作者。其次,短小的微博更适合于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创作和阅读,茶余饭后、等车候机的间隙中就可以轻松完成数条微博的创作和快餐式的阅读,使用户在很短的时间内体会到展示自我的满足感和创作的成就感。正如社会学家李银河所说,“写博客是为了让人知道你的思想;写微博是为了让人知道你的生活”[5]。
正因为这样的创作和阅读背景,微博更倾向于传播那些轻松的、娱乐性的内容,无需人们认真的动脑思考、耗费精力,而更像是大脑的一种放松。比较杜蕾斯和滴露的新浪官方微博可以发现,虽然二者同属于一个企业、由同一个互动营销业务公司打理,二者的情况却不可同日而语:@杜蕾斯的粉丝数量在开通八个月之后就达到了20万,而@滴露的粉丝目前仍不足2.5万人。而原因就在于杜蕾斯的产品性质决定了它更多、也更适合采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来发布内容,在一笑间完成心知肚明的产品信息传播,因此每条微博被转发和评论的数量都基本都能维持在百次左右;而@滴露的微博内容则更强调其知识性和教育性,每条微博被转发和评论的数量基本都在十次以下。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现在微博当中也有很多精英人物将其作为政治观点、时事观察的表达阵地,但更容易引起广大微博用户关注和传播的还是轻松随性的娱乐性内容,毕竟微博内容属于大众文化范畴,无法摆脱大众文化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基本特征。
第五、微博语境具有显著的碎片化特征。前面已经提到,微博是博客的微型版本,以短小精悍、操作简便避免了博客严肃庄重、系统完善的特征。所以,微博更多的是呈现用户在某一个点上的情绪、经历的事件而无法进行面上的关照。它更多的是展示用户某一个片刻的、刹那间的感悟,而缺少深入思考某个意思完整表达的土壤。因此,微博语境表现出很强的碎片化特征,缺少背景信息的完整描述和介绍。这就必然导致微博内容传达上的障碍,因为只有了解了语言交际完整的环境信息,人们才能准确了解特定言语内容的真实含义。
为了弥补微博语境的这种碎片化不足,微博用户在发布特定内容过程中采用转发、评论、回复等手段进行跟进和阐释就变得非常重要,而且往往可以通过这种巧妙的跟进创造亮点,因为微博的评论、回复往往更能体现思想的火花,将本来碎片化的情境补充完整。比如@作业本2011年4月11日凌晨发布的“今晚一点以前睡觉的人,怀孕!”的微博.单独来看,这句话让人莫名其妙,完全摸不着头脑。但杜蕾斯官方微博迅速转发了这条微博,并加上“有我!没事!”的评论,二者瞬间巧妙结合,实现了产品特性和粉丝娱乐需求的对接。这条微博连同@作业本的原微博一起实现了被转发7 000多次、当天就为杜蕾斯增加了3 000粉丝的效果。而且,在对这条微博评论当中,很多人都表示了对这条微博内容巧妙、语境贴切的叹服。
二
凡是都具有两面性,微博创造的特定语境为我们带来诸多欣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之前不曾预料到的问题。
第一、微博语境的特殊性带来危害性信息的肆意传播。微博用户数量庞大、信息发布灵活、转发评论便捷,这些优点在为社会公众提供话语平台的同时,也为个别人传播谣言、谎言等危害性信息提供了方便,甚至成为某些人泄私愤的工具。2011年6月动车事故当中,就有人在微博中故意散布虚假信息挑动公众情绪,导致大量微博用户在不辨真伪的情况下群情激愤,严重干扰了当时的社会情绪,也引来了传统媒体对微博伦理底线的声讨。由此可见,微博的开放性、个人性和群体性共同创作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话语情境,处理不好的话,微博很容易成为居心叵测者操纵民意的工具。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恶性事件一出再出,让有些人提出“微博带来谣言时代”[6]的质疑。
第二、微博语境的特殊性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安全隐患。微博语境既具有个人性,又具有公众性,这就让很多微博用户常常在个人隐私与公共信息之间模糊了衡量的尺度。首先,微博用户可以通过微博来展示自我的风采,但更应注意时刻提醒自己微博是一个公开的媒体环境,自己在上面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受到关注,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避免找来不必要的伤害。媒体报道,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曾单纯依靠王珞丹发布的几条微博,便在40分钟之内准确推断出来王珞丹的家庭住址。2011年11月,媒体报道了一则让人不寒而栗的新闻,成都青白江区一家长在微博中晒儿子得奖的照片,不料想却泄露了孩子的学校、班级等信息,为儿子招来了一场绑架之祸。正因如此,@南京女刑警2011年10月31日发布的微博“总看到家长们自豪地将孩子的图片作为微博头像,微博里面总会提到自己孩子的名字,提到幼儿园或学校名字,图片经常会暴露自己居住的小区。其实以此很容易汇总出来孩子的名字、家庭住址、学校、相貌、家长从事的工作。希望家长们能意识到这些是孩子的重要隐私,要掂量后再发帖”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第三、微博语境的特殊性促进了不良情绪的蔓延。微博可以成为个人情绪的一个宣泄渠道,缓解人们在某个节点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但是,由于微博上的关注者与被关注者往往属于同一个圈子,多拥有相似的特征,因此这种不良情绪的宣泄会更容易引发共鸣,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2012年3月18日,@走饭用定时发布功能发布博文,“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而她自己则在前一天自杀身亡。时至今日,仍有很多抑郁症患者在转发和评论她生前的微博,且很多都是惺惺相惜的抱怨性内容。如果听任这种带有强烈感染性的情绪一直蔓延下去的话,恐怕会导致更为严峻的后果。
