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泥鳅庭院养殖技术

时间:2024-07-29

马爱平

(方正县水产总站 黑龙江 方正150800)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广泛分布于我国各淡水水域。泥鳅的生命力强、饵料杂、繁殖快,是一种最易饲养又可获得高产的鱼类。泥鳅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高档水产品,还含有核黄素、磷、铁等营养成份,被称为水中人参,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泥鳅药用价值很高,其肉或全体均可入药,泥鳅具有补中益气、壮阳利尿等功效,是外贸出口的主要水产品之一。

一、养殖前景

随着泥鳅的营养价值逐渐被广大消费者认可,市场也随之不断的扩大,同时野生泥鳅也随之大幅度减少。因泥鳅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泥鳅养殖应运而生,它已成为庭院养殖、坑塘等小水面养殖的主要品种。

二、生物特性

1、形态特征:泥鳅体较长,前段稍圆,后段侧扁。眼小,口下位,唇发达,口须5对。鳞小埋于皮下,胸鳍、尾鳍圆形,基部有一圆形黑点。体灰黑,并杂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体色一般因其生活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别。腹部颜色较浅,体表粘液丰富。

2、生活环境:泥鳅属底层鱼类,多栖息于静水及水体有软泥的底层,泥鳅除用鳃和皮肤呼吸外,还能进行肠呼吸,这是它特有的生理现象。其肠壁薄而血管丰富,能进行气体交换,当水中缺氧时,它浮游水面,吸进空气,在肠管内吸收氧气,然后再从肛门排出废气。除特殊原因外,一般不到水体的上、中层活动。生长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27℃,当水温在5℃以下或夏天35℃以上,以及天旱少水时,它都会潜入泥层中进行“休眠”,只要土壤中稍有湿气能湿润皮肤时,就能够维持生命。

3、食性:泥鳅为杂食性,在幼苗阶段,体长在5 c m以下时,主要摄食枝角类浮游动物。体长58 c m时,转变为杂食,除甲壳类、昆虫幼体、丝蚯蚓等底栖动物外,还摄食藻类、高等植物和有机残渣、碎屑等。体长长到8 c m以上时,则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如硅藻和高等植物的根茎叶及种子。泥鳅特别贪食,在天然水体中多在夜晚摄食,产卵期和生长旺季,也在白天摄食。当水温在25~27℃时,食欲最旺,生长迅速,水温超过30℃或低于15℃时,食欲减退,生长缓慢。

三、养殖技术

1、池塘条件

应选择或建造条件良好的池塘,以水泥池为好,面积一般以200~400平方米为宜,最大面积不得超过1亩,池壁高80 c m~100 c m,水泥池底部要求铺有15 c m~20 c m的壤土为佳,进出水口用铁丝网围住,网目为0.15 m m(20目)。池塘要靠近水源,以便定期加水,水深在40~50 c m即可,水质要求中性略偏酸。可在排水口附近挖一个6~8平方米的集鱼坑。池塘最好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混合清塘消毒,一般水深在10 c m左右,每亩用生石灰50 k g加漂白粉15 k g溶水全池泼洒。

2、苗种放养

池塘养殖成鳅,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投放鳅种40~50尾,鳅种要求规格整齐,大小差距不能太大,以免大鳅吃小鳅。苗种规格以3~4 c m为宜。鳅种下塘时用4%盐水浸洗5分钟,以防水霉病发生。

3、饲养管理

(1)施足基肥:泥鳅的食性较杂,水体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都是它的食物。苗种下塘前要施足基肥(畜、禽粪均可),以繁殖饵料生物。一般每平方米施有机肥10~15 k g。

(2)饲养方法:人工养殖泥鳅也要投喂一定的商品饲料,如米糠、豆饼、豆渣、麦麸、酒槽等。投饵量一般为鳅体重的4%~5%,当气温在25~28℃时,泥鳅摄食最旺,可适当加大投饵量,促进其生长。投喂方法应定点设置食台投喂,投喂时间以傍晚投饵为宜。

(3)日常管理: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大部分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此外,要经常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捕捞方法

由于泥鳅个体小,具有钻泥的特性,所以捕捉有一定难度。根据泥鳅的特点,可采用以下几种捕捞方法:

1、冲水捕捞:即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密眼渔网,再从进水口放水,由于泥鳅有逆水逃逸的习惯,从而聚集到进水口处,然后适时将先铺设的网具提起,使泥鳅被捕获,此法捕获效果较好。

2、食饵诱捕:把炒香的小麦粉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竹笼沿池塘四周放置,引诱泥鳅入笼。此法一般在晚上进行,第二天清晨取出,水温在25~28℃时诱捕效果最佳。

3、干池捕捉:当秋后水温降低到15℃以下,泥鳅便逐渐钻入池塘底泥之中。可采取排干池水捕捉,一般先将塘水抽干,后把池底泥挖若干小沟,泥鳅会集中到排水沟内可进行人工捕捉。

五、主要病害防治:

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常见的病害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农药中毒及其它生物敌害等。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1、微生物引起的疾病防治

赤鳍病:此病对泥鳅危害大、发病率高,由杆菌引起,主要流行于夏季。防治方法:应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发病时,可在饲料中拌入氯霉素投喂。

水霉病:鳅卵防治用每立方水放食盐400 g加小苏打400 g的溶液洗浴1小时。病鳅可用3%的食盐溶液浸洗5~10分钟。

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份。治疗可用1 g/m3漂白粉或2~4 g/m3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2、寄生虫引起的病害防治

车轮虫病:寄生于鳃部和体表。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流行于5~8月份。预防措施是用生石灰清塘,治疗方法按池水每立方用晶体敌百虫0.7 g全池泼洒。

舌杯虫病:寄生于泥鳅的皮肤或鳃上,平时摄取周围水中的食物作营养,对泥鳅没有多大影响。但若大量寄生在鳅苗上,会造成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鳅苗死亡。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5~8月份较为普遍。预防应在鳅种放养前用8 g/m3水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分钟,发病后治疗则用0.7 g/m3水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