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池塘养殖条件与养鱼水质

时间:2024-07-29

丛日明

(五大连池市水产局 黑龙江 五大连池 164500)

池塘是鱼类生活的场所,其环境条件影响着养鱼的效果,而养鱼的水质则直接决定着养鱼的成败。通常情况下,鱼类生长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水的容积、水温、透明度、水体运动、溶解气体、pH值、营养盐类、溶解有机质、饵料生物、病虫害等。这些因子决定着池塘的基本条件,也与所有增产措施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养鱼技术的实施也直接受到池塘条件的影响。因此,鱼池应该尽可能做到有利于改善上述环境因子,以利于高产高效。

1 池塘条件与池塘改造

1.1 池塘必需的基本条件

1.1.1 水源。水质良好而又可靠的水源是池塘养鱼必需的,因为养鱼池塘要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一定水量及调节水质,从而实现密放精养,高产稳产。水源以无污染的江河、湖泊、水库水、井水为好,最好用经过曝气、升温的矿泉水,这些水的溶氧量高、水质好,水源的水质要求溶氧量能在3-5mg/L以上,pH值7.0~8.5,有机耗氧量在30mg/L以下,没有硫化氢。在这方面,五大连池市矿泉水水源是得天独厚的。

1.1.2 面积。养鱼池的面积要适中,一般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为便于管理和操作,以0.33hm2左右为宜。设备和技术条件较好的鱼种池也可在0.67hm2左右,成鱼池可在2hm2左右,目前由于养殖技术和各方面条件都较成熟,在实际养殖中成鱼池面积可达3.33hm2以上。池塘面积大,受风和日照面积大,风浪促使池水对流,使上下水层混合,可提高底层氧量,从而改善水质,促使物质循环,减少或避免池底氧债的形成,有利于养大鱼。但过大面积也有不利的影响,它会带来投饵不方便,容易形成鱼类吃食不匀,捕捞困难,堤埂易倒塌等。

1.1.3 水深。池深水宽是密放混养的基础。池水过浅,水体小,水质易变化,鱼类活动范围小,饵料生物少。池水过深,不但费用高,而且对养鱼也没有什么好处,深水处浮游植物数量少,光照弱,光合作用产氧少,风力不易使上下水层混合起来。一般情况以鱼苗池水深1m左右,鱼种水深1.5~2.5m,成鱼池2~3m为宜。

1.1.4 池塘的形状和方向。池塘最好是东西向的长方形为好,长宽比为2∶1或3∶2,这样的池形优点是池埂遮阴小,水面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和水温的提高,在养鱼季节偏东风和偏西风较多,受风面大,有利水中溶氧量的提高,可减少鱼类浮头。长方形鱼池便于拉网操作,注水时易形成全池水的流转。连片池塘要求规格化,这样便于饲养管理,而且有利于统一规划。池底要平坦,或略向排水口倾斜,以利于干池捕鱼。池埂脚和池底间应有1m宽的池滩,底质要坚实,便于下水拉网操作。池埂要坚固,池堤要高出洪水位0.5m以上,以防洪水。堤坡可种植饲料作物或栽桑,不仅可生产养鱼的饲料和肥料,而且有利于招引昆虫,增加天然饲料,也有利于保护池堤,减轻雨水的冲刷,但堤坡不宜栽种高大树木。

1.1.5 底质。池塘的底质从多方面影响水质,对养鱼非常重要。池塘的底质首先要求保水性能好,才能保持一定的水位和肥度。池塘的底质通气状况不良,土壤间隙完全被水浸没,氧气来源主要是水中的溶氧,有机质分解较慢。池塘经过养鱼后池底会积存一层淤泥,这样池塘原来的底质对水质的影响就逐渐减弱,其作用被淤泥所代替。淤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具有保肥、供肥和调节水质的作用。新修建的池塘施肥后,肥度和水质常不稳定就是因缺少淤泥的缘故。但淤泥过多,有机物耗氧过大,造成底层水长期缺氧,甚至形成大量氧债,容易引起鱼类浮头。因此,池塘的淤泥不宜过多,以保留10~15cm为宜,若淤泥过多应每年清除。

1.1.6 池塘环境。池塘的周围不能有高大的树木和房屋。池边不应有窝藏敌害、消耗水中养分和妨碍操作的杂草及挺水植物。如果池四周障碍物多,不仅操作不便,还因遮阴挡风,影响池塘的氧气条件和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影响养鱼生产。因此,从养鱼增产的角度出发,池塘的周围应以开阔为好。