换个角度我们也会发现,微博还会激发用户产生不良情绪。很多人在微博上晒自己的幸福,靓丽的容颜、闲适的工作、奢侈的享受、体贴的配偶、聪明的孩子、权势在握的父母等等,这些人在微博上毫无顾忌的宣扬着自己的快乐幸福。孰不知,就像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一样,这些用户的“幸福”恰恰让很多其他不如者感知到了自己的“不幸福”,不良情绪就这样产生了。为此,中国青年报2011年11月8日曾专门刊登《离幸福式微博越远越好》文章进行引导。
三
面对微博语境带来的优势与不足,我们该如何巧妙利用,并适当的加以引导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面对问题现实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首选的监管手段便是法律法规,微博领域也是如此。法制社会要求我们的任何管制行为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当有人刻意或无意利用微博以求达到某种不良目的的时候,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条款相呼应,否则便会造成于法无据的困境。
2011年12月1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广泛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公布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对微博服务网站、微博用户的行为规范提出了明确的规范性要求。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微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此后很多省市、系统效仿,这些法规性文件在很大程度上为微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其次,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和速度。微博上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流言、谎言等不良信息,并广泛流传,根本原因在于普通公众对于此类信息的渴求却又无从获得,是源于现实生活中信息的不对称。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单纯靠实名制就能够解决的,真正有效的手段是有关部门能够以坦荡之心对待公众,让公众能够通过正规渠道获得真实的、及时的信息,真正切断谣言流传的渠道。正如著名学者吴祚来所称,“谣言止于信息公开”[7]。
最后,通过传播学常识教育促使公众正确对待微博信息。由于传播活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使其很难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其对公众的影响也就可以通过种种把关行为而进行人为的操控。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传播活动,一直都具有施控与受控的双重属性,既受人控制,又可以左右他人。因而,正确认识传播活动的这种特殊属性,使普通社会公众有能力对传播内容形成理性层面的认知,而非感性上的本能依从,就具有重要的价值。国外很多高校很早就开设了传播通识教育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公众的盲从和迷失。对于我国而言,这一公民教育内容也应及早普及。唯有如此,才能使公众成为信息传播的智者,才能正确面对微博上铺天盖地而来的、五花八门的信息而保持清醒的头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微博之所以能够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言语交际情境。与传统的媒体语境相比,这种语境更加的公平和公开,兼具个人化与公众化特征,更真切的模拟了现实生活中的言语交际情境,因此更适合传播泛化的内容,并可通过转发、评论来弥补碎片化的不足。这些语境特征为公众更准确、自由的表达自身观点提供了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传播内容、传播效果方面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通过强化法治化规范、加大信息公开的速度和力度、加强传播常识教育等手段,应该能够扬长避短,使微博成为促进我国民主建设的重要力量。
[1]李秀.试论语境含义的嬗变[J].汉字文化,2007(2):53-55.
[2]李斌.新浪财报宣布微博注册用户过亿[N].京华时报,2011-03-03
[3]唐玮婕 徐晶卉.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超2亿[N].文汇报,2011-08-19
[4]卢国强.研究机构发布报告:微博成为中国第二大舆情源头[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7/18/c_121684906.htm.
[5]王晶晶.微博式生存[N].中国青年报,2010-10-26.
[6]李林坚.微博带来谣言时代?[J].青年记者,2010(6):95-96.
[7]吴祚来.微博谣言可怕吗?[EB/OL].吴祚来的BLOG,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2f59890 102drjc.html
[8]唐亚阳,杨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探析[J].湖南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5-11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