1.2 池塘的改造

良好的池塘条件是获得养鱼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如池塘达不到养鱼高产的要求,就应加以改造,以改善鱼类的生活环境,达到高产稳产的要求。池塘改造的具体内容是:小塘改大塘,浅塘改深塘,死水塘改活水塘,低埂窄埂塘改高埂宽埂塘。

2 养鱼水质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其不仅直接影响鱼类本身,还影响到饵料生物的数量、组成和分布。养鱼水质包括的内容很多,涉及面广,各因子之间又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依存。

2.1 水温

温度不仅直接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生存,而且通过水温对其他环境条件的改变而间接对其发生作用,几乎所有的环境条件都受到温度的制约。

鱼类和水生生物对水温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有它所需要的最适生长温度,同时又有最高和最低的忍耐限度,超过限度就会导致生理失调而死亡。温水性鱼类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可以划分为3个范围:水温10~15℃为鱼类的弱度生长期,鱼体重缓慢增长;15~20℃为鱼类一般生长期,鱼的增长和增重速度一般;20~28℃是最适生长期,增长和增重速度最快。池塘水中的溶氧量与水温成反比关系,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减少。而鱼类的代谢强度和耗氧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高,因而高温季节应尽量减少有机耗氧,一般停止使用有机肥。池塘的水温随气温变化,因此,池塘水温出现季节和昼夜差异。但水温变化幅度要比气温小得多,一天的平均水温高于气温。水温一般白天低于气温而夜间则高于气温,正常情况下在14∶00-15∶00水温最高,清早日出前水温最低。

2.2 溶氧量

池水中溶氧量的多少是水质好坏最重要的指标。晴天,池塘溶氧量的90%左右是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补充的,从空气中溶入的氧占10%左右。池塘中溶氧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昼夜变化,白天光照度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多,下午溶氧超过饱和度而出现氧盈,产生氧盈的水层称为氧盈层,一般最大深度为90cm左右。夜间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有时就会出现鱼类缺氧而浮头现象。此外,池塘中溶氧量还存在水平变化和垂直变化的特点,这是由于风力和光合作用造成的。一般成鱼阶段,可允许的溶氧量为3mg/L以上;低于2mg/L会发生轻度浮头,降低到0.6~0.8mg/L时会出现严重浮头,而降低到0.3~0.6mg/L时就会窒息死亡。池塘中低氧或缺氧,不仅对水生生物和鱼类有直接的危害,而且会毒化水环境,降低池塘鱼产量。

2.3 二氧化碳

池塘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质的分解作用。由空气溶入水中的二氧化碳量很少。水中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时吸收利用。池塘中游离二氧化碳在一般正常情况下是很少的,在开放式的情况下,都不会构成对鱼类的危害,只有在水被封闭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才会积聚到对鱼类有危害的程度。池水中的二氧化碳的变动随水生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情况而转移,表现为昼夜、水平和垂直的变化,其变化情况一般与氧的变化相反,傍晚时下降到最低点,而黎明前升到最高值,二氧化碳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会影响饵料生物的繁殖。

2.4 pH值

pH值表示水的酸碱度,鱼类能够安全生活的pH值范围大致是6~9,因此,凡是pH值低于5.5或高于10的水都不能用来养鱼。pH值对水质、水生生物和鱼类有很大影响,pH值过低时,光合作用不强,水体生物生产力不高,鱼类生长明显受抑制。因此,酸性水不能养鱼,需要进行调节和改良。

2.5 浮游生物

池塘的浮游生物对养鱼水质影响最为重要。俗话说“看水养鱼”,就是以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所反映的水色为依据的。水色可以判断池水的肥度。肥水具有“肥、活、嫩、爽”4个特点:“肥”是池水中饵料生物丰富,水色淡浓适中;“活”即池塘的水色一天内有变化;“嫩”即水肥而不老,池水颜色鲜明,而不发灰发暗;“爽”即水质清爽,水肥而透明度适中,溶氧量高,生活环境适宜。

2.6 细菌和有机碎屑

池塘中细菌和有机碎屑是鱼苗和滤食性鱼类的重要饵料。在人工投饵、施肥的过程中,有机碎屑就成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重要食物,池塘中的细菌有50%可被鱼类摄食。池中有机物质是以溶解的状态存在,是水中营养盐类的重要来